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异交率相关性状及其异交率鉴定方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8 15:39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落后于玉米、高粱、水稻、油菜等大田作物。原因之一是长时间内没有找到避免母本自交的有效机制。孙寰等于1993年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可实际应用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并很快实现了“三系”配套,2002年吉林省审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目前全国已有16个杂交种通过审定,杂交大豆制种技术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中国在该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制种产量较低,也就是母本异交结实率低,仍是制约杂交大豆产业化进程的瓶颈之一,那些产量优势突出的组合,制种产量仍不理想,导致种子价格过高,农民购买杂交种的积极性不高。大豆异交率受诸多因素影响。传粉昆虫种类、群体大小,制种基地的大环境和制种田的局部环境,亲本的基因型以及亲本的田间布局和生长状况都对不育系的田间异交率产生很大影响。在诸因素中,亲本的基因型,特别是与吸引昆虫相关性状的优劣,是决定异交率高低的基础。目前,已找到适宜杂交大豆制种的基地,同时利用野生昆虫及人工驯化蜜蜂为杂交大豆制种授粉技术已经成熟,个别杂交种制种产量已突破1300Kg/hm2。提高异交率的外部因素已经明确,因此选育高异交率“三系”成为... 

【文章来源】: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异交率相关性状及其异交率鉴定方法的研究


不同花色不育系网室异交率比较

异交率,网室,不育系


较 in图 3-4 不同开花日期不育系网室异交率比较Fig 3-4 Comparison of outcrossing rate indifferent flowering dates

异交率,网室,不育系,不同来源


e率比较g rate in图 3-4 不同开花日期不育系网室异交率比较Fig 3-4 Comparison of outcrossing rate indifferent flowering dates开花日期Flowering date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杂交大豆吉育610选育及栽培要点[J]. 彭宝,赵丽梅,张井勇,闫昊,张春宝,张伟,张伟龙,王鹏年,丁孝羊.  大豆科技. 2017(04)
[2]昆虫传粉和制种技术在杂交大豆的研究进展[J]. 卫一超,张瑞军,张振宇.  农业与技术. 2017(01)
[3]西花蓟马对植物挥发物的嗅觉反应[J]. 丁艳红,王满囷.  华中昆虫研究. 2016(00)
[4]密度与施氮量对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结实率及制种产量的影响[J]. 张伟龙,闫昊,张春宝,张井勇,彭宝,赵丽梅.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6(06)
[5]元宝枫花的挥发成分研究[J]. 任红剑,丰震,王超.  天津农业科学. 2016(10)
[6]杂交大豆吉育609选育及栽培要点[J]. 彭宝,张春宝,严昊,张井勇,张伟龙,赵丽梅,张伟,赵鑫.  大豆科技. 2016(04)
[7]西花蓟马4种不同喜好蔬菜寄主挥发物的比较[J]. 曹宇,李灿,高杭,王春,郅军锐.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7)
[8]开颖和柱头外露对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的影响[J]. 李宏生,李绍祥,赵红,丁明亮,崔永祯,顾坚,田玉仙,刘琨,杨木军.  麦类作物学报. 2015(12)
[9]6种丁香花挥发性成分的动态顶空吸附ATD-GC/MS分析(英文)[J]. 秦颖,杨晓霞,冷平生,胡增辉.  西北植物学报. 2015(10)
[10]杂交大豆新品种晋豆48号的选育及制种技术[J]. 卫保国,卫一超,白志元,雷梦林,张海平,张瑞军.  中国种业. 2015(09)

博士论文
[1]青花菜雄性不育系开花结实特性及花蜜分泌调控机制的研究[D]. 舒金帅.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2]蝴蝶觅食过程中的嗅觉和视觉行为反应研究[D]. 唐宇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
[3]麻疯树传粉昆虫组成及主要传粉者行为生态学研究[D]. 罗长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
[4]油松雌性不育系胚珠败育机制的初步研究[D]. 包仁艳.北京林业大学 2006
[5]大豆雄性不育性的自然变异、种质发掘与选育研究[D]. 赵团结.南京农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蜡梅花香挥发物测定及2个萜烯合酶基因功能初步研究[D]. 冯楠.华中农业大学 2017
[2]向日葵花盘挥发物对欧洲葵螟寄主选择的作用[D]. 刘文明.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
[3]西花蓟马对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初步研究[D]. 王晶玲.陕西师范大学 2012
[4]肉苁蓉传粉生物学研究[D]. 王霞.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
[5]杂交大豆制种父本高异交率性状的研究[D]. 张瑞军.山西大学 2010
[6]油茶的传粉生物学研究[D]. 邓园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
[7]小麦雌性不育系子房发育的观察与分析[D]. 杨晋彬.新疆农业大学 2008
[8]苜蓿传粉生物学研究[D]. 刘红平.兰州大学 2008
[9]甘蓝型油菜雌性不育突变体FS-M1生物学特性及雌性不育遗传研究[D]. 陈新军.南京农业大学 2006
[10]红麻长花柱突变体的特征特性鉴定与遗传分析[D]. 赵合明.华中农业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768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5768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7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