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处理对丛枝菌根真菌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1-16 20:56
不同土壤耕作处理对农业生产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西北地区传统的耕作方式容易导致土壤的进一步退化,加剧了对农作物生长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保护性耕作方式由于其在生态学上独特的友好性优势,在西北地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s,AM)真菌和玉米生长情况的影响,本试验于渭北旱塬连续10年采用“冬小麦-夏玉米”的一年两熟复种模式,设置深松耕、免耕和翻耕三种耕作处理,以玉米为侵染作物开展一系列试验,主要的结果如下:(1)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影响,本试验测定了AM真菌侵染及玉米生育关键时期—吐丝期土壤理化性质。其中,免耕处理下土壤的蓄水能力最强,土壤水分含量较翻耕平均提高了8.93%;深松耕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翻耕平均提高了32.5%;翻耕处理提高了土壤p H和速效磷含量,较免耕分别提高了1.85%和34.35%。(2)AM真菌的生长以及侵染差异为研究重点,本试验在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测定了AM真菌生物量(孢子数量、菌丝密度)和侵染效果(侵染率、侵染密度、丛植丰度)的动态变化,不同的耕作处理对AM真菌造成显...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土壤水分含量如图 3-1 所示,2018 年观测到免耕处理下土壤中水分含量最高,平均达到 11.77%,翻耕处理下土壤中水分含量最低为 10.31%,深松耕处理下土壤中水分含量平均为 10.89%,与其他两种耕作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2019 年观测结果显示,翻耕处理下土壤中水分含量最低,平均为 11.62%,免耕和深松耕处理下,土壤中水分含量显著高于翻耕处理,增加幅度分别达到了 12.05%和 15.49%。通过将 2018 年和 2019年两年数据对比,结果显示第二年土壤中水分含量均略微高于第一年,这可能与取样与降水的时间间隔有关。与此同时,进一步分析数据可以发现两种保护性耕作中免耕处理下土壤水分含量均高于翻耕处理,说明翻耕处理下,土壤的翻动导致其蓄水能力下降,而稳定的土层结构和秸秆的覆盖等因素对提高免耕土壤的水分含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章文献综述15耕处理下土壤的pH值也呈现出最高水平,平均值为7.97,深松耕和免耕处理下土壤pH值均为7.85,两者无显著性差异。总结两年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土壤耕作对pH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翻耕处理,相较于另外两种保护性耕作方式,翻耕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的碱性,而这种pH的变化能够对土壤养分转化和微生物的生存产生进一步影响。图3-2拔节期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pH值Fig.3-2SoilpHunderdifferenttillagetreatmentsatjointingstage3.1.3土壤质地土壤质地为土壤中黏粒(<0.002mm)、粉粒(0.002-0.05mm)及砂粒(0.05-2mm)所占的百分比。如图3-3、3-4、4-5所示,2018年观测到翻耕处理下土壤中黏粒含量(41.28%)显著高于深松耕(38.68%),平均增多幅度达到了6.70%;深松耕(58.51%)和免耕(58.17%)的土壤中粉粒含量显著高于翻耕(57.10%),其增势分别达到了2.34%和1.75%,深松耕和免耕的土壤中粉粒含量无显著差异;三种耕种方式中,深松耕的土壤中砂粒含量最高,为2.81%,显著高于免耕(1.79%)和翻耕(1.62%),差异幅度平均达到了56.98%和73.46%,免耕和翻耕的土壤中砂粒含量无显著差异。2019年观测到深松耕处理下土壤中黏粒含量为38.28%,粉粒含量为58.74%,沙粒含量为2.98%。免耕处理下土壤中黏粒含量为40.37%,粉粒含量为58.07%,沙粒含量为1.56%。翻耕处理下土壤中黏粒含量为42.11%,粉粒含量为56.26%,沙粒含量为1.63%。翻耕处理下土壤中黏粒含量显著高于免耕(4.32%),免耕高于深松耕(5.45%)。深松耕土壤中粉粒含量高于免耕(1.14%),免耕高于翻耕(3.22%)。深松耕的土壤中砂粒含量显著高于免耕(91.05)和翻耕(82.86%),免耕和翻耕的土壤中砂粒含量无显著差异。两年数据结果显示,翻耕处理下土壤中黏粒含量提高,因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期保护性耕作可提高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和根际土壤酶活性[J]. 宋霄君,吴会军,武雪萍,李倩,王碧胜,李生平,梁国鹏,李景,刘彩彩,张孟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6)
[2]宁夏荒漠草原区土地利用方式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J]. 李贺,张楠楠,马琨. 西北农业学报. 2018(09)
[3]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农田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J]. 贾凤梅,张淑花,魏雅冬.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5)
[4]Analysis of Soil Fertility and Biological Changes under Long-term Conservation Tillage[J]. Juan LI.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8(05)
[5]长期保护性耕作对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J]. 张贵云,张丽萍,魏明峰,刘珍,范巧兰,吕贝贝,姚众,柴跃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7)
[6]不同施磷水平下AM真菌发育及其对玉米氮磷吸收的影响[J]. 张淑彬,王幼珊,殷晓芳,刘建斌,武凤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3)
[7]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菌根共生研究概况[J]. 刘思琪,赵明明. 中国现代中药. 2017(05)
[8]15年保护性耕作对黄土坡耕地区土壤及团聚体固碳效应的影响[J].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王碧胜,梁国鹏,姚宇卿,吕军杰. 中国农业科学. 2015(23)
[9]丛枝菌根真菌侵染根系的过程与机理研究进展[J]. 岳辉,刘英. 湖北农业科学. 2015(19)
[10]2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刘威,张国英,张静,刘璐,黄丽,鲁剑巍,李小坤.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3)
本文编号:3593407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土壤水分含量如图 3-1 所示,2018 年观测到免耕处理下土壤中水分含量最高,平均达到 11.77%,翻耕处理下土壤中水分含量最低为 10.31%,深松耕处理下土壤中水分含量平均为 10.89%,与其他两种耕作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2019 年观测结果显示,翻耕处理下土壤中水分含量最低,平均为 11.62%,免耕和深松耕处理下,土壤中水分含量显著高于翻耕处理,增加幅度分别达到了 12.05%和 15.49%。通过将 2018 年和 2019年两年数据对比,结果显示第二年土壤中水分含量均略微高于第一年,这可能与取样与降水的时间间隔有关。与此同时,进一步分析数据可以发现两种保护性耕作中免耕处理下土壤水分含量均高于翻耕处理,说明翻耕处理下,土壤的翻动导致其蓄水能力下降,而稳定的土层结构和秸秆的覆盖等因素对提高免耕土壤的水分含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章文献综述15耕处理下土壤的pH值也呈现出最高水平,平均值为7.97,深松耕和免耕处理下土壤pH值均为7.85,两者无显著性差异。总结两年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土壤耕作对pH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翻耕处理,相较于另外两种保护性耕作方式,翻耕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的碱性,而这种pH的变化能够对土壤养分转化和微生物的生存产生进一步影响。图3-2拔节期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pH值Fig.3-2SoilpHunderdifferenttillagetreatmentsatjointingstage3.1.3土壤质地土壤质地为土壤中黏粒(<0.002mm)、粉粒(0.002-0.05mm)及砂粒(0.05-2mm)所占的百分比。如图3-3、3-4、4-5所示,2018年观测到翻耕处理下土壤中黏粒含量(41.28%)显著高于深松耕(38.68%),平均增多幅度达到了6.70%;深松耕(58.51%)和免耕(58.17%)的土壤中粉粒含量显著高于翻耕(57.10%),其增势分别达到了2.34%和1.75%,深松耕和免耕的土壤中粉粒含量无显著差异;三种耕种方式中,深松耕的土壤中砂粒含量最高,为2.81%,显著高于免耕(1.79%)和翻耕(1.62%),差异幅度平均达到了56.98%和73.46%,免耕和翻耕的土壤中砂粒含量无显著差异。2019年观测到深松耕处理下土壤中黏粒含量为38.28%,粉粒含量为58.74%,沙粒含量为2.98%。免耕处理下土壤中黏粒含量为40.37%,粉粒含量为58.07%,沙粒含量为1.56%。翻耕处理下土壤中黏粒含量为42.11%,粉粒含量为56.26%,沙粒含量为1.63%。翻耕处理下土壤中黏粒含量显著高于免耕(4.32%),免耕高于深松耕(5.45%)。深松耕土壤中粉粒含量高于免耕(1.14%),免耕高于翻耕(3.22%)。深松耕的土壤中砂粒含量显著高于免耕(91.05)和翻耕(82.86%),免耕和翻耕的土壤中砂粒含量无显著差异。两年数据结果显示,翻耕处理下土壤中黏粒含量提高,因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期保护性耕作可提高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和根际土壤酶活性[J]. 宋霄君,吴会军,武雪萍,李倩,王碧胜,李生平,梁国鹏,李景,刘彩彩,张孟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6)
[2]宁夏荒漠草原区土地利用方式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J]. 李贺,张楠楠,马琨. 西北农业学报. 2018(09)
[3]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农田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J]. 贾凤梅,张淑花,魏雅冬.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5)
[4]Analysis of Soil Fertility and Biological Changes under Long-term Conservation Tillage[J]. Juan LI.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8(05)
[5]长期保护性耕作对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J]. 张贵云,张丽萍,魏明峰,刘珍,范巧兰,吕贝贝,姚众,柴跃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7)
[6]不同施磷水平下AM真菌发育及其对玉米氮磷吸收的影响[J]. 张淑彬,王幼珊,殷晓芳,刘建斌,武凤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3)
[7]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菌根共生研究概况[J]. 刘思琪,赵明明. 中国现代中药. 2017(05)
[8]15年保护性耕作对黄土坡耕地区土壤及团聚体固碳效应的影响[J].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王碧胜,梁国鹏,姚宇卿,吕军杰. 中国农业科学. 2015(23)
[9]丛枝菌根真菌侵染根系的过程与机理研究进展[J]. 岳辉,刘英. 湖北农业科学. 2015(19)
[10]2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刘威,张国英,张静,刘璐,黄丽,鲁剑巍,李小坤.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3)
本文编号:3593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59340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