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扬麦系列品种品质性状分析及育种启示

发布时间:2021-08-25 13:40
  【目的】通过研究扬麦系列品种的品质特性并进行品质聚类,明确扬麦各品种品质类型,为小麦品种区域化种植和品质育种亲本选用提供依据;通过对不同类型品种品质性状和系谱分析提出简单实用的品质选择指标和亲本选配原则。【方法】以扬麦24个品种为材料,于2015—2017年连续2年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种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2次重复,统一田间种植管理。成熟后收获晒干,测定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面粉湿面筋含量、SDS沉淀值、溶剂保持力(solvent retention capacity,SRC)、粉质仪参数和快速黏度仪参数等品质指标。【结果】扬麦品种硬度变幅为13.48—62.12,可以明显地分成硬麦和软麦2种类型,硬麦大于54,软麦小于32;沉淀值为6.33—13.75 mL;蛋白质含量为12.60%—14.61%,湿面筋含量为29.74%—38.13%,面筋指数为38.86%—82.83%;水溶剂保持力为54.69%—78.56%,碳酸钠溶剂保持力为71.40%—107.73%,蔗糖溶剂保持力为95.66%—127.27%;粉质仪吸水率为54.77%—67.40%,形成时间1...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 2020,53(0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扬麦系列品种品质性状分析及育种启示


扬麦系列品种品质性状聚类分析图

系谱,品种


扬麦4号、扬麦10号、扬麦16、扬麦17、扬麦158和扬麦23为中强筋小麦:硬度高,沉淀值高,SRC和吸水率高,面团形成时间长,糊化温度低,峰值黏度高。分子标记检测表明,该类品种除扬麦4号外均携有Pinb-D1b硬度突变基因;HMW-GS除扬麦4号为“Null,7+9,5+10”,其余品种为“1/Null,7+8/7+9,2+12”;LMW-GS为“Glu-A3c/d,Glu-B3g”;均不含1BL/1RS易位。众多研究表明Pinb-D1b突变类型材料磨粉和面条馒头加工品质优异[18-19],这也是扬麦158、扬麦16和扬麦23等Pinb-D1b突变类型品种出粉率高的主要原因。关于HMW-GS对品质的影响,Glu-Al位点上,l与2*优于Null;Glu-B1位点上,7+8、17+18、13+16、14+15优于7+9和6+8;Glu-D1位点上,5+10优于2+12、4+12和3+12[20-22],扬麦多数品种的亚基组成为“1/Null,7+8/7+9,2+12”。关于LMW-GS对品质的影响,Glu-A3b、c、d和Glu-B3b、d、g、i面筋质量好[23-26]。本研究除扬麦4号外几个中强筋品种均无5+10亚基,这可能是由于Pinb-D1b、LMW-GS和不同蛋白组分比例的品质改良效应完全弥补了2+12亚基对中强筋品质的弱化效应,Pinb-D1b硬度突变基因、LMW-GS类型Glu-A3c/d和Glu-B3g、不含1BL/1RS易位是扬麦系列中强筋类品种面团强度适中,面团弹性和延展性好的主要遗传基础。扬麦1号、扬麦2号、扬麦3号、扬麦5号、扬麦6号、扬麦9号、扬麦11、扬麦12、扬麦13、扬麦14、扬麦15、扬麦18、扬麦19、扬麦20、扬麦21、扬麦22、扬麦24和扬麦25多数为弱筋品质类型:硬度低,沉淀值低,SRC和吸水率低。这类品种中,扬麦11、扬麦24和扬麦25硬度仅为27.19,但SDS沉淀值、溶剂保持力、吸水率和面筋指数等指标显著高于扬麦9号、扬麦13和扬麦20等弱筋小麦品种。这可能是由于扬麦24和扬麦25的亲本之一是扬麦11,而扬麦11是扬麦158抗白粉病回交所得,保留了部分扬麦158优异蛋白组分和比例。分子标记检测表明,该类品种硬度基因均为Pinb-D1a野生型;HMW-GS为“1/Null,7+8/7+9,2+12”;LMW-GS为“Glu-A3c/d,Glu-B3g”;均不含1BL/1RS易位。由此可见,Pinb-D1a软质基因型、HMW-GS类型“Null,7+8/7+9,2+12”是扬麦系列弱筋品种的主要遗传基础。今后需对醇溶蛋白亚基和蛋白组分含量比例进行分析,进一步完善扬麦品种品质形成的遗传解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籽粒和面条品质分析[J]. 吴豪,黄园园,汪辉,周玉,沈家成,张璨,丁锦锋,邹娟,马尚宇,郭文善,郑文寅,姚大年.  中国农业科学. 2019(13)
[2]丰德存麦5号对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选育的启示[J]. 李爱国,宋晓霞,张文斐.  中国种业. 2018(03)
[3]弱筋小麦扬麦13品质对氮肥响应的稳定性分析[J]. 高德荣,宋归华,张晓,张伯桥,李曼,江伟,吴素兰.  中国农业科学. 2017(21)
[4]我国小麦品质提升对策研究[J]. 胡学旭,王步军.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7(04)
[5]中国小麦品质的现状与挑战[J]. 孙辉,欧阳姝虹,段晓亮.  粮油食品科技. 2017(02)
[6]小麦品种扬麦16品质及其稳定性分析[J]. 张晓,李曼,江伟,张勇,张伯桥,别同德,高德荣.  江苏农业科学. 2016(12)
[7]黄淮南片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其与品质的关系[J]. 谢科军,朱保磊,孙家柱,刘冬成,陈树林,任妍,程西永,薛辉,常向楠,詹克慧.  麦类作物学报. 2016(05)
[8]四川近十年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状况[J]. 李朝苏,吴晓丽,汤永禄,杨武云,吴元奇,吴春,马孝玲,李式昭.  作物学报. 2016(06)
[9]扬麦系列品种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的分子检测[J]. 张晓,张伯桥,江伟,吕国锋,张晓祥,李曼,高德荣.  中国农业科学. 2015(19)
[10]小麦三个品质性状微量检测方法的应用与评价[J]. 张晓,李曼,江伟,朱冬梅,高德荣.  麦类作物学报. 2014(12)

博士论文
[1]中国和CIMMYT普通小麦puroindoline基因分子基础研究及其对加工品质的影响[D]. 陈锋.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硕士论文
[1]品种、氮肥和温度对小麦籽粒淀粉结构及理化特性的影响[D]. 郭静.扬州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62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362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f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