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不同自交系锌铁吸收分配特征及遗传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12 16:50
本研究以籽粒中锌、铁浓度具有显著差异的玉米自交系CO109、旅28、陈322、琼51为供试材料,设置吐丝期去除穗上部叶、去除穗下部叶和保留所有叶片3个取样处理,比较不同基因型玉米在吐丝后锌、铁吸收与分配上的差异,解析高锌铁与低锌铁自交系籽粒中锌、铁的主要来源。同时采用籽粒锌、铁浓度差异显著的自交系NXR9(高锌铁),NXR190(低锌铁)为亲本,构建BC1、BC2、F1、F2群体;对P1、P2、BC1、BC2、F1、F2六世代群体吐丝后叶片和籽粒锌铁浓度、积累量进行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自交系玉米吐丝期和成熟期同一部位叶片中锌、铁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吐丝期的同一叶位,籽粒高锌铁自交系旅28、CO109的叶片锌、铁浓度显著高于籽粒低锌铁自交系陈322;与保留所有叶片植株相比,去除功能叶并没有影响原籽粒锌、铁浓度,籽粒高锌铁自交系仍显著高于籽粒低锌铁自交系。2.不同玉米自交系各部位叶片成熟期锌、铁积累量比吐丝期均表现出不同幅度的增加,籽粒低锌铁的自交系陈322增加幅度要大于籽粒高锌铁的两个自交系。吐丝后锌、铁在籽粒和叶片的分配存在显著基因型差异,籽粒高锌铁自交系C...
【文章来源】: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对锌的吸收、分配与积累
1.1.1 植物对锌的吸收
1.1.2 植物对锌的分配积累
1.2 植物对铁的吸收、分配与积累
1.2.1 植物对铁的吸收
1.2.2 植物对铁的分配积累
1.3 施肥及元素互作对植物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
1.4 农作物不同基因型间籽粒锌铁浓度差异
1.5 通过育种等措施改善作物籽粒中锌铁浓度
1.6 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模型解析植物性状遗传的研究
1.7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1.8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玉米不同自交系吐丝后锌、铁吸收与分配特征
2.1.1 试验材料及供试土壤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收与锌、铁浓度测定
2.1.4 指标定义与计算方法
2.2 玉米锌铁元素分配及积累的遗传机制研究
2.2.1 试验材料及供试土壤
2.2.2 试验设计
2.2.3 样品采收与锌、铁浓度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不同自交系吐丝后锌吸收分配特征
3.1.1 不同自交系吐丝期和成熟期叶片锌浓度及累积量的变化
3.1.2 不同部位叶片对籽粒锌浓度、积累量的影响及锌在叶片与籽粒间的分配
3.2 玉米不同自交系吐丝后铁吸收分配特征
3.2.1 不同玉米自交系吐丝期和成熟期叶片铁浓度及累积量的变化
3.2.2 不同部位叶片对籽粒铁浓度、积累量的影响及铁在叶片与籽粒间的分配
3.3 玉米叶片、籽粒锌、铁遗传分析
3.3.1 玉米叶片锌浓度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3.2 玉米叶片锌积累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3.3 玉米籽粒锌浓度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3.4 玉米籽粒锌积累量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3.5 玉米叶片铁浓度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3.6 玉米叶片铁积累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3.7 玉米籽粒铁浓度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3.8 玉米籽粒铁积累量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吐丝期与成熟期各部位叶片锌、铁的分布
4.2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籽粒锌、铁的来源研究
4.3 玉米锌、铁性状遗传特性分析和富锌、铁遗传育种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春小麦不同生育期各器官主要矿质元素吸收和分配的动态变化[J]. 任艳军,任学军,彭飞,马建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2]胡麻粗脂肪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J]. 化青春,赵利,王利民,赵玮,党照,张建平,党占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1)
[3]2个环境条件下花生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J]. 江建华,王嵩,王晓帅,倪皖莉,汪清. 北方农业学报. 2016(03)
[4]不同基因型玉米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研究进展[J]. 申丽霞,王璞. 玉米科学. 2016(01)
[5]不同磷素水平对水稻根系生长及部分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J]. 王静,章林平,王利鹃,朱亦君,邵国胜,崔翠.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7)
[6]不同基因型旱稻早期锌吸收与利用差异研究[J]. 李靖,张玉喜,姜雯. 中国农学通报. 2014(27)
[7]施氮量对富铁水稻铁的吸收和分配的影响[J]. 黎泉,李刚华,陈依露,杨镒铭,徐晶晶,刘正辉,王绍华,丁艳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4(04)
[8]喷施铁肥对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和铁吸收的影响[J]. 乔鲜花,汪娟梅,董明蕾,赵俊霞,张正茂,闵东红,高亚军. 麦类作物学报. 2011(05)
[9]喷施锌肥对小麦籽粒锌铁铜锰营养的影响[J]. 杨习文,田霄鸿,陆欣春,曹玉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06)
[10]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 翁凌云.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0(01)
博士论文
[1]氮肥管理对高产小麦和玉米锌吸收、转移与累积的影响[D]. 薛艳芳.中国农业大学 2014
[2]叶面喷施高效铁肥及田间养分综合管理对水稻籽粒铁富集的调控研究[D]. 张进.浙江大学 2007
[3]旱稻锌吸收分配与积累及其模型的构建[D]. 姜雯.中国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甜玉米主要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D]. 齐望.吉林农业大学 2015
[2]棉子含油量多世代遗传分析[D]. 孟凡奇.华中农业大学 2013
[3]不同锌肥对旱作马铃薯产量形成及锌素吸收和积累的影响[D]. 侯叔音.甘肃农业大学 2013
[4]富铁玉米种质的筛选及铁、锌遗传规律研究[D]. 陈洁.四川农业大学 2007
[5]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遗传分析[D]. 阮新民.安徽农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85127
【文章来源】: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对锌的吸收、分配与积累
1.1.1 植物对锌的吸收
1.1.2 植物对锌的分配积累
1.2 植物对铁的吸收、分配与积累
1.2.1 植物对铁的吸收
1.2.2 植物对铁的分配积累
1.3 施肥及元素互作对植物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
1.4 农作物不同基因型间籽粒锌铁浓度差异
1.5 通过育种等措施改善作物籽粒中锌铁浓度
1.6 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模型解析植物性状遗传的研究
1.7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1.8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玉米不同自交系吐丝后锌、铁吸收与分配特征
2.1.1 试验材料及供试土壤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收与锌、铁浓度测定
2.1.4 指标定义与计算方法
2.2 玉米锌铁元素分配及积累的遗传机制研究
2.2.1 试验材料及供试土壤
2.2.2 试验设计
2.2.3 样品采收与锌、铁浓度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不同自交系吐丝后锌吸收分配特征
3.1.1 不同自交系吐丝期和成熟期叶片锌浓度及累积量的变化
3.1.2 不同部位叶片对籽粒锌浓度、积累量的影响及锌在叶片与籽粒间的分配
3.2 玉米不同自交系吐丝后铁吸收分配特征
3.2.1 不同玉米自交系吐丝期和成熟期叶片铁浓度及累积量的变化
3.2.2 不同部位叶片对籽粒铁浓度、积累量的影响及铁在叶片与籽粒间的分配
3.3 玉米叶片、籽粒锌、铁遗传分析
3.3.1 玉米叶片锌浓度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3.2 玉米叶片锌积累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3.3 玉米籽粒锌浓度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3.4 玉米籽粒锌积累量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3.5 玉米叶片铁浓度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3.6 玉米叶片铁积累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3.7 玉米籽粒铁浓度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3.8 玉米籽粒铁积累量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吐丝期与成熟期各部位叶片锌、铁的分布
4.2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籽粒锌、铁的来源研究
4.3 玉米锌、铁性状遗传特性分析和富锌、铁遗传育种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春小麦不同生育期各器官主要矿质元素吸收和分配的动态变化[J]. 任艳军,任学军,彭飞,马建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2]胡麻粗脂肪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J]. 化青春,赵利,王利民,赵玮,党照,张建平,党占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1)
[3]2个环境条件下花生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J]. 江建华,王嵩,王晓帅,倪皖莉,汪清. 北方农业学报. 2016(03)
[4]不同基因型玉米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研究进展[J]. 申丽霞,王璞. 玉米科学. 2016(01)
[5]不同磷素水平对水稻根系生长及部分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J]. 王静,章林平,王利鹃,朱亦君,邵国胜,崔翠.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7)
[6]不同基因型旱稻早期锌吸收与利用差异研究[J]. 李靖,张玉喜,姜雯. 中国农学通报. 2014(27)
[7]施氮量对富铁水稻铁的吸收和分配的影响[J]. 黎泉,李刚华,陈依露,杨镒铭,徐晶晶,刘正辉,王绍华,丁艳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4(04)
[8]喷施铁肥对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和铁吸收的影响[J]. 乔鲜花,汪娟梅,董明蕾,赵俊霞,张正茂,闵东红,高亚军. 麦类作物学报. 2011(05)
[9]喷施锌肥对小麦籽粒锌铁铜锰营养的影响[J]. 杨习文,田霄鸿,陆欣春,曹玉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06)
[10]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 翁凌云.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0(01)
博士论文
[1]氮肥管理对高产小麦和玉米锌吸收、转移与累积的影响[D]. 薛艳芳.中国农业大学 2014
[2]叶面喷施高效铁肥及田间养分综合管理对水稻籽粒铁富集的调控研究[D]. 张进.浙江大学 2007
[3]旱稻锌吸收分配与积累及其模型的构建[D]. 姜雯.中国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甜玉米主要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D]. 齐望.吉林农业大学 2015
[2]棉子含油量多世代遗传分析[D]. 孟凡奇.华中农业大学 2013
[3]不同锌肥对旱作马铃薯产量形成及锌素吸收和积累的影响[D]. 侯叔音.甘肃农业大学 2013
[4]富铁玉米种质的筛选及铁、锌遗传规律研究[D]. 陈洁.四川农业大学 2007
[5]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遗传分析[D]. 阮新民.安徽农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85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58512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