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5 12:22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作为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和使用历史,但是关于花椒的麻味类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较少,为此,选取凤县、韩城及临夏三地的四种栽培花椒成熟果皮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正相硅胶、PTLC、Sephadex LH-20和HPLC等),结合多种波谱学方法(包括IR、UV、1D、2D-NMR和MS等)对其的麻味类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分离并鉴定了41个化合物,其中包括15个新化合物,并测定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三地四种花椒(Z.bungeanum Maxim.)中分离得到并鉴定了15个新化合物:(2E,4E,9E,11E)-N-(2-hydroxy-2-methypropyl)-8-hydroxy-13-oxo-2,4,9,11-tetradecatetraenamide(1),(2E,4E,9E,11E)-N-(hydroxy-2-methypropyl)-8,13-dihydroxy-2,4,9,11-tetradecatetraenamide(2),(10*,11*)...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NAAs结构种类图
第二章凤县花椒酰胺类成分的分离鉴定和活性研究30细胞释放抗炎细胞因子的内毒素(Nicholasetal.,2007)。在没有外来病原菌刺激下,巨噬细胞RAW264.7内NO含量较低,当在LPS诱导下,细胞体内NO含量增加,引起细胞炎症反应。因此,抑制由LPS诱导产生NO而引起的炎症反应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而新药的开发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很多天然的抗氧化物质能很好的抑制NO过量生产,进而阻止体内炎症的发生(Yenetal.,2008)。本研究主要对由LPS诱导的细胞RAW264.7产生的过量NO引起的炎症机理进行了研究,为花椒新药开发和深加工提供实验基矗2.2实验方法2.2.1研究材料试验材料为凤县大红袍花椒成熟的果皮,采自于陕西省宝鸡市凤县白石铺镇花椒园(图2-1)。图2-1凤县大红袍成熟果皮Figure2-1ThepericarpsofZ.bungeanumMaximfromFengxiancountyinShaanxi2.2.2仪器和试剂常用有机溶剂: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甲醇,乙酸乙酯,石油醚、丙酮等均为工业试剂,重蒸后使用。有机溶剂:DMSO,色谱甲醇,色谱乙腈等视实际使用情况使用分析纯或色谱纯试剂。常用仪器:熔点仪:MP420全自动熔点仪(济南海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FW-200高速万能粉碎机(北京中兴伟业仪器有限公司);旋光仪RudolphAutopolⅢ型;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1525和岛津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QP2010Ultrasystem(ShimadzuTechnologiesInc.);紫外光谱仪:ThermoEvolution-300型;红外光谱仪:BrukerTENSOR27型(溴化钾压片法);核磁共振:BrukerAvanceⅢ500(TMS内标);低分辨质谱仪:ThermoFisherLTQFleet型;高分辨质仪:Agilent6520Accurate-MassQ-TOFLC/MS型。旋转蒸发仪:BüchiRotavaporR-101、R-3HB型;
第二章凤县花椒酰胺类成分的分离鉴定和活性研究32C图2-2不同溶剂提取酰胺类化合物TCL和HPLC对比图Figure2-2ComparisonofTCLandHPLCindifferentsolventsforextractionofamidecompoundsA:紫外灯下,各提取条件的TCL显色;B:硫酸乙醇显色条件下,各提取条件的TCL显色经对比分析后,由于硫酸水提取的提取率较低,显色剂显色不明显,而CH2Cl2和MeOH对人体伤害较大,因此选择95%乙醇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10浸提,提取和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花椒属植物生物碱类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袁海梅,邱露,谢贞建,邹亮,郑瑾,付强. 中国中药杂志. 2015(23)
[2]无刺花椒嫁接愈合过程中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J]. 朱晓慧,杨途熙,魏安智,冯世静,蒋弘刚,侯娜,刘永红.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02)
[3]花椒中麻味物质定量检测的研究概况[J]. 张敬文,赵镭,黄帅,史波林,单连海,周先礼. 中国调味品. 2015(03)
[4]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花椒精油及挥发性成分分析[J]. 张怀予,王军节,陈园凡,魏晋梅,李贞子,方硕.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4(07)
[5]青花椒叶片水浸液的成份鉴定及其化感作用的生物测定[J]. 廖薇,张健,杨婉身.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6]RP-HPLC测定花椒中吴茱萸次碱的含量[J]. 任振华,杨途熙,魏安智,王媛,张艳军,冯世静.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06)
[7]冬季低温对花椒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J]. 吕小军,杨途熙,何小红,魏安智,冯世静,王媛,戚建华. 西北农业学报. 2013(07)
[8]超临界CO2萃取花椒果皮总黄酮的工艺[J]. 张艳军,杨途熙,魏安智,冯世静,任振华,吕小军. 食品工业科技. 2013(05)
[9]花椒总多酚的提取及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研究[J]. 狄科,石雪萍,张卫明.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2(06)
[10]花椒挥发油质量的G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研究[J]. 张翔,魏安智. 中国调味品. 2011(09)
博士论文
[1]五种共生菌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D]. 李晓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2]川产苦丁茶的品种、品质研究[D]. 黄林芳.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苦楝内生真菌LN-4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D]. 王诗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2]花椒中麻味物质的提取分离及纯化工艺的研究[D]. 付苗苗.西北大学 2010
[3]花椒麻味物质的分离及组成分析[D]. 张坤.西南大学 2008
[4]花椒的综合利用[D]. 李兰青子.天津科技大学 2006
[5]花椒风味物质的提取与分离技术的研究[D]. 刘雄.西南农业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96070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NAAs结构种类图
第二章凤县花椒酰胺类成分的分离鉴定和活性研究30细胞释放抗炎细胞因子的内毒素(Nicholasetal.,2007)。在没有外来病原菌刺激下,巨噬细胞RAW264.7内NO含量较低,当在LPS诱导下,细胞体内NO含量增加,引起细胞炎症反应。因此,抑制由LPS诱导产生NO而引起的炎症反应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而新药的开发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很多天然的抗氧化物质能很好的抑制NO过量生产,进而阻止体内炎症的发生(Yenetal.,2008)。本研究主要对由LPS诱导的细胞RAW264.7产生的过量NO引起的炎症机理进行了研究,为花椒新药开发和深加工提供实验基矗2.2实验方法2.2.1研究材料试验材料为凤县大红袍花椒成熟的果皮,采自于陕西省宝鸡市凤县白石铺镇花椒园(图2-1)。图2-1凤县大红袍成熟果皮Figure2-1ThepericarpsofZ.bungeanumMaximfromFengxiancountyinShaanxi2.2.2仪器和试剂常用有机溶剂: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甲醇,乙酸乙酯,石油醚、丙酮等均为工业试剂,重蒸后使用。有机溶剂:DMSO,色谱甲醇,色谱乙腈等视实际使用情况使用分析纯或色谱纯试剂。常用仪器:熔点仪:MP420全自动熔点仪(济南海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FW-200高速万能粉碎机(北京中兴伟业仪器有限公司);旋光仪RudolphAutopolⅢ型;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1525和岛津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QP2010Ultrasystem(ShimadzuTechnologiesInc.);紫外光谱仪:ThermoEvolution-300型;红外光谱仪:BrukerTENSOR27型(溴化钾压片法);核磁共振:BrukerAvanceⅢ500(TMS内标);低分辨质谱仪:ThermoFisherLTQFleet型;高分辨质仪:Agilent6520Accurate-MassQ-TOFLC/MS型。旋转蒸发仪:BüchiRotavaporR-101、R-3HB型;
第二章凤县花椒酰胺类成分的分离鉴定和活性研究32C图2-2不同溶剂提取酰胺类化合物TCL和HPLC对比图Figure2-2ComparisonofTCLandHPLCindifferentsolventsforextractionofamidecompoundsA:紫外灯下,各提取条件的TCL显色;B:硫酸乙醇显色条件下,各提取条件的TCL显色经对比分析后,由于硫酸水提取的提取率较低,显色剂显色不明显,而CH2Cl2和MeOH对人体伤害较大,因此选择95%乙醇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10浸提,提取和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花椒属植物生物碱类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袁海梅,邱露,谢贞建,邹亮,郑瑾,付强. 中国中药杂志. 2015(23)
[2]无刺花椒嫁接愈合过程中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J]. 朱晓慧,杨途熙,魏安智,冯世静,蒋弘刚,侯娜,刘永红.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02)
[3]花椒中麻味物质定量检测的研究概况[J]. 张敬文,赵镭,黄帅,史波林,单连海,周先礼. 中国调味品. 2015(03)
[4]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花椒精油及挥发性成分分析[J]. 张怀予,王军节,陈园凡,魏晋梅,李贞子,方硕.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4(07)
[5]青花椒叶片水浸液的成份鉴定及其化感作用的生物测定[J]. 廖薇,张健,杨婉身.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6]RP-HPLC测定花椒中吴茱萸次碱的含量[J]. 任振华,杨途熙,魏安智,王媛,张艳军,冯世静.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06)
[7]冬季低温对花椒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J]. 吕小军,杨途熙,何小红,魏安智,冯世静,王媛,戚建华. 西北农业学报. 2013(07)
[8]超临界CO2萃取花椒果皮总黄酮的工艺[J]. 张艳军,杨途熙,魏安智,冯世静,任振华,吕小军. 食品工业科技. 2013(05)
[9]花椒总多酚的提取及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研究[J]. 狄科,石雪萍,张卫明.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2(06)
[10]花椒挥发油质量的G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研究[J]. 张翔,魏安智. 中国调味品. 2011(09)
博士论文
[1]五种共生菌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D]. 李晓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2]川产苦丁茶的品种、品质研究[D]. 黄林芳.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苦楝内生真菌LN-4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D]. 王诗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2]花椒中麻味物质的提取分离及纯化工艺的研究[D]. 付苗苗.西北大学 2010
[3]花椒麻味物质的分离及组成分析[D]. 张坤.西南大学 2008
[4]花椒的综合利用[D]. 李兰青子.天津科技大学 2006
[5]花椒风味物质的提取与分离技术的研究[D]. 刘雄.西南农业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96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396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