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菘蓝栽培技术优化调控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7 12:59
  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是中药材板蓝根和大青叶的基原植物。甘肃省民乐县是“中国板蓝根之乡”。近年来,因缺乏规范化(GAP)栽培技术,药材产量和质量有所下降。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系统研究了板蓝根产量决定因子及栽培调控技术对菘蓝生长、板蓝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明了各栽培因子与生物量、生理生化、光合特性、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的内在关系,揭示了栽培技术对菘蓝生长、光合生理和生理生化的调控机制,确定了菘蓝栽培技术调控的最优方案,为甘肃省民乐县菘蓝最优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对影响板蓝根产量的农艺性状研究表明,菘蓝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9.83%-69.22%范围。根鲜重、叶鲜重和叶面积变异系数都大于60%,板蓝根产量的变异系数大于50%,根直径、叶干物质含量、根长、根干物质含量变异系数较小。采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建立了板蓝根产量(y)与根长(x1)和根鲜重(x2)之间的回归方程:y=0.497x1+0.104x2-5.981... 

【文章来源】: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菘蓝栽培技术优化调控机制研究


技术路线图

菘蓝,群体生长,株距,栽培密度


图 4-12 不同栽培密度对菘蓝群体生长发育的影响-12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density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I. indigotica Fort. populat 栽培密度调控对板蓝根品质的影响按照药典规定,板蓝根药材中总灰分<9 %,酸不溶性灰分<2 %,浸出物>25 %;含量干燥品计算,(R,S)-告依春(C5H7NOS)含量(%)不得少于 0.02%[1]。不同栽培密度对药材品质影响如表 4-6。由表可知,各处理板蓝根药材品质都符合药典规定,但处理指标有差异。浸出物含量,株距为 15cm和 10cm栽培密度最高且与其它处理达到显著(P<0.05),其它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株距 10cm 最高显著性差异(P<0.05);检测成分(R,S)-告依春含量,株距 15cm、10cm 和 5cm 的栽培著高于株距 20cm 和 3cm,含量最高的是株距 10cm,最低的是株距 3cm 栽培密度。综合板蓝根产量和(R,S)-告依春含量,计算(R,S)-告依春产量,如表 4-6 所示,处理间显著性差异,密度对(R,S)-告依春产量具有显著影响,产量最高的是株距为 10cm,最株距 5cm 和 3cm,因栽培密度过小,影响(R,S)-告依春产量的增加。最佳的栽培密度

菘蓝,栽培方式,主根,根长


图 5-1 不同栽培方式下菘蓝主根长生长动态Fig. 5-1 Dynamic growth rhythm of root length in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of I. indigotica Fort.根据实际测量值采用 Logistic 生长模型进行拟合,得到如下方程及参数特征值(表 5-3)。并根据方程按照生长天数为自变量,对不同生长天数的根长进行估算,得出理论值并绘制理论根长生长动态图 5-1B,处理都呈现典型的 Logistic 生长趋势。由表 5-3 分析可知,不同栽培方式下菘蓝根长随生育进程的 Logistic 模型拟合效果良好(R2>0.9,P<0.01),菘蓝根长理论最大值为:LB>PW>PB>LW>PN>LN。快速增长期起始于播后 34-39d,快速增长累积持续时间为 50~63d,最大增长速率为 0.28~0.34 cm·d-1,最大增长速率到达时间为 63~86d,缓慢增长持续天数为 61~78 d,增长结束时间为 152~176 d。处理间比较,LB 根长生长天数最大,且理论值最大,说明垄作覆黑膜延长了根长生长日期,有利于形成高产,PN和 LN根长生长天数差别较小,且理论值最小,说明不覆膜不利于根长的生长;覆膜对根长增长的贡献大于不覆膜,但平作方式下,覆白膜的效益大于覆黑膜,在垄作方式下,覆黑膜的效益大于覆白膜。整体而言,垄作覆黑膜更有利于根长的增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通量测序解析大青叶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J]. 陈军峰,李卿,王芸,张青磊,张磊,陈万生.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8(04)
[2]播期对丹参幼苗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李世可,张红瑞,彭涛,孟肖,高致明,张义珠.  河南农业科学. 2018(04)
[3]调亏灌溉对菘蓝光合特性及品质的影响[J]. 王玉才,邓浩亮,李福强,王泽义,张万恒,黄彩霞,张恒嘉.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6)
[4]靖远县板蓝根优化施肥试验报告[J]. 张红玉.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20)
[5]测土配方施肥对金银花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 曾慧杰,王晓明,乔中全,李永欣,蔡能,刘思思,李云.  核农学报. 2017(12)
[6]不同氮磷钾配方施肥对紫叶莴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龙胜举,张杰,王一鸣,赵英鹏,陈延,贺忠群.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05)
[7]不同栽培密度对板蓝根结籽期产量的影响[J]. 杨薇靖,王兴政,陈向东.  农业科技通讯. 2017(09)
[8]不同生育期调亏滴灌对菘蓝光合特性及品质的影响[J]. 王玉才,张恒嘉,邓浩亮.  核农学报. 2017(09)
[9]板蓝根在定西市适播期试验[J]. 罗裕卿,王兴政,杜弢,杨薇靖.  甘肃农业科技. 2017(06)
[10]菘蓝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吸收、分配动态变化规律研究[J]. 刘灵娣,刘梦星,孙学,王淼淼,谢晓亮,温春秀,田伟,贾东升,边建波.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06)

博士论文
[1]菘蓝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及四倍体株系选育和品质鉴定[D]. 客绍英.北京林业大学 2010
[2]Bt和CpTI双价抗虫基因共转化菘蓝提高对害虫抗性的研究[D]. 丁如贤.第二军医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生长与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及机理分析[D]. 高睿.石河子大学 2017
[2]红芪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D]. 孙连虎.甘肃农业大学 2013
[3]根癌农杆菌介导NPR1基因对诸葛菜和菘蓝的遗传转化[D]. 关慧.华中农业大学 2013
[4]菘蓝再生体系的建立与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D]. 吴平平.华中农业大学 2013
[5]菘蓝中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家族的功能研究[D]. 周洵.第二军医大学 2013
[6]不同品种类型菘蓝生长发育规律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刘倩倩.南京农业大学 2013
[7]菘蓝木脂素生源合成途径五个关键酶基因的功能研究[D]. 宣洪娇.佳木斯大学 2012
[8]菘蓝抗旱性研究[D]. 段进潮.吉林农业大学 2012
[9]褪黑素合成酶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外源褪黑素对菘蓝生长的调节[D]. 李娜.西北大学 2011
[10]菘蓝规范化种植技术及其药材质量控制研究[D]. 闫相伟.南京农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294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6294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2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