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华北地区实仓储藏稻谷的品质变化及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7 07:40
  本文为了研究华北地区实仓储藏稻谷的品质变化及控制方法,研究了不同初始水分的稻谷储藏品质变化和不同储藏温度条件下稻谷储藏品质的变化;不同初始水分和不同储藏温度条件下稻谷理化特性的变化;实仓储藏稻谷品质变化及控制方法。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稻谷在储藏150d内,水分含量呈下降的趋势,其中初始水分含量为12.4%和14.0%的稻谷的水分变化较缓慢,高水分含量15.6%的稻谷的水分变化较明显,分别下降了0.5%、1.9%和3.4%。不同初始水分条件(水分12.4%、14.0%、15.6%)的稻谷的脂肪酸值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在150d的储藏期内初始水分为12.4%和14.0%稻谷的脂肪酸值均未超出稻谷品质不易存的标准,高水分的稻谷的脂肪酸值在较短的时间内脂肪酸值就已经超标。高水分稻谷的色泽变化较明显,L值下降较快。不同初始水分稻谷的感官品质和质构品质均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低水分稻谷的感官品质下降的较缓慢,高水分的下降的较快。气味、发芽率、整精米率、米饭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是如何变化要总结2、稻谷在储藏150d内,不同温度下稻谷(15℃、25℃、35℃)水... 

【文章来源】: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华北地区实仓储藏稻谷的品质变化及控制研究


米饭质构测试曲线

稻米,分条,稻谷,色泽


同初始水分条件下的稻谷的颜色随着储藏时间的变化不同,低水分的稻谷的色泽在 3 个月的储藏期内基本没发生变化,而高水分的稻谷的色泽在 3 个月内的色泽变化较明显。不同初始水分稻谷米 粒的L*值和b*值随储藏时间的变化如图2-3 和图2-4 所示。稻米色泽的变化可 借助色差计进行测定,其中在 LAB 表色系统中,L+表示偏白,L*-表示偏暗;+b * 表示黄色,-b*表示蓝色。由图2-3 和图2-4 可知,L*值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变小,其中当初始水分较低时,L*值下降较低,初始水分较大时,L*值下降较快,b 值随着储藏时间逐渐变大

稻谷,水分条件,发芽率,色泽


同初始水分条件下的稻谷的颜色随着储藏时间的变化不同,低水分的稻谷的色泽在 3 个月的储藏期内基本没发生变化,而高水分的稻谷的色泽在 3 个月内的色泽变化较明显。不同初始水分稻谷米 粒的L*值和b*值随储藏时间的变化如图2-3 和图2-4 所示。稻米色泽的变化可 借助色差计进行测定,其中在 LAB 表色系统中,L+表示偏白,L*-表示偏暗;+b * 表示黄色,-b*表示蓝色。由图2-3 和图2-4 可知,L*值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变小,其中当初始水分较低时,L*值下降较低,初始水分较大时,L*值下降较快,b 值随着储藏时间逐渐变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粮堆内部结构对通风降水与环流熏蒸的影响研究[J]. 王毅,郭长江,宋涛,刘建岭,安超楠.  粮油仓储科技通讯. 2014(05)
[2]机械通风技术在储粮中的应用与对比分析[J]. 陈玉峰,王宏.  粮油仓储科技通讯. 2014(04)
[3]米饭外观仪器评价与其感官评价的关联性研究[J]. 张玉荣,邢晓丽,周显青,王学锋,于素平,郝伟.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4]稻谷储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分析与控制[J]. 袁芳芳.  粮食加工. 2014(03)
[5]优质稻谷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J]. 乐恭林,王建国,曾庆林,周建群.  粮油仓储科技通讯. 2014(01)
[6]整仓环流熏蒸与膜下环流熏蒸对比试验[J]. 张峰.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3(06)
[7]低温储粮应用中的粮堆温度场模拟分析[J]. 王敏,余跃进.  食品与机械. 2013(05)
[8]高大平房仓屋面泡沫隔热准低温储粮技术应用试验研究[J]. 孙洁,舒传国.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09)
[9]高大平房仓低氧无药储粮效果研究[J]. 刘涛,赵远祥.  现代农业科技. 2012(19)
[10]低氧条件对米象种群控制作用的初步研究[J]. 劳传忠,曾伶,郭超,陈嘉东.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2(13)

博士论文
[1]稻米储藏陈化作用机理及调控的研究[D]. 谢宏.沈阳农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大米蒸煮与米饭物性及食味形成机理[D]. 邓灵珠.河南工业大学 2012
[2]大米原产地品质分析与鉴别[D]. 任洪玲.河南工业大学 2012
[3]稻谷储藏品质电子鼻快速判定技术研究[D]. 谢同平.南京财经大学 2012
[4]大米储存品质检测方法的研究[D]. 翟冠兰.吉林大学 2011
[5]大米储藏保鲜技术研究[D]. 潘巨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00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500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9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