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麦—豆”和“麦/玉/豆”体系中大豆生长动态及表型可塑性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6-02 21:13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是四川主要的旱作模式,研究大豆的生长动态,前作小麦氮磷肥和前期套作玉米对大豆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解析套作大豆的增产机理,对实现该体系的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四川农业大学崇州现代农业研发基地(103.6’E,30.6N)布置田间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4个氮水平3个磷水平[小麦:氮(N)用量分别为0、60、120、180kg/hm2,记为 N0 N60、N120、N180,磷(P205)用量为 0、90、180kg/hm2,分别记为P0、P90、P180,钾(K20)用量均为120kg/hm2;玉米:氮(N)用量分别为0、90、180、270kg/hm2,磷(P205)用量为 0、90、180kg/hm2,钾(K20)用量均为120 kg/hm2]为主区,三个种植模式[小麦-大豆轮作(仅讨论一种作物时视为净作)(W-S)、小麦/玉米/大豆套作(W/M/S)和小麦/空带/大豆套作(W/-/S)]为副区,研究了前作小麦不同氮、磷用量下净/套作大豆的生长动态、可塑性反应、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及土壤氮磷养...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背景综述
        1.2.1 我国大豆生产现状
        1.2.2 间套作豆科作物产量的研究
        1.2.3 套作玉米对豆科植物生长发育及表型可塑性影响
        1.2.4 施肥对套作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研究
        1.2.5 间套系统下作物养分吸收利用的差异
        1.2.6 套作系统下土壤养分的变化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与实施
        2.3.1 试验设计
        2.3.2 试验实施
    2.4 样品采集与处理
        2.4.1 样品采集
        2.4.2 样品测定与分析
    2.5 数据处理
        2.5.1 指标计算公式
        2.5.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麦-豆”体系中大豆生长、养分吸收及种植带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
        3.1.1 前作小麦不同氮磷用量下大豆的生长动态
        3.1.2 前作小麦不同氮、磷用量下大豆养分吸收动态
        3.1.3 前作小麦不同氮、磷用量下大豆种植带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
    3.2 净/套作大豆的生长、养分吸收差异及表型可塑性变化
        3.2.1 不同氮、磷用量下净/套作大豆的生长差异
        3.2.2 不同氮、磷用量下净/套作大豆的养分吸收差异
        3.2.3 不同氮、磷用量下净/套作大豆农艺性状的可塑性变化
    3.3 麦/玉/豆体系中玉米对大豆生长、养分吸收及大豆种植带土壤养分的影响
        3.3.1 不同氮、磷用量下玉米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3.3.3 不同氮、磷用量下玉米对大豆产量影响
        3.3.4 不同氮、磷用量下玉米对大豆养分吸收影响
        3.3.5 不同氮、磷用量下玉米对大豆种植带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4 讨论
    4.1 大豆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随生育期动态变化
    4.2 小麦不同氮、磷肥用量下净/套作大豆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差异显著
    4.3 小麦不同氮、磷肥用量下玉米对大豆的影响显著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大豆供求形势及趋势预测[J]. 孙永珍,刘卓,闫琰,李铁林.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6(04)
[2]施氮对单作和套作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J]. 赵亚妮,王科,王佳锐,陈远学,杨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7)
[3]间套作强化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J]. 李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4)
[4]施氮及种植模式对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J]. 王科,赵亚妮,王佳锐,陈新平,徐开未,周涛,陈远学.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4)
[5]施磷对麦/玉/豆套作体系土壤磷素变化的影响[J]. 周涛,徐开未,黄蔚,陈新平,张朝春,刘静,卢俊宇,陈远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7)
[6]玉米追氮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及其后茬效应[J]. 张亦涛,任天志,刘宏斌,雷秋良,翟丽梅,王洪媛,刘申,尹昌斌,张继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01)
[7]麦-豆和麦/玉/豆体系中大豆的磷肥增产增效作用研究[J]. 周涛,徐开未,王科,黄蔚,张朝春,陈远学.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2)
[8]玉米–大豆带状套作行距配置对作物生物量、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J]. 杨峰,娄莹,廖敦平,高仁才,雍太文,王小春,刘卫国,杨文钰.  作物学报. 2015(04)
[9]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模式下玉米光合特性差异及氮肥调控效应[J]. 王小春,杨文钰,邓小燕,张群,雍太文,刘卫国,杨峰,毛树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2)
[10]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差异及氮肥的调控效应[J]. 王小春,杨文钰,邓小燕,张群,雍太文,刘卫国,杨峰,毛树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1)

博士论文
[1]带状套作大豆旺长评价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研究[D]. 万燕.四川农业大学 2014
[2]“麦/玉/豆”套作体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及根际微生态效应研究[D]. 雍太文.四川农业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川中丘区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复合群体产量变化规律研究[D]. 张超.四川农业大学 2013
[2]四川紫色丘陵区不同粮草种植模式效应研究[D]. 付登伟.西南大学 2010
[3]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稻田氨挥发与氧化亚氮排放的研究[D]. 吴萍萍.南京农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53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653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d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