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红壤旱地以玉米和大豆为主体的多熟种植模式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2 04:54
  江西省是我国南方红壤面积集中分布的省份之一。旱地发展多熟种植制度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优势耕作制度之一,在旱地资源优化配置、作物稳产、养地、节肥、农民增收、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在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开展的田间试验,以传统的单作玉米、单作大豆模式为对照,设计了5种多熟种植模式,研究红壤旱地基于玉米和大豆的多熟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养分利用、资源利用及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综合效益评价,主要结论如下:1.从作物产量来看,红壤旱地多熟种植模式相比单作模式,具有促进系统增产的优越性,更充分的利用了周年光、温、水资源,实现了周年产量效益。其中“马铃薯/春玉米/夏大豆”模式表现最好,“油菜—夏玉米‖夏大豆”模式次之。但间套作系统中玉米、大豆的籽粒产量均低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的籽粒产量。2.红壤旱地各多熟种植模式中,玉米、大豆收获期地上部植株氮素积累量相比单作,均有所降低,但是多熟种植系统中玉米的氮素收获指数高于单作玉米,大豆的氮素收获指数低于单作大豆,而整个种植系统的氮素收获指数高于单作玉米低于单作大豆。另外,红壤旱地多熟种植模式的系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低于单... 

【文章来源】: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多熟种植模式的作物产量研究
        1.2.2 多熟种植模式的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研究
        1.2.3 多熟种植模式的土壤保肥研究
        1.2.4 多熟种植模式的资源利用研究
        1.2.5 多熟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研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田间试验设计
        2.2.2 试验材料
        2.2.3 田间管理措施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作物考种与测产
        2.3.2 作物养分的测定
        2.3.3 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测定
        2.3.4 土壤养分的测定
        2.3.5 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的测定
        2.3.6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测定及碳库管理指数的计算方法
        2.3.7 光、温、水资源利用率
        2.3.8 综合效益分析
        2.3.9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红壤旱地多熟种植对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3.1.1 不同种植模式的作物产量对比
        3.1.2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1.3 不同种植模式对大豆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红壤旱地多熟种植模式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2.1 玉米收获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差异
        3.2.2 大豆收获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差异
        3.2.3 不同种植模式的氮素利用效率比较
    3.3 红壤旱地多熟种植模式的作物多样性比较
    3.4 红壤旱地多熟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3.4.1 红壤旱地多熟种植模式对土壤物理结构的影响
        3.4.2 红壤旱地多熟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5 红壤旱地多熟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3.5.1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5.2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6 红壤旱地多熟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3.6.1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
        3.6.2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3.6.3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3.7 红壤旱地多熟种植模式的资源利用率比较
        3.7.1 光能利用率
        3.7.2 年有效积温利用率
        3.7.3 水分利用率
    3.8 红壤旱地不同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比较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4.1 红壤旱地不同种植模式的作物产量研究
    4.2 红壤旱地不同种植模式的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研究
    4.3 红壤旱地不同种植模式的作物多样性和养地效果
    4.4 红壤旱地不同种植模式的资源利用率分析
    4.5 红壤旱地不同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分析
    4.6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本文编号:33783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3783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b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