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利用KASP标记定位小麦群体中的无芒位点Awn-4A.1

发布时间:2021-11-09 22:40
  芒是小麦穗部重要的光合器官之一,是小麦长期进化和适应环境的产物,对小麦产量和逆境适应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芒的发育及芒长的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小麦无芒品种中国春(Chinese Spring,CS)和有芒品系MK147构建的F2分离群体与F5代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对无芒位点进行了标记和定位。遗传分析表明,群体中的无芒性状受半显性单基因控制;采用Wheat660K SNP芯片结合集群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te analysis,BSA)在F2群体构建的无芒、有芒混池中检测到一个多态性SNP标记的富集区,初步将QTL定位于4A染色体上。在该QTL区间开发了58个KASP标记,并将定位区间缩小至KASP标记SNP-1537与SNP-4195之间,遗传距离为0.81cM,对应中国春参考基因组(IWGSC.Ref.V1.0)4A染色体上9.23 Mb(100.56~109.79 Mb)的区间,将该位点命名为 Awn-4A.1。 

【文章来源】:麦类作物学报. 2020,40(10)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利用KASP标记定位小麦群体中的无芒位点Awn-4A.1


亲本和F1代芒长表现(A)及芒长统计(B)

频数分布,频数分布,群体,分型


(MK147×CS)F2和RIL群体顶部芒长频数分布

频数分布,分型,芯片,染色体


图2 (MK147×CS)F2和RIL群体顶部芒长频数分布本研究中发现的位于4A染色体上控制芒长的位点,是对全穗芒长的抑制,且表现为半显性,这与前人报导的五个芒长基因(A、 B1、 B2、 B3和Hd)的表现都不同[11-15],可能是一个新的芒长位点;Sourdille等[14]和宫 希等[15]研究发现,定位于4A染色体上的Hd也会对芒长产生抑制作用,但控制钩芒的形成[14-15],与本研究中的芒长表型不同,可能不是同一个基因。因此,推测在中国春4A染色体上可能存在与Hd不同的另外一个基因来调控芒长,在抑制芒发育的过程中,可能一起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利用小麦660K SNP芯片分析川麦44在其衍生后代中的遗传贡献[J]. 郑建敏,罗江陶,万洪深,李式昭,杨漫宇,李俊,刘于斌,蒲宗君.  麦类作物学报. 2019(11)
[2]基于小麦55K SNP芯片检测小麦穗长和株高性状QTL[J]. 李聪,马建,刘航,丁浦洋,杨聪聪,张涵,秦娜娜,兰秀锦.  麦类作物学报. 2019(11)
[3]小麦芒长抑制基因B2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J]. 金迪,王冬至,王焕雪,李润枝,陈树林,阳文龙,张爱民,刘冬成,詹克慧.  作物学报. 2019(06)
[4]基于SNP标记的小麦高通量身份鉴定模式[J]. 刘丽华,庞斌双,刘阳娜,李宏博,王娜,王拯,赵昌平.  麦类作物学报. 2018(05)
[5]基于90K芯片标记的小麦芒长QTL定位[J]. 张传量,简俊涛,冯洁,崔紫霞,许小宛,孙道杰.  中国农业科学. 2018(01)
[6]利用SNP芯片和BSA分析规模化定位小麦抗白粉病基因[J]. 吴秋红,陈永兴,李丹,王振忠,张艳,袁成国,王西成,赵虹,曹廷杰,刘志勇.  作物学报. 2018(01)
[7]利用普通六倍体小麦和西藏半野生小麦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定位小麦芒长QTL[J]. 宫希,蒋云峰,徐彬杰,乔媛媛,华诗雨,吴旺,马建,周小鸿,祁鹏飞,兰秀锦.  作物学报. 2017(04)
[8]基于单拷贝SNP标记的棉花杂交种纯度高通量检测技术[J]. 匡猛,王延琴,周大云,马磊,方丹,徐双娇,杨伟华,魏守军,马峙英.  棉花学报. 2016(03)
[9]普通小麦芒的遗传分析[J]. 黄瑾,骆惠生,张勃,贾秋珍,金明安,曹世勤,金社林.  甘肃农业科技. 2011(02)
[10]小麦芒长抑制基因B1近等基因系的鉴定及遗传分析[J]. 杜斌,崔法,王洪刚,李兴锋.  分子植物育种. 2010(02)



本文编号:34860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4860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d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