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产量形成及氮肥响应特征

发布时间:2022-02-19 13:17
  试验于2015-2016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田进行,以里下河地区生育期适中的甬优中熟秈粳杂交稻为试材,当地产量表现良好的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为对照。采用裂区设计,氮肥为主区,品种为裂区,氮肥设置0、187.5、262.5、337.5kg hm-2四个水平,比较研究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产量优势形成及氮肥对其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籼粳杂交稻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2015、2016年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在氮肥用量262.5kg hm-2处理下的产量分别为11.4t hm-2、11.0t hm-2,均显著高于对照。产量构成上,其每穗粒数、群体颖花量高于对照,有效穗数、千粒重低于对照,结实率与对照差异不大。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抽穗期、成熟期干物重及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三种类型中,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单穗重和着粒密度高于对照,穗长介于两类对照之间,近80%的籽粒集中于中上部,充实好;上3叶叶宽大于对照,叶长和叶基角介于两类对照之间,披垂度低,受光姿态好。与对照相比,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株高、重心高度、基部三节间倒伏指数均介于两类对照之间,而基部三节间弯曲力矩、抗...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
        2.2 水稻高产形态生理特征
        2.3 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
        2.4 氮肥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2.5 氮肥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的影响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产量形成及其形态生理特征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2 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关键生育期干物重及阶段积累量
        2.3 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株型性状
    3 讨论
        3.1 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产量优势和干物质生产特征
        3.2 甬优中熟类型籼粳杂交稻形态特征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氮肥对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产量、干物质动态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氮处理下产量及其构成
        2.2 不同氮处理下干物质量积累动态曲线及拟合方程
        2.3 不同氮处理下干物质积累特征
        2.4 不同氮处理下关键生育期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
    3 讨论
        3.1 氮肥对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氮肥对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氮肥对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氮处理下关键生育期植株含氮率及氮素积累量
        2.2 不同氮处理下关键生育阶段氮素积累量及比例
        2.3 不同氮处理下抽穗期、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及比例
        2.4 不同氮处理下抽穗到成熟期氮素转运情况
        2.5 不同氮处理下氮素利用效率
    3 讨论
        3.1 氮肥对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3.2 氮肥对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氮素转运的影响
        3.3 氮肥对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产量形成及其形态生理
        1.2 氮肥对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产量、干物质动态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1.3 氮肥对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及转运的影响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施氮量对杂交水稻Y两优886产量、稻米品质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J]. 李俊周,邵鹏,彭廷,张静,孙红正,赵全志.  杂交水稻. 2017(06)
[2]水稻施肥技术对产量的影响[J]. 孙芝文.  河南农业. 2017(17)
[3]施肥水平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 孙永健,孙园园,蒋明金,李应洪,严奉君,徐徽,王海月,马均.  中国农业科学. 2016(24)
[4]氮肥施用量对杂交粳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J]. 鲁伟林,段仁周,余新春,严德远,郭桂英,全瑞兰,刘祥臣.  中国农学通报. 2016(30)
[5]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J]. 李超,韦还和,许俊伟,王子杰,许轲,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魏海燕,郭保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05)
[6]氮肥用量对四川紫色丘陵区水稻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J]. 罗付香,林超文,朱永群,姚莉,张建华,王谢.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8)
[7]杂交粳稻春优84产量与穂粒重构成特点分析[J]. 陶国才,孙卓,吴国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16(07)
[8]不同超级稻品种产量形成及其氮素吸收差异研究[J]. 吴建富,孙明株,王海辉,周春火,潘晓华,石庆华.  中国稻米. 2016(03)
[9]施氮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及土壤无机氮积累的影响[J]. 侯云鹏,杨建,李前,秦裕波,孔丽丽,尹彩侠,王立春,谢佳贵.  土壤通报. 2016(01)
[10]水稻茎秆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及配合力分析[J]. 陈桂华,邓化冰,张桂莲,唐文帮,黄璜.  中国农业科学. 2016(03)

博士论文
[1]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生产力优势与相关生理生态特征研究[D]. 姜元华.扬州大学 2015
[2]外源硒在水稻籽中的生物强化和化学形态研究[D]. 方勇.南京农业大学 2010
[3]中国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研究[D]. 夏如兵.南京农业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基于InDel标记的籼粳杂交衍生系的选育与杂种优势利用[D]. 桂君梅.浙江师范大学 2016
[2]氮肥运筹对籼粳亚种间杂交中稻甬优4949产量形成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研究[D]. 李梦婷.华中农业大学 2015
[3]不同氮肥水平对龙粳31氮素吸收利用与氮代谢的影响[D]. 柏雪静.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5
[4]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规超级粳稻产量形成及养分吸收利用特性[D]. 葛梦婕.扬州大学 2014
[5]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D]. 徐正伟.华中农业大学 2013
[6]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干物质积累转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D]. 朱冰.江西农业大学 2013
[7]施氮量对超级杂交早稻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及品质的影响[D]. 李国业.扬州大学 2012
[8]寒地早粳稻干物质积累规律的研究[D]. 李志民.东北农业大学 2010
[9]不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产量形成和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D]. 杨益花.扬州大学 2003
[10]氮肥对扬稻6号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D]. 谷将.扬州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329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6329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c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