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精的光合特性及耗水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07 20:23
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为百合科黄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是我国传统药材。随着黄精需求量的增加,野生资源的减少,越来越多地区开始了人工栽培。为了确保黄精的质量稳定,有效提高黄精产量,使黄精的生产栽培更科学、更规范。本文系统研究了黄精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速率的差异及环境因子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水分对黄精的耗水特性、生长、生理特性、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并初步建立了大田灌排水制度,为黄精产量提升及规范化栽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精不同叶位间的净光合速率差异显著,表现为中位叶>上位叶>下位叶即“低-高-低”的规律。黄精不同叶位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且有较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气孔因素为影响不同时段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非气孔因素为影响不同叶位叶片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分析得到RH为Pn、Tr、Gs变化的主要决策因子,且环境因子对不同叶位叶片的影响有异。在炎热的正午,可适当提高RH以提高净光合效率。2.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黄精的耗水量有所不同。在50%θf、70%θf、85%θf的水分条件下...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文编号:4011727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由图2-1-d可以看出,黄精不同叶位叶片Ci日变化呈明显的低谷曲线,且呈扁平的“V型”。不同叶位叶片的CO2浓度在08:00和18:00均处于较高水平,随着光强增大,Pn增加,叶片内的CO2由于Rubisco活化酶的作用而被同化利用,Ci呈下降趋势,至16:00达到最低;随着温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关。试验地主要环境因子日变化见图2-2。由图2-2可知,Ta与PAR日变化均呈“倒V型”曲线,PAR在14:00达到峰值(1538.72μmol/(m2·s)),随后逐渐降低,Ta随着PAR的增大而升高,于16:00达到峰值(37.23....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黄精日耗水量峰谷值大小及出现时间也不完全相同。85%θf处理组于8月17日、8月28日、9月21日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04、208、213g,70%θf处理组于8月28日达到最高值(173g),而50%θf处理组则不再出现高值,说明水分亏缺已经扰乱了其蒸腾耗水,....
黄精在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旬耗水动态见图3-2,其规律大致相同,均为双峰曲线,但不同水分处理下旬耗水量有所差异。不同土壤水分处理(50%θf、70%θf和85%θf)下的旬耗水峰值均出现在8月下旬,分别0.960、1.350、1.594kg。在此之前,85%θf处理组在8月上旬达....
本文编号:4011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4011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