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不同栽插方式对双季稻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8-16 21:04
  为探明南方双季稻区不同栽插方式对水稻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根据早稻和晚稻的育苗移栽方式设置双季稻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插处理,对3种栽插方式下双季稻的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和产量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早、晚稻各主要生育时期,抛栽和手插处理均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各处理水稻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大小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大小表现为分别手插>抛栽>机插和机插>手插>抛栽。各处理间水稻千粒重均无显著性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抛栽处理最高,分别较机插处理增加1 506.7和1 444.5 kg·hm-2。因此,抛栽处理有利于提高双季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22(1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栽插方式对双季稻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栽插条件下叶片的MDA和Pro含量

叶片,条件,SOD活性,植株


由图2可知,早稻和晚稻从苗期到成熟期,各处理植株叶片SOD活性均于齐穗期达到峰值;ST与HT、MT处理间叶片SOD活性均达显著性差异(P<0.05)。早稻和晚稻的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HT与MT处理间植株叶片的SOD活性均达显著性差异(P<0.05);齐穗期和成熟期,HT与MT处理间植株叶片的SOD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早稻和晚稻从苗期到成熟期,各处理植株叶片的POD活性均于齐穗期达到最高值,且ST与HT、MT处理间叶片POD活性均达显著性差异(P<0.05),HT与MT处理间植株叶片POD活性均达显著性差异(P<0.05)。

叶片,条件,晚稻,早稻


由图3可知,早稻和晚稻从苗期到成熟期,不同处理植株叶片的SPAD值均呈抛物线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不同处理SPAD值的排序均表现为ST>HT>MT。早稻和晚稻的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ST和HT处理的叶片SPAD值均显著高于MT处理(P<0.05);成熟期,ST、HT和MT处理的叶片SPAD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2.3.2 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中游稻区水稻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J]. 赵正洪,戴力,黄见良,潘晓华,游艾青,赵全志,陈光辉,周政,胡文彬,纪龙.  中国水稻科学. 2019(06)
[2]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双季稻植株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徐一兰,付爱斌,刘唐兴.  华北农学报. 2019(03)
[3]不同种植方式对黔东南水稻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J]. 厉波,曹当阳.  江苏农业科学. 2019(05)
[4]长期施肥模式对双季水稻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 唐海明,肖小平,李超,汤文光,郭立君,汪柯,程凯凯,潘孝晨,孙耿.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8(11)
[5]直播方式对水稻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及其成本分析[J]. 张耗,余超,陈可伟,孔祥胜,刘海浪,陈俊义,顾骏飞,刘立军,王志琴,杨建昌.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3)
[6]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效益的比较研究[J]. 秦敏,陈玉虎,陈跃武.  安徽农学通报. 2017(04)
[7]机械化种植方式对不同品种水稻株型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 邢志鹏,吴培,朱明,钱海军,曹伟伟,胡雅杰,郭保卫,魏海燕,许轲,戴其根,霍中洋,张洪程.  农业工程学报. 2017(01)
[8]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及产量的影响[J]. 唐海明,肖小平,逄焕成,聂泽民,李玉义,汤文光,于天一,汪柯,李强,杨光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5(04)
[9]栽培模式对水稻镉积累差异及其与光合生理关系的研究[J]. 刘洋,张玉烛,方宝华,陈恺林,李超,何洋.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4(05)
[10]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早稻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唐海明,逄焕成,肖小平,聂泽民,汤文光,于天一,汪柯,李强,杨光立.  作物学报. 2014(04)



本文编号:3346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346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2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