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扇贝壳色性状遗传分析
【图文】:
DNA 分子标记和 SNP 分型方法简介.1 DNA 分子标记(1)RFLPDNA 分子标记发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标记手段环境影响、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结果可靠著称,在人类疾病、物种育种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最早的分子标记是限制性片段长度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1980 年由 Botstein 提用此标记在人中进行连锁作图(Botstein et al., 1980)。其原理是,限制会识别特定的酶切位点,而在同种不同个体的基因组 DNA 会有所差异可能来自于 DNA 的点突变、小片段插入和缺失、倒位等情况,导致长度不一,具有出多态性(图 1-1 所示)。
图 1-2 RAPD 基本原理Fig. 1-2 The theory of RAPDHuff DR 采用 RAPD 法对德克萨斯墨西哥海湾的野牛草和墨西哥境内的野牛草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发现两地的野牛草(Boutelouadactyloides)因为适应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遗传差异较大,相比于野生群体,近交导致了遗传多样性的降低(Huffetal.,1993)。Akopyanz 采用 RAPD 对 64 份来自同一家医院不同病人身上的油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研究中,,发现 GC 含量大于等于 60%的 10 碱基长度的随机引物较 GC 含量为 50%的引物扩增效果好,其主要的产物有 15 条不同的 DNA 片段,其中有一对引物显示,60 份样品之间具有显著的遗传差异,作者推论(a)在自然界中,该细菌具有广泛的遗传多样性;(b)个体对不同遗传背景的油门螺旋杆菌具有选择性;(c)该细菌在不同个体体内长时间的携带过程中,其遗传背景出现了分化(Akopyanzetal.,1992)。王玉娟等人对 RAPD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91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平伦;海湾扇贝海上管理方法的改进[J];中国水产;2000年06期
2 张福绥,何义朝,杨红生;海湾扇贝引种工程及其综合效应[J];中国工程科学;2000年02期
3 吴宏伟;影响海湾扇贝生长的因素[J];河北渔业;2001年05期
4 宋希和,柳振东,徐鹏熙;海湾扇贝大面积养殖主要技术[J];齐鲁渔业;2003年11期
5 ;海湾扇贝新品种通过验收[J];饲料与畜牧;2005年01期
6 马元庆;秦华伟;李磊;张秀珍;靳洋;;海湾扇贝体内重金属含量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0年01期
7 冯锦龙;;对虾与海湾扇贝混养效果好[J];水产养殖;1990年03期
8 张德玉;王志清;邸永俊;;对虾与海湾扇贝混养试验[J];河北渔业;1991年02期
9 杨英年;大连市引进海湾扇贝新种贝[J];水产科学;1992年01期
10 王丽梅;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召开“海湾扇贝育苗技术研讨会”[J];水产科学;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六顺;张国范;张福崇;孙桂青;杨金晓;郑向荣;陈力;;中科红海湾扇贝在河北的养殖[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全国贝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王春德;刘保忠;李继强;刘升平;;紫扇贝与海湾扇贝种间杂交的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3 张守都;李莉;张国范;;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多阶段选择育种[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4 郑怀平;张国范;刘晓;;海湾扇贝两个不同养殖群体间的杂交及其杂种优势[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5年
5 张福绥;何义朝;杨红生;;海湾扇贝引种工程及其综合效应[A];科技创辉煌——中国创新成果与学术精典[C];2011年
6 王素平;聂宗庆;陈业;马健;吴立伟;唐元基;陈刚;高李杰;;海湾扇贝在福州市沿海的试养初报[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7 段琳;项福亭;张俊业;杨静;刘升平;丛沂滋;王荣中;;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Lamarck生长发育及养殖技术的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8 孙博;刘晓;张国范;郭希明;;海湾扇贝2个单交家系的杂交率鉴别及作图潜力评估[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9 刘鹰;杨红生;张涛;周毅;张福绥;;不同处理水培育海湾扇贝苗种的实验研究[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10 张福崇;王六顺;方笑;吴新民;赵海涛;;2011年海湾扇贝滞涨原因初步分析[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刘洋邋记者 王建高;海湾扇贝国家标准发布[N];科技日报;2008年
2 通讯员 邢桂方 记者 王建高;首个“中科红”海湾扇贝南移成功[N];科技日报;2005年
3 王志勇 黄丽坤;昌黎育出扇贝良种[N];秦皇岛日报;2011年
4 王丽;怎样提高海湾扇贝孵化率[N];中国海洋报;2002年
5 水技;如何提高海湾扇贝池塘保苗经济效益[N];中国渔业报;2014年
6 姜英俊;如何提高海湾扇贝池塘保苗经济效益?[N];中国渔业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缪翼;青岛贝复苏以改良品种为契机[N];中国渔业报;2009年
8 王志勇 焦永红 宋柏松;启动建设扇贝良种繁育体系[N];河北日报;2010年
9 李小萌;杂交扇贝有望解决种质退化难题[N];中国渔业报;2010年
10 王志振;分清松花蛋的优劣[N];保健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永波;海湾扇贝超氧化物歧化酶家族基因结构、表达和多态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2 李娟;海湾扇贝抗氧化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结构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3 李雪梅;海湾扇贝多糖的提取、纯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守都;海湾扇贝的选择和杂交育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5 于千钧;中国海湾扇贝产业结构、特征和绩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张海滨;海湾扇贝近交生物学效应和遗传改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7 杨传燕;扇贝耐热性状候选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8 张启华;海湾扇贝软体组织中汞与硒的形态分析及硒对汞的拮抗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毛俊霞;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郭琳;海湾扇贝Myostatin研究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腾文;海湾扇贝壳色性状遗传分析[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年
2 滕桂君;海湾扇贝清洗机关键技术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朱其霄;海湾扇贝外套膜及脏器剥离装置的设计及试验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王峰;典型海湾两种大型牧食性动物的摄食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5 王宇;海湾扇贝近交衰退的遗传分子机理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6 张静;海湾扇贝配子发生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7 孙博;海湾扇贝分子标记的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8 孙宗红;四种壳色马氏珠母贝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标记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6年
9 王超;文蛤不同群体的亲缘关系分析及鲜味物质比较[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10 詹艳玲;文蛤(Meretrix meretrix)壳色的鉴定及其相关基因和microRNA研究[D];浙江万里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2619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19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