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宽、行比配置对玉米农艺性状及干物质积累影响
发布时间:2022-04-19 18:38
【目的】为探究适宜于南方丘陵红壤旱地玉米间作大豆合理的带宽、行比田间配置种植模式。【方法】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1)玉米间作大豆带宽2 m,行比2∶2;(2)带宽2.4 m,行比2∶3;(3)带宽2.4 m,行比2∶4;(4)带宽2.8 m,行比2∶3;(5)带宽2.8 m,行比2∶4;(6)玉米净作(等行距栽培,行距70 cm);(7)大豆净作(等行距栽培,行距50 cm),每个处理种2带,重复3次。【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不同带宽、不同行比处理的玉米株高均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玉米播种第75天时带宽2.4 m、行比2∶4的株高最高,为198.33 cm;玉米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期的推进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生长后期带宽2.8 m、行比2∶3的玉米叶面积指数相比于其它处理均表现为最大;玉米干物质积累量随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呈不断增长趋势且变化大致相同,播种后90 d时,带宽2.4 m、行比2∶4的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最大,为11 568.61 kg/hm~2,带宽2.4 m、行比2∶4的玉米产量最高,为6 977.78 kg/hm~2。【结论】带宽2.4 m,行比2∶4田间...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农艺性状的测定
1.3.2 叶面积指数
1.3.3 玉米干物质积累
1.3.4 产量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带宽、不同行比种植模式对玉米株高变化的影响
2.2 不同带宽、不同行比种植模式下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3 不同带宽、不同行比种植模式下对不同时期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4 不同带宽、不同行比种植模式下对不同时期玉米干物质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2.5 不同带宽、不同行比种植模式下产量构成要素对玉米产量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发展玉豆带状复合种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J]. 杨文钰,杨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19(21)
[2]肥料减施下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J]. 李立坤,左传宝,于福兰,王龙,李卓,陈法军. 植物保护学报. 2019(05)
[3]不同行比配置和玉米株型对玉米大豆间种产量及效益影响[J]. 汤复跃,陈文杰,韦清源,郭小红,梁江,陈渊. 大豆科学. 2019(05)
[4]带宽、行比对鲜食玉米间作鲜食大豆群体产量效益的影响[J]. 罗万宇,唐庄峻,任永福,杨文钰,王小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04)
[5]间作模式下玉米干旱胁迫响应研究[J]. 孙成凡,张志亮,郑彩霞,张唯一,余巍,谢若楠,李思. 灌溉排水学报. 2019(S1)
[6]间作模式下玉米/大豆的根系特征及其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J]. 白录顺,范茂攀,王自林,王婷,邓超,李永梅.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1)
[7]玉米-大豆间作不同带距和行距对两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曹鹏鹏,田艺心,高凤菊,华方静,王乐政. 山东农业科学. 2018(07)
[8]不同行株距配置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J]. 张海军. 农业科技通讯. 2018(03)
[9]玉米与大豆间作对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J]. 刘朝茂,李成云. 江苏农业学报. 2017(02)
[10]玉米与大豆、马铃薯间作对玉米叶片衰老、产量及病害控制的影响[J]. 刘朝茂,李成云.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6)
硕士论文
[1]带状套作行距配置对大豆、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D]. 娄莹.四川农业大学 2014
[2]华北典型城郊夏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经济与环境效应研究[D]. 张亦涛.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3]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宁硕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46425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农艺性状的测定
1.3.2 叶面积指数
1.3.3 玉米干物质积累
1.3.4 产量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带宽、不同行比种植模式对玉米株高变化的影响
2.2 不同带宽、不同行比种植模式下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3 不同带宽、不同行比种植模式下对不同时期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4 不同带宽、不同行比种植模式下对不同时期玉米干物质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2.5 不同带宽、不同行比种植模式下产量构成要素对玉米产量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发展玉豆带状复合种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J]. 杨文钰,杨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19(21)
[2]肥料减施下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J]. 李立坤,左传宝,于福兰,王龙,李卓,陈法军. 植物保护学报. 2019(05)
[3]不同行比配置和玉米株型对玉米大豆间种产量及效益影响[J]. 汤复跃,陈文杰,韦清源,郭小红,梁江,陈渊. 大豆科学. 2019(05)
[4]带宽、行比对鲜食玉米间作鲜食大豆群体产量效益的影响[J]. 罗万宇,唐庄峻,任永福,杨文钰,王小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04)
[5]间作模式下玉米干旱胁迫响应研究[J]. 孙成凡,张志亮,郑彩霞,张唯一,余巍,谢若楠,李思. 灌溉排水学报. 2019(S1)
[6]间作模式下玉米/大豆的根系特征及其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J]. 白录顺,范茂攀,王自林,王婷,邓超,李永梅.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1)
[7]玉米-大豆间作不同带距和行距对两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曹鹏鹏,田艺心,高凤菊,华方静,王乐政. 山东农业科学. 2018(07)
[8]不同行株距配置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J]. 张海军. 农业科技通讯. 2018(03)
[9]玉米与大豆间作对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J]. 刘朝茂,李成云. 江苏农业学报. 2017(02)
[10]玉米与大豆、马铃薯间作对玉米叶片衰老、产量及病害控制的影响[J]. 刘朝茂,李成云.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6)
硕士论文
[1]带状套作行距配置对大豆、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D]. 娄莹.四川农业大学 2014
[2]华北典型城郊夏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经济与环境效应研究[D]. 张亦涛.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3]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宁硕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46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64642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