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干旱绿洲灌区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对绿肥还田利用方式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1-10-14 22:22
  针对干旱绿洲灌区小麦与玉米长期连作、麦后休闲期长、氮肥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研究麦后复种绿肥对轮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石羊河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麦后复种绿肥不同还田利用方式(全量翻压、地表覆盖免耕、地上部收获后根茬翻压、地上部收获后免耕和不复种绿肥并采用传统翻耕)对后茬玉米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复种绿肥相比,绿肥全量翻压和地表覆盖免耕还田处理下玉米播前0~30 cm土层矿质氮含量显著增加11.7%、10.0%,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14.3%、16.2%;抽雄吐丝期,0~3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增加17.0%、13.7%,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8.7%、10.7%,为玉米氮素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绿肥全量翻压和地表覆盖免耕还田处理的玉米地上部植株吸氮量和籽粒吸氮量较不复种绿肥翻耕处理明显增加,其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不复种绿肥翻耕处理平均提高20.1%、25.8%和17.3%、22.2%,且该条件下玉米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绿肥根茬还田处理。因此,在干旱绿洲灌区,麦后复种绿肥全量翻压或地表覆盖免耕在提高土壤氮素含量的同时,实现了玉米氮素的高效利用。 

【文章来源】:草业学报. 2020,29(0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干旱绿洲灌区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对绿肥还田利用方式的响应


绿肥不同还田利用方式下玉米播前0~11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

土壤图,绿肥,玉米,土壤


麦后复种绿肥不同还田利用方式对玉米抽雄吐丝期土壤矿质氮含量的影响如图3所示,从2018年研究结果来看,绿肥全量还田(TG、NTG)条件下,0~3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分别较CT高17.0%、13.1%(P<0.05),30~7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分别较CT高5.7%、6.9%(P<0.05);绿肥根茬还田(T、NT)条件下,0~7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与CT无显著差异,70~110 cm土层绿肥还田各处理与CT差异均不显著。从2019年研究结果来看,绿肥全量还田(TG、NTG)条件下,0~3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分别较CT高17.0%、14.3%(P<0.05),30~7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分别较CT高7.2%、9.1%(P<0.05);绿肥根茬还田(T、NT)条件下,0~30 cm土层T、NT与CT无显著差异,30~70 cm土层T较NT和CT分别高3.9%、5.1%(P<0.05),70~110 cm土层绿肥还田各处理与CT差异不显著。玉米抽雄吐丝期作为玉米植株氮素吸收和能量累积最重要的时期,绿肥全量翻压或地表覆盖还田均能提高玉米抽雄吐丝期土壤矿质氮含量,为玉米植株氮素高效吸收利用提供基础。2.2.2 0~30 cm土层微生物量氮含量

土壤微生物量,绿肥,土层,玉米


麦后复种绿肥不同还田利用方式对玉米播前0~3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影响显著(图2)。从2018年研究结果来看,绿肥全量还田(TG、NTG)条件下,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较CT高14.8%、13.2%(P<0.05),10~20 cm土层分别较CT高17.3%、23.5%(P<0.05),20~30 cm土层分别较CT高14.0%、17.7%(P<0.05);绿肥根茬还田(T、NT)条件下,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较CT高7.5%、9.2%(P<0.05),0~10 cm和20~30 cm土层,T、NT与CT无显著差异。从2019年研究结果来看,绿肥全量还田(TG、NTG)条件下,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较CT高8.0%、7.8%(P<0.05),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较CT高14.7%、17.1%(P<0.05),20~3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较CT高17.2%、18.1%(P<0.05);绿肥根茬还田(T、NT)条件下,0~10 cm和10~20 cm土层,T、NT与CT差异不显著,20~30 cm土层,NT较CT高14.2%(P<0.05),T与CT差异不显著。综上表明,绿肥全量还田条件下,全量翻压和地表覆盖免耕处理均能提高玉米播前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保证土壤有机氮储备和供肥能力。2.2 绿肥不同还田利用方式对玉米抽雄吐丝期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蚕豆绿肥利用方式对紫色土氮素矿化和硝化特征的影响[J]. 刘阳,习向银,袁尚鹏,袁秀梅,王秀斌.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02)
[2]灌溉定额和绿肥交互作用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J]. 袁金华,俄胜哲,车宗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02)
[3]氮肥后移满足绿洲灌区全膜覆盖玉米的氮素需求[J]. 苟志文,胡发龙,赵财,于爱忠,樊志龙,殷文,柴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4)
[4]有机肥氮投入比例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的影响[J]. 何翠翠,李贵春,尹昌斌,张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2)
[5]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提高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J]. 谢军,赵亚南,陈轩敬,李丹萍,徐春丽,王珂,张跃强,石孝均.  中国农业科学. 2016(20)
[6]缓释肥施用量对超高产夏玉米氮素积累分配的影响[J]. 陈艳萍,肖尧,孔令杰,陆大雷,袁建华,陆卫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15(27)
[7]轮作及绿肥不同利用方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 姚致远,王峥,李婧,鱼昌为,曹群虎,曹卫东,高亚军.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8)
[8]长期冬种绿肥改变红壤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J]. 高嵩涓,曹卫东,白金顺,高菊生,黄晶,曾闹华,常单娜,志水胜好.  土壤学报. 2015(04)
[9]不同管理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分配及去向的影响[J]. 徐明杰,张琳,汪新颖,彭亚静,张丽娟,巨晓棠.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1)
[10]连年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物理及生物性状的影响[J]. 佀国涵,赵书军,王瑞,徐大兵,秦兴成,谭军,向必坤,袁家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04)



本文编号:34369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4369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e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