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花生不同间作模式竞争与互补效应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30 08:46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是粮食、能源和饲料兼用作物,是世界热带农业的重点发展对象,但是单作经济效益低,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木薯与其他作物间作能够合理地利用土地,提高经济产量。花生是华南地区第一大油料作物,生育期较短,植株矮小,适宜与粮、果、菜、林等作物间作,木薯/花生间作模式在我国木薯产区的比率很大。前人对木薯与花生间作的研究多集中在间作模式的产量、效益比较,植株养分、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系统地从地上部光热资源、地下部养分资源及其对土壤肥力影响分析间作模式竞争互补效应的研究还鲜见报道。本试验研究3种不同间作模式在地上部光热资源利用、地下部养分资源利用及其对土壤肥力各方面的差异,阐明不同间作模式具有间作优势的机制,为针对性地采用措施,实现其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基础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3种木薯/花生间作模式均能提高土地当量比、产值当量比、ATER、LUE;氮、磷、钾吸收当量比均大于2,即均在养分资源吸收上具有间作优势;3种间作模式的实际产量损失AYLc均大于1,AYLP均小于1,即间作能使单株木薯产量提高,单株花生产量降低,从侵占力和竞争比率来...
【文章来源】:海南大学海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不同间作模式田间示意图??1.3.2播种、施肥及田间管理??
?2.?3不同间作模式对Z^y?、和Mg'的影响??从图2-2可知,3种间作模式的木薯的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说明这3种模式??对木薯来说均具有间作优势。C7P2模式花生的偏土地当量比小于1,为0.90,即该??模式花生没有间作优势,另2种间作模式花生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且最大,??即C2P4模式下花生的间作优势最强。??从来说,均大于2,即这3种间作模式均具有间作优势,且C2P3模式??的?LET?最大。对?来说,CiP2?最大,C2P3?最小,但?呈现?C2P3>C/P2>C2iM。??产值Z幻?是一种能从产值(经济效益)上评价间作优势的指标,从产值当量比看,??C7尸2和C2P3模式值较大,C2P4模式值最小。??2?5〇?.?ED?C1P2S?C2P3B?C2P4?2.00-?□?C1P2?^??2.00-?_?150-?_??150?-?fffffcfa?1.00-?[f]^g?1??0.50?-?緣三??0.00?1111^^?I?I?1111^^?,?o.oo?
?植后(天)??图2-3间混作实际产量和预期产量??从图2-3还可知,花生的预期产量的变化趋势与实际产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均是??在植后第92天左右出现降低趋势。在植后92前3种间作模式的实际产量大于预期产??量,即具有间作优势,92天后,C/P2模式实际产量的下降速度明显大于预期产量的??下降速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木薯与大豆和花生间作模式研究[J]. 闫庆祥,魏云霞,宋恩亮,徐海强,苏必孟,李天,黄洁. 现代农业科技. 2016(21)
[2]不同间作方式对共生期木薯-花生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英文)[J]. 林洪鑫,袁展汽,刘仁根,肖运萍,汪瑞清,吕丰娟,王子君.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09)
[3]木薯+花生间作对作物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熊军,闫海锋,韦绍丽,覃维治,唐秀桦,李韦柳,韦民政,郑虚.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6)
[4]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枣园土壤肥力综合评价[J]. 张亚鸽,史彦江,吴正保,哈地尔·沙依克,宋锋惠.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5)
[5]木薯/花生间作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J]. 徐海强,黄洁,刘子凡,魏云霞,苏必孟,李天. 南方农业学报. 2016(02)
[6]间套作强化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J]. 李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4)
[7]不同木薯/花生模式下的产量表现及其经济产出研究[J]. 刘子凡,黄洁,魏云霞,孙鸿锐. 热带作物学报. 2016(01)
[8]林草间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及其活性研究[J]. 白昌军,虞道耿,陈志权,刘国道. 热带作物学报. 2015(05)
[9]木薯/花生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J]. 唐秀梅,钟瑞春,蒋菁,熊发前,贺梁琼,李忠,韩柱强,黄志鹏,唐荣华.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5(01)
[10]间作栽培对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J]. 汪春明,马琨,代晓华,梁熠.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06)
博士论文
[1]小麦/苜蓿间作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种间促进作用研究[D]. 李冬梅.东北林业大学 2015
[2]玉米/大豆条带间作群体PAR和水分的传输与利用[D]. 高阳.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3]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群体中氮磷吸收利用特征与种间效应的研究[D]. 焦念元.山东农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浙西南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生境及光合作用的影响[D]. 高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2]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根际养分高效利用机理研究[D]. 刘均霞.贵州大学 2008
[3]旱地宽厢宽带种植模式高产高效机理研究[D]. 梁永松.贵州大学 2008
[4]玉米/辣椒间作群体生态效应及氮磷营养特性研究[D]. 滕云飞.吉林农业大学 2006
[5]棉花/天鹰椒复合群体生育特性及效益分析[D]. 杨云建.中国农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15518
【文章来源】:海南大学海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不同间作模式田间示意图??1.3.2播种、施肥及田间管理??
?2.?3不同间作模式对Z^y?、和Mg'的影响??从图2-2可知,3种间作模式的木薯的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说明这3种模式??对木薯来说均具有间作优势。C7P2模式花生的偏土地当量比小于1,为0.90,即该??模式花生没有间作优势,另2种间作模式花生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且最大,??即C2P4模式下花生的间作优势最强。??从来说,均大于2,即这3种间作模式均具有间作优势,且C2P3模式??的?LET?最大。对?来说,CiP2?最大,C2P3?最小,但?呈现?C2P3>C/P2>C2iM。??产值Z幻?是一种能从产值(经济效益)上评价间作优势的指标,从产值当量比看,??C7尸2和C2P3模式值较大,C2P4模式值最小。??2?5〇?.?ED?C1P2S?C2P3B?C2P4?2.00-?□?C1P2?^??2.00-?_?150-?_??150?-?fffffcfa?1.00-?[f]^g?1??0.50?-?緣三??0.00?1111^^?I?I?1111^^?,?o.oo?
?植后(天)??图2-3间混作实际产量和预期产量??从图2-3还可知,花生的预期产量的变化趋势与实际产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均是??在植后第92天左右出现降低趋势。在植后92前3种间作模式的实际产量大于预期产??量,即具有间作优势,92天后,C/P2模式实际产量的下降速度明显大于预期产量的??下降速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木薯与大豆和花生间作模式研究[J]. 闫庆祥,魏云霞,宋恩亮,徐海强,苏必孟,李天,黄洁. 现代农业科技. 2016(21)
[2]不同间作方式对共生期木薯-花生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英文)[J]. 林洪鑫,袁展汽,刘仁根,肖运萍,汪瑞清,吕丰娟,王子君.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09)
[3]木薯+花生间作对作物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熊军,闫海锋,韦绍丽,覃维治,唐秀桦,李韦柳,韦民政,郑虚.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6)
[4]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枣园土壤肥力综合评价[J]. 张亚鸽,史彦江,吴正保,哈地尔·沙依克,宋锋惠.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5)
[5]木薯/花生间作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J]. 徐海强,黄洁,刘子凡,魏云霞,苏必孟,李天. 南方农业学报. 2016(02)
[6]间套作强化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J]. 李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4)
[7]不同木薯/花生模式下的产量表现及其经济产出研究[J]. 刘子凡,黄洁,魏云霞,孙鸿锐. 热带作物学报. 2016(01)
[8]林草间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及其活性研究[J]. 白昌军,虞道耿,陈志权,刘国道. 热带作物学报. 2015(05)
[9]木薯/花生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J]. 唐秀梅,钟瑞春,蒋菁,熊发前,贺梁琼,李忠,韩柱强,黄志鹏,唐荣华.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5(01)
[10]间作栽培对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J]. 汪春明,马琨,代晓华,梁熠.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06)
博士论文
[1]小麦/苜蓿间作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种间促进作用研究[D]. 李冬梅.东北林业大学 2015
[2]玉米/大豆条带间作群体PAR和水分的传输与利用[D]. 高阳.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3]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群体中氮磷吸收利用特征与种间效应的研究[D]. 焦念元.山东农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浙西南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生境及光合作用的影响[D]. 高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2]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根际养分高效利用机理研究[D]. 刘均霞.贵州大学 2008
[3]旱地宽厢宽带种植模式高产高效机理研究[D]. 梁永松.贵州大学 2008
[4]玉米/辣椒间作群体生态效应及氮磷营养特性研究[D]. 滕云飞.吉林农业大学 2006
[5]棉花/天鹰椒复合群体生育特性及效益分析[D]. 杨云建.中国农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155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41551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