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稻茬小麦主茎、分蘖1、分蘖2和分蘖3的成穗率、产量贡献率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19 05:54
合理的茎蘖组合是提升小麦绿色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湖北稻茬小麦主要茎蘖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川麦104和多穗型小麦品种扬麦15为材料,于2016-2018年在湖北十堰和武汉两地稻茬麦大田条件下,设置低(1.35×106~1.65×106株·hm-2)、中(2.85×106~3.15×106株·hm-2)、高(4.35×106~4.65×106株·hm-2)三种种植密度,分析了主茎(S)、分蘖1(T1)、分蘖2(T2)和分蘖3(T3)(按出现先后顺序)的成穗率、产量贡献率及相关农艺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1)湖北稻茬小麦成穗茎蘖农艺性状表现值偏低,除穗长和茎高受品种的影响最大外,其他被测性状受影响程度表现为蘖位>种植密度>品种;(2)在主茎均能成穗的情况下,分蘖成穗率随蘖位和种植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大穗型品种川麦104的降幅大于多穗型品种扬麦15;(3)主茎...
【文章来源】:麦类作物学报. 2020,40(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主茎、分蘖1、分蘖2和分蘖3成穗率的变化趋势
由图2可知,两个品种的主茎产量贡献率优势明显,且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低密度下,川麦104的主茎产量贡献率略低于扬麦15,而中、高密度下川麦104的主茎产量贡献率明显高于扬麦15。两个品种的分蘖1的产量贡献率为 23.25%~25.50%,且表现均为高密度>低密度>中密度。分蘖2和分蘖3的产量贡献率均随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同等密度下扬麦15高于川麦104。2.4 供试小麦成穗茎蘖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庄巧生[12]根据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单穗重把小麦品种划分为多穗型(750×104株·hm-2,25~30粒,36~40 g)、中间型(555~600×104株·hm-2,37~40粒,40 g)和大穗型(450×104株·hm-2,单穗重1.3~1.7 g)三种类型。湖北2001-2016年区域试验审定品种中穗数(457×104株·hm-2)和千粒重(42.63 g)呈上升趋势,穗粒数(35.22粒)呈下降趋势[13],说明湖北小麦正处于从大穗型向多穗型过渡状态。本研究两个供试品种主要基于以上结果选用。本研究发现,穗长和茎高受品种的影响较大,穗粒数、穗粒重、茎蘖成穗率、可孕小穗数、不孕小穗数、收获指数和穗茎节长等性状受品种的影响程度低于密度,受蘖位的影响较大。因此,建议今后穗长作为划分品种类型的依据之一。图4 成穗主茎、分蘖1、分蘖2和分蘖3的聚类分析
本文编号:3504425
【文章来源】:麦类作物学报. 2020,40(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主茎、分蘖1、分蘖2和分蘖3成穗率的变化趋势
由图2可知,两个品种的主茎产量贡献率优势明显,且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低密度下,川麦104的主茎产量贡献率略低于扬麦15,而中、高密度下川麦104的主茎产量贡献率明显高于扬麦15。两个品种的分蘖1的产量贡献率为 23.25%~25.50%,且表现均为高密度>低密度>中密度。分蘖2和分蘖3的产量贡献率均随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同等密度下扬麦15高于川麦104。2.4 供试小麦成穗茎蘖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庄巧生[12]根据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单穗重把小麦品种划分为多穗型(750×104株·hm-2,25~30粒,36~40 g)、中间型(555~600×104株·hm-2,37~40粒,40 g)和大穗型(450×104株·hm-2,单穗重1.3~1.7 g)三种类型。湖北2001-2016年区域试验审定品种中穗数(457×104株·hm-2)和千粒重(42.63 g)呈上升趋势,穗粒数(35.22粒)呈下降趋势[13],说明湖北小麦正处于从大穗型向多穗型过渡状态。本研究两个供试品种主要基于以上结果选用。本研究发现,穗长和茎高受品种的影响较大,穗粒数、穗粒重、茎蘖成穗率、可孕小穗数、不孕小穗数、收获指数和穗茎节长等性状受品种的影响程度低于密度,受蘖位的影响较大。因此,建议今后穗长作为划分品种类型的依据之一。图4 成穗主茎、分蘖1、分蘖2和分蘖3的聚类分析
本文编号:3504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50442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