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增温下品种混栽对稻-麦生长、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1-22 14:31
夜间增温幅度大于白天是气候变暖主要特征之一。夜间增温对稻麦生产的影响备受关注,品种混栽可使稻麦增产稳产,但二者耦合对稻麦生产有何影响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大田试验,研究被动式夜间增温下品种混栽对稻麦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农业生产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试验依据。夜间增温设2水平,即夜间增温(NW)和常温对照(CK)。品种种植方式设2水平,即品种混栽(M,主栽品种:混栽品种=3:1)和主栽净栽(S)。水稻选用南粳9108(主栽)和杂交稻深两优884(次栽)两个品种,冬小麦选用镇麦12(主栽)和苏麦188(次栽)两个品种。主要结果如下:(1)稻、麦生长夜间增温使混栽和粳稻净栽处理的水稻冠层平均温度分别增加了1.06℃和0.46℃,土壤夜间平均温度分别增加了0.58℃和0.26℃;使混栽和镇麦净栽处理的冬小麦冠层平均温度分别增加了1.58℃和1.26℃,冬小麦土壤夜间平均温度分别增加了1.00℃和0.88℃。夜间增温显著降低水稻的株高、SPAD值、各部分干重(叶干重、茎干重、穗干重、根干重和总干重)。品种混栽显著增加了水稻的株高、SPAD值、各部分干重。夜间增温和品种混栽均增加了冬小麦...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图3.1稻麦全生育期冠层和土壤夜间平均温度变化NWM:夜间增温+品种混栽;CKM:常温对照+品种混栽;NWS:夜间增温+主栽净栽;CKS:常温对照+主栽净栽,下同3.2夜间增温下品种混栽对水稻生长的影响3.2.1夜间增温下品种混栽对水稻株高的影响由图3.2可知,夜间增温处理下,水稻株高均降低。夜间增温下粳稻净栽(NWS)相对于常温对照下粳稻净栽(CKS)处理,水稻株高在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降低4.7%、5.1%、2.2%和1.9%(P<0.05),夜间增温下混栽(NWM)相对于常温对照下混栽(CKM)处理,水稻株高在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降低了6.7%、6.1%、5.4%和3.5%(P<0.05)。其中在水稻主要生育期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表明夜间增温条件下,水稻株高明显降低。品种混栽增加了水稻株高,常温对照下混栽(CKM)相对于常温对照下粳稻净栽(CKS)处理水稻株高在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分别增加了5.1%、7.6%5.5%
第三章夜间增温下品种混栽对稻麦生长的影响13和4.0%(P<0.05),夜间增温下混栽(NWM)相对于夜间增温下粳稻净栽(NWS)处理分别增加了4.9%、4.9%、2.7%和3.7%(P<0.05)。在水稻主要生育期内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表明品种混栽增加水稻株高,可有效减缓增温对水稻株高的降低作用。图3.2夜间增温下品种混栽对水稻株高的影响(同一生育期内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3.2.2夜间增温下品种混栽对水稻叶片SPAD值的影响由图3.3可知,夜间增温处理下,水稻叶片SPAD值均降低。夜间增温下粳稻净栽(NWS)相对于常温对照下粳稻净栽(CKS)处理,水稻叶片SPAD值在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降低4.2%、2.9%、1.0%和2.8%(P<0.05),夜间增温下混栽(NWM)相对于常温对照下混栽(CKM)处理,水稻SPAD值在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降低了4.4%、5.4%、3.7%和3.2%(P<0.05)。其中在水稻分蘖期和拔节期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表明夜间增温明显降低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品种混栽增加了水稻叶片SPAD值,常温对照下混栽(CKM)相对于常温对照下粳稻净栽(CKS)处理水稻的叶片SPAD值在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分别增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夜间增温对南京地区冬小麦生产的影响[J]. 苏海报,陈昆,江晓东,陈彰宇,李侃,甘维金. 江苏农业科学. 2019(21)
[2]全球不同气候区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对生殖期增温的响应[J]. 高美玲,唐灵云,吴正肖,张旭博,孙志刚,孙楠,高永华,张崇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07)
[3]夜间增温和水分管理耦合对水稻叶片光合作用和荧光特性的影响[J]. 李君,娄运生,马莉,李睿,张震. 江苏农业学报. 2019(03)
[4]增温对北疆灌区冬小麦生长、光合和产量的影响[J]. 杨卫君,吴高明,高文翠,张金汕,石书兵,贾永红. 麦类作物学报. 2018(12)
[5]开放式增温对粳稻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 刘春溪,孙备,王国骄,宛涛,杨晓瑾,杨洋,殷红. 生态环境学报. 2018(09)
[6]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产量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基于Meta回归分析的定量综述[J]. 周景博,刘亮. 中国农业气象. 2018(03)
[7]冬春季夜间增温对冬小麦植株氮代谢和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J]. 闫艳艳,胡晨曦,樊永惠,王晓娜,姜东,戴廷波,田中伟. 麦类作物学报. 2018(02)
[8]中国不同气候区小麦产量及发育期持续时间对田间增温的响应[J]. 高美玲,张旭博,孙志刚,孙楠,李仕冀,高永华,张崇玉. 中国农业科学. 2018(02)
[9]模拟增温及免耕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J]. 董京铭,史达伟,刘瑞翔,马晨晨. 湖北农业科学. 2017(23)
[10]施硅对夜间增温条件下水稻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J]. 郑泽华,娄运生,左慧婷,石一凡,王颖. 中国农业气象. 2017(10)
博士论文
[1]冬春季夜间增温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及生理机理[D]. 樊永惠.南京农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冬春季夜间增温对不同类型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理[D]. 闫艳艳.南京农业大学 2017
[2]冬小麦多品种间作对群体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施成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3]不对称增温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D]. 苏海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
[4]优质稻混种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D]. 孔星.华中农业大学 2012
[5]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品质形成的特点及其对光照的反应[D]. 张艳.山东农业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02366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图3.1稻麦全生育期冠层和土壤夜间平均温度变化NWM:夜间增温+品种混栽;CKM:常温对照+品种混栽;NWS:夜间增温+主栽净栽;CKS:常温对照+主栽净栽,下同3.2夜间增温下品种混栽对水稻生长的影响3.2.1夜间增温下品种混栽对水稻株高的影响由图3.2可知,夜间增温处理下,水稻株高均降低。夜间增温下粳稻净栽(NWS)相对于常温对照下粳稻净栽(CKS)处理,水稻株高在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降低4.7%、5.1%、2.2%和1.9%(P<0.05),夜间增温下混栽(NWM)相对于常温对照下混栽(CKM)处理,水稻株高在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降低了6.7%、6.1%、5.4%和3.5%(P<0.05)。其中在水稻主要生育期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表明夜间增温条件下,水稻株高明显降低。品种混栽增加了水稻株高,常温对照下混栽(CKM)相对于常温对照下粳稻净栽(CKS)处理水稻株高在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分别增加了5.1%、7.6%5.5%
第三章夜间增温下品种混栽对稻麦生长的影响13和4.0%(P<0.05),夜间增温下混栽(NWM)相对于夜间增温下粳稻净栽(NWS)处理分别增加了4.9%、4.9%、2.7%和3.7%(P<0.05)。在水稻主要生育期内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表明品种混栽增加水稻株高,可有效减缓增温对水稻株高的降低作用。图3.2夜间增温下品种混栽对水稻株高的影响(同一生育期内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3.2.2夜间增温下品种混栽对水稻叶片SPAD值的影响由图3.3可知,夜间增温处理下,水稻叶片SPAD值均降低。夜间增温下粳稻净栽(NWS)相对于常温对照下粳稻净栽(CKS)处理,水稻叶片SPAD值在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降低4.2%、2.9%、1.0%和2.8%(P<0.05),夜间增温下混栽(NWM)相对于常温对照下混栽(CKM)处理,水稻SPAD值在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降低了4.4%、5.4%、3.7%和3.2%(P<0.05)。其中在水稻分蘖期和拔节期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表明夜间增温明显降低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品种混栽增加了水稻叶片SPAD值,常温对照下混栽(CKM)相对于常温对照下粳稻净栽(CKS)处理水稻的叶片SPAD值在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分别增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夜间增温对南京地区冬小麦生产的影响[J]. 苏海报,陈昆,江晓东,陈彰宇,李侃,甘维金. 江苏农业科学. 2019(21)
[2]全球不同气候区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对生殖期增温的响应[J]. 高美玲,唐灵云,吴正肖,张旭博,孙志刚,孙楠,高永华,张崇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07)
[3]夜间增温和水分管理耦合对水稻叶片光合作用和荧光特性的影响[J]. 李君,娄运生,马莉,李睿,张震. 江苏农业学报. 2019(03)
[4]增温对北疆灌区冬小麦生长、光合和产量的影响[J]. 杨卫君,吴高明,高文翠,张金汕,石书兵,贾永红. 麦类作物学报. 2018(12)
[5]开放式增温对粳稻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 刘春溪,孙备,王国骄,宛涛,杨晓瑾,杨洋,殷红. 生态环境学报. 2018(09)
[6]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产量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基于Meta回归分析的定量综述[J]. 周景博,刘亮. 中国农业气象. 2018(03)
[7]冬春季夜间增温对冬小麦植株氮代谢和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J]. 闫艳艳,胡晨曦,樊永惠,王晓娜,姜东,戴廷波,田中伟. 麦类作物学报. 2018(02)
[8]中国不同气候区小麦产量及发育期持续时间对田间增温的响应[J]. 高美玲,张旭博,孙志刚,孙楠,李仕冀,高永华,张崇玉. 中国农业科学. 2018(02)
[9]模拟增温及免耕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J]. 董京铭,史达伟,刘瑞翔,马晨晨. 湖北农业科学. 2017(23)
[10]施硅对夜间增温条件下水稻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J]. 郑泽华,娄运生,左慧婷,石一凡,王颖. 中国农业气象. 2017(10)
博士论文
[1]冬春季夜间增温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及生理机理[D]. 樊永惠.南京农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冬春季夜间增温对不同类型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理[D]. 闫艳艳.南京农业大学 2017
[2]冬小麦多品种间作对群体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施成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3]不对称增温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D]. 苏海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
[4]优质稻混种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D]. 孔星.华中农业大学 2012
[5]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品质形成的特点及其对光照的反应[D]. 张艳.山东农业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02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60236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