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大麦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作图及等位变异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19 02:44
  探寻大麦产量相关性状的内在遗传规律及相互间的关系,对理解产量的形成过程,进而为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有重要的意义。前人对rbcS基因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研究较多,而对光合作用密切关联的下游性状(如籽粒相关性状)影响如何,至今还知之甚少。本研究以112份大麦育成品种和高代纯合品系为研究对象,采集3个环境下的抽穗期、株高、每穗粒数、穗长、千粒重、粒长、粒宽和粒长/宽等8个产量相关性状数据,分析了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和相互间的相关性。利用SSR标记采集112份材料的基因型,在分析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Linage Disequilibrium,LD)的基础上,对SSR位点与8个目标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此外,对大麦HvrbcS基因进行了重测序比较,并探讨了该基因SNP与籽粒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对多环境下重复检测到的显著SSR位点和SNP位点的等位变异效应进行了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遗传力分析表明,千粒重和粒长/宽的广义遗传力最高,均大于80%,抽穗期、每穗粒数、穗长、粒长和粒宽的广义遗传力中等,介于60%80%,而株高的广义遗传力相对偏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8个性状的变...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大麦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作图及等位变异效应分析


LnP(D)随K值变化散点图,LnP(D)为20次重复的平均值

散点图,主成份,散点图,亚群


第三章 大麦关联作图群体的群体结构及连锁不平衡分析1 可解释 27.4%的变异,PC2(5.95%)之后解释的变异急剧减少。以PC2 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图 3.3),从图中可以看出,112 份大麦组,与 STRUCTURE 分析结果类似。分析亚群间材料的皮裸性和地群分类与两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即第一亚群多数来源于中国的),第二亚群多数来源于美国和墨西哥的皮大麦(96.8%)。第一亚群,即 ARUMIR,9516,APM-HB1905 和 FB0844;第二亚群中包含S3)。有趣的是,8 份二棱大麦并未聚在同一亚群,而是第一亚群 3 ,而且在同一亚群中,二棱大麦也并未优先成组。

聚类图,群体结构,主成份分析,大麦


respectively为进一步探明材料间的真实遗传距离,验证STRUCTURE和主成份分析的结果,我们对112份材料进行了基于遗传距离的系统聚类分析(图3.4)。从聚类图可以看出,112 份材料明显聚为 2 类,聚类结果与 STRUCTURE 和主成份分析的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外引大麦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J]. 赖勇,贾建磊,王晋民,任龙,吕仲昱,朱惠琴,马辉,杨莉娜,李宗仁.  麦类作物学报. 2017(02)
[2]保大麦13号高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 赵加涛,刘猛道,付正波,杨向红,字尚永.  种子. 2016(11)
[3]不同分类大麦籽粒大小及粒重的差异分析[J]. 陈晓东,赵斌,季昌好,顾江涛,王瑞.  麦类作物学报. 2016(03)
[4]25个大麦品种株高及其主要构成因素的差异分析和QTLs检测[J]. 王楠,刘猛道,李静烨,陈升位,沈真辉,李应秋,吴海燕,蒲雄艳.  分子植物育种. 2016(02)
[5]大麦重组自交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和回归分析[J]. 张东营,辛艳,刘桃菊.  科技创新导报. 2015(35)
[6]2007—2014年江苏沿海地区大麦品种(系)产量与产量构成分析[J]. 张英虎,陈和,陈健,陶红,乔海龙,臧慧,栾海业,沈会权.  浙江农业学报. 2015(09)
[7]稀有变异的关联性研究统计方法[J]. 梁融,张俊国,卜涛,刘丽,李丽霞,张敏,郜艳晖.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5 (08)
[8]不同来源大麦材料的农艺性状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J]. 张宇,司二静,孟亚雄,马小乐,李葆春,王化俊.  麦类作物学报. 2015(07)
[9]大麦农艺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J]. 司二静,张宇,汪军成,孟亚雄,李葆春,马小乐,尚勋武,王化俊.  作物学报. 2015(07)
[10]引进澳大利亚大麦农艺性状分析[J]. 裴贞,王倩,高明,裴洁.  山西农业科学. 2015(03)

博士论文
[1]中国大麦低温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单倍型及表型关联分析[D]. 达瓦顿珠.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2]中国大麦供给需求研究[D]. 张琳.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3]川麦42产量性状QTL定位及其等位变异对衍生后代的遗传贡献[D]. 李俊.四川农业大学 2014
[4]世界大麦贸易格局及对我国大麦产业影响研究[D]. 徐明.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5]中国栽培和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群体分化和演化及其育种性状QTL的关联分析[D]. 文自翔.南京农业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HvGS5基因多样性与大麦粒宽的相关性研究[D]. 张利莎.武汉轻工大学 2015
[2]大麦SSR标记遗传分析及其与农艺性状关联分析[D]. 王晋.甘肃农业大学 2014
[3]青稞耐盐性品种(系)的筛选及rbcS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 齐国昌.四川农业大学 2014
[4]杜氏盐藻RbcS基因家族新成员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 冯玖玲.郑州大学 2010
[5]蛋白核小球藻rbcS基因的克隆及其启动子活性的分析[D]. 李春燕.宁波大学 2010
[6]野大麦盐胁迫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 武霞.吉林大学 2007
[7]春小麦穗粒数改良潜力的研究[D]. 王晓楠.东北农业大学 2007
[8]水稻rbcs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功能分析及应用[D]. 黄海群.华中农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04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504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3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