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秸秆生物炭施用对植烟土壤碳、氮形态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2 14:09
  植烟土壤由于连年种植、长期施用化肥,表现出土壤结构性变差、土壤微生物活性下降、土传病害加重等问题,制约着烟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秸秆生物炭在农业应用方面受到广泛关注,但对植烟土壤肥力和烤烟生长的影响方面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大田试验,运用2种不同类型秸秆生.物炭(玉米和油菜),采用3种不同的施用方式(条施、穴施、条施+穴施),分别在烤烟团棵期、旺长期、现蕾期和成熟期采集上(0-15cm)、下(15-30cm)两层土样,研究不同秸秆生物炭类型、不同施用方式对植烟土壤碳氮形态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并对秸秆生物炭施用下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碳、氮形态变化间进行相关性分析,为改良植烟土壤、培肥地力,维持植烟土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秸秆生物炭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P<0.05)。油菜秸秆炭提高幅度最大,相比常规施肥(CG),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组分提高幅度高达39.70%、51.24%;在颗粒态有机碳含量提高效应方面,油菜秸秆炭与玉米秸秆炭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从不同施用方式来看,上层(0-15c...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物炭的基本性质
        1.2.2 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2.3 施用生物炭对土壤碳形态的影响
        1.2.4 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氮形态的影响
        1.2.5 施用生物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6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碳氮形态之间的关系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域概况及供试材料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供试土壤及烤烟品种
        2.1.3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2.3.1 植烟土壤样品采集
        2.3.2 指标测定及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秸秆生物炭施用对植烟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变化
        3.1.1 秸秆生物炭施用对植烟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的影响
        3.1.2 秸秆生物炭施用对植烟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的影响
        3.1.3 秸秆生物炭施用对植烟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的影响
        3.1.4 秸秆生物炭施用对植烟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含量的影响
        3.1.5 秸秆生物炭施用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的影响
    3.2 秸秆生物炭施用对植烟土壤氮形态含量的变化
        3.2.1 秸秆生物炭施用对植烟土壤全氮(TN)含量的影响
        3.2.2 秸秆生物炭施用对植烟土壤硝态氮(NO_3~--N)含量的影响
        3.2.3 秸秆生物炭施用对植烟土壤铵态氮(NH_4~+-N)含量的影响
        3.2.4 秸秆生物炭施用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的影响
    3.3 秸秆生物炭施用对植烟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3.3.1 秸秆生物炭施用对植烟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3.2 桔秆生物炭施用对植烟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3.3.3 秸秆生物炭施用对植烟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3.4 秸秆生物炭施用对植烟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4 秸秆生物炭施用下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碳、氮形态的关系
        3.4.1 0-15cm土层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碳、氮形态各形态的简单相关分析
        3.4.2 15-30cm土层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碳、氮形态各形态的简单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秸秆生物炭施用对植烟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4.2 秸秆生物炭施用对植烟土壤氮形态含量的影响
    4.3 秸秆生物炭施用对植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素的影响[J]. 魏志超,孟李群,李惠通,贾代东,刘爱琴.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7(01)
[2]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 周之栋,卜晓莉,吴永波,薛建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3]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旱地红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碳氮比的影响[J]. 陶朋闯,陈效民,靳泽文,李秋霞,黄欠如,张佳宝.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1)
[4]添加生物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周震峰,王建超,饶潇潇.  江西农业学报. 2015(06)
[5]生物竹炭改良崇明滩涂盐渍化土壤的试验研究[J]. 张瑞,杨昊,张芙蓉,唐东梅,江洪,蔡保松,黄丹枫.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12)
[6]新疆连作棉田施用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 顾美英,刘洪亮,李志强,刘晓伟,唐光木,徐万里.  中国农业科学. 2014(20)
[7]生物炭对盐碱土氮淋溶的影响[J]. 杨放,李心清,刑英,程红光,张立科,何云勇,王兵.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05)
[8]生物质炭对不同pH土壤中碳氮磷的转化与形态的影响[J]. 徐秋桐,邱志腾,章明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03)
[9]施用生物炭后塿土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变化特征[J]. 陈心想,耿增超,王森,赵宏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04)
[10]烧烤竹炭表面结构特征及其对水体中铵氮的吸附行为[J]. 袁菊红,胡绵好,秦慧媛.  浙江农业学报. 2014(01)

博士论文
[1]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D]. 刘玉学.浙江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D]. 米会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512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4512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9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