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牡蛎中贝类毒素污染监测和预警技术研究
【图文】: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图2-2 牡蛎肌肉组织中五种毒素加标色谱图Fig.2-2 Chromatograms of spiked scallop muscle2.1.3.5方法回收率与精密度方法的检出限与定量限分别是通过仪器上的三倍信噪比与十倍信噪比来确定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达到如此低的检出限与定量限。方法的检出限指的是在现有仪器与检测条件下,能检测到该目标物质存在的最低浓度,定量限是指在现有的检测条件下,能准确定量该目标物质的最低浓度,,定量限要求能有较好的回收,并且能有一定的平行性与稳定性。根据仪器软件计算,以三倍信噪比,并计入试样量与最终体积后,得到五种腹泻性贝类毒素 OA、DTX-1、DTX-2、GYM、PTX-2 在牡蛎中的检出限为 0.4μg/kg,0.2μg/kg,0.3μg/kg
装入 10g DIAION HP20 大孔吸附树脂固定尼挂扣。把吸附袋在甲醇中浸泡 24h,然后馏水重复 3 次,放入密封的塑料袋中,在 4℃条件下含五种贝类毒素的海水,分别放置于 5 个相同的水,并加入浓度为500μg/L的含有四种毒素的混合标脂吸附袋,进行主动吸附,分别在第 1、3、5、 3 组平行,取平均值。毒素富集方法内根据统计学原理,分别在整个养殖区的四个角采样点,与牡蛎采样点为同一采样点,采样周期为,分上、中、下三层,层间隔 2 米,每层一次固定的漂浮杆上,每间隔 7 天将吸附袋取出,再放入馏水冲洗,放入预先编号的样品袋中,冰盒保存。采样示意图如下。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836;S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秋艳;曹际娟;郑江;赵昕;郑秋月;;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能力验证结果分析[J];检验检疫学刊;2009年06期
2 刘晓丽;章超桦;解万翠;杨锡洪;秦小明;;链状亚历山大藻的培养及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提取和检测[J];水产学报;2010年11期
3 刘莹;陈溪;崔晗;黄大亮;张晓林;;贝类毒素检测中两种筛选方法的比较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2年05期
4 应巧兰,叶勇,顾勇宇;影响海洋微藻生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重要生态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2年01期
5 杜克梅;雷芳;吴霓;江天久;;我国东海和南海近岸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3年03期
6 马荣桧;高彦;万进;宫小明;孙军;;贝类毒素及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年22期
7 郑重莺;张海琪;宋t t ;张晓辉;施礼科;;浙江省市售主要食用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和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8 杜克梅;江天久;吴霓;;黄海海域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3年02期
9 吴施卫;陈凯彪;曾淼;邓国群;卢大鹏;柯东胜;;流沙湾养殖区的贝类毒素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04期
10 张松山;李庆鹏;靳静;哈益明;;麻痹性贝类毒素常规检测分析方法比较与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天久;尹伊伟;骆育敏;刘永坚;洪旭佳;齐雨藻;;广东深圳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2 兰文升;张锐;贺秀媛;朱家增;刘荭;史秀杰;;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进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3 李文学;张全新;杨光宇;李军涛;麦惠霞;马丽;刘玉英;朱伟;刘华章;;广州市水产市场“带子”中贝类毒素的检测[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4 姚建华;周德庆;;我国主要贝类中5种脂溶性贝类毒素的调查[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黄海燕;付英斌;赵昆山;袁建辉;周丽;黄薇;刘建军;;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细胞检测法的建立[A];中国毒理学会第五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于梅;闫鹏;徐景野;;宁波市织纹螺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与分析[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刘智勇;计融;;贝类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限量标准的国际间比对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5年
8 吴锋;江天久;;南麂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分布与产毒藻间关系的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9 袁骐;沈新强;;紫贻贝体内麻痹性贝类毒素累积及排出过程研究[A];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1年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胡小玲;陈剑刚;张瑰;黄辉涛;梁素丹;;ELISA快速测定带子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杨蕾;中国计量院率先建立贝类毒素检测质控标准[N];中国质量报;2011年
2 吕乃群;天暖进食 别忽略了安全[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3 宋镭;加强交流合作 共促食品安全[N];中国国门时报;2011年
4 韩洪波 于 兵;拓展科技强检的新路[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5 记者 赵宇青 温希 通讯员 宋镭;完善供澳蔬菜海产监管模式[N];珠海特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松山;麻痹性贝类毒素控制与降解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李大志;以现代分析技术为基础的贝类毒素地理分布、季节变化及致毒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烨;麻痹性贝类毒素细胞检测法的建立与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刘晓玉;小鼠法检测贝类毒素假阳性结果的来源分析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6年
3 宿志伟;养殖牡蛎中贝类毒素污染监测和预警技术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4 雷芳;深圳市售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和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曾淼;广东省近岸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与腹泻性贝类毒素分布特征[D];暨南大学;2006年
6 姚建华;贝类毒素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D];上海海洋大学;2010年
7 张纯超;大亚湾贝类毒素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王婵;双壳贝类水产品中多种贝类毒素检测技术及应用[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9 邓国群;广东省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特征及贝毒监测系统方案的设计[D];暨南大学;2007年
10 徐轶肖;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海洋食物链内的传递与代谢[D];暨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19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19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