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海湾扇贝壳色性状遗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08 14:43
【摘要】:海湾扇贝源起于美国东海岸沿线,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其南北方亚种被引进我国,一经推广,迅速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成功掀起了一次海水养殖浪潮。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提养殖产量,提升产品质量,中国育种学家们采用“壳色——生长性状协同选择”的创新育种方法,成功培育出新品种“中科红”(登录号:GS-01-004-2006),并于2007年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新品种审定(张国范和郑怀平,2009)。该新品种不仅存活率提高,生长速度加快,出柱率增加,且拥有醒目的壳色标记,左右壳均为纯正的橙色。为了揭示其橙色遗传机制,为海湾扇贝的育种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同时推进海洋贝类壳色研究,在本研究中,采用橙色壳海湾扇贝三个自交家系(来自“中科红”)和白壳色三个自交家系,利用简化基因组技术(2b-RAD)开发SNP分子标签;另外,使用“中科红”一个自交家系,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成色前后两个阶段的样品差异表达情况,筛查参与海湾扇贝贝壳成色(橙色)过程候选基因。主要结论如下:1.海湾扇贝简化基因组测序分析开发SNP分子标记样品来自于橙色壳(“中科红”)三个自交家系子二代和白色壳三个自交家系子二代,每个家系10个个体,构建文库60个,使用Illumina Hiseq2500平台测序,每个文库获得平均unique标签数目101,413,个体平均测序深度为52X。个体的测序深度能够达到准确分型的标准,SNP标记分型分析得到位点数44,286,通过关联分析发现14个SNP位点与海湾扇贝橙色壳紧密关联。最后,在养殖大群中随机挑取橙色壳和白色壳海湾扇贝各50个个体,使用SNapShot技术进行后期验证,发现有5个位点在80%以上个体中,其验证结果同实验结果一致,它们是ref-2988-22、ref-125669-21、ref-40155-24、ref-40155-26和ref-82377-26。据此认为以上5个SNP位点与海湾扇贝壳色(橙色和白色)这一表型紧密关联。2.海湾扇贝转录组测序分析筛查成色相关候选基因以一个自交了11代的“中科红”家系作为实验材料,在其贝壳成色前后两阶段分别取三个重复样,构建了六个(2×3重复)文库,利用Illumina HiSeq2500平台进行双端测序,得到了289,839,646条reads和70,929个转录本。在SWISSPROT,NR和KOG数据库中比对,最终成功注释到30,896个基因。KEGG和GO注释,富集到了许多与生物矿化和成色相关的基因。在差异表达分析中,我们发现了黑色素和微量金属元素等相关基因在海湾扇贝贝壳成色后显著上调表达。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海湾扇贝橙色壳和白色壳棱柱层微量金属(Cu,Fe,Mn,Zn)含量进行测定,发现两种壳色的贝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据此猜测卟啉代谢等相关基因没有参与贝壳的成色过程,而黑色素的作用需进一步实验加以阐释。
【图文】:

基本原理,分子标记


DNA 分子标记和 SNP 分型方法简介.1 DNA 分子标记(1)RFLPDNA 分子标记发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标记手段环境影响、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结果可靠著称,在人类疾病、物种育种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最早的分子标记是限制性片段长度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1980 年由 Botstein 提用此标记在人中进行连锁作图(Botstein et al., 1980)。其原理是,限制会识别特定的酶切位点,而在同种不同个体的基因组 DNA 会有所差异可能来自于 DNA 的点突变、小片段插入和缺失、倒位等情况,导致长度不一,具有出多态性(图 1-1 所示)。

基本原理,野牛草,遗传多样性


图 1-2 RAPD 基本原理Fig. 1-2 The theory of RAPDHuff DR 采用 RAPD 法对德克萨斯墨西哥海湾的野牛草和墨西哥境内的野牛草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发现两地的野牛草(Boutelouadactyloides)因为适应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遗传差异较大,相比于野生群体,近交导致了遗传多样性的降低(Huffetal.,1993)。Akopyanz 采用 RAPD 对 64 份来自同一家医院不同病人身上的油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研究中,,发现 GC 含量大于等于 60%的 10 碱基长度的随机引物较 GC 含量为 50%的引物扩增效果好,其主要的产物有 15 条不同的 DNA 片段,其中有一对引物显示,60 份样品之间具有显著的遗传差异,作者推论(a)在自然界中,该细菌具有广泛的遗传多样性;(b)个体对不同遗传背景的油门螺旋杆菌具有选择性;(c)该细菌在不同个体体内长时间的携带过程中,其遗传背景出现了分化(Akopyanzetal.,1992)。王玉娟等人对 RAPD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91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平伦;海湾扇贝海上管理方法的改进[J];中国水产;2000年06期

2 张福绥,何义朝,杨红生;海湾扇贝引种工程及其综合效应[J];中国工程科学;2000年02期

3 吴宏伟;影响海湾扇贝生长的因素[J];河北渔业;2001年05期

4 宋希和,柳振东,徐鹏熙;海湾扇贝大面积养殖主要技术[J];齐鲁渔业;2003年11期

5 ;海湾扇贝新品种通过验收[J];饲料与畜牧;2005年01期

6 马元庆;秦华伟;李磊;张秀珍;靳洋;;海湾扇贝体内重金属含量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0年01期

7 冯锦龙;;对虾与海湾扇贝混养效果好[J];水产养殖;1990年03期

8 张德玉;王志清;邸永俊;;对虾与海湾扇贝混养试验[J];河北渔业;1991年02期

9 杨英年;大连市引进海湾扇贝新种贝[J];水产科学;1992年01期

10 王丽梅;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召开“海湾扇贝育苗技术研讨会”[J];水产科学;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六顺;张国范;张福崇;孙桂青;杨金晓;郑向荣;陈力;;中科红海湾扇贝在河北的养殖[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全国贝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王春德;刘保忠;李继强;刘升平;;紫扇贝与海湾扇贝种间杂交的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3 张守都;李莉;张国范;;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多阶段选择育种[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4 郑怀平;张国范;刘晓;;海湾扇贝两个不同养殖群体间的杂交及其杂种优势[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5年

5 张福绥;何义朝;杨红生;;海湾扇贝引种工程及其综合效应[A];科技创辉煌——中国创新成果与学术精典[C];2011年

6 王素平;聂宗庆;陈业;马健;吴立伟;唐元基;陈刚;高李杰;;海湾扇贝在福州市沿海的试养初报[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7 段琳;项福亭;张俊业;杨静;刘升平;丛沂滋;王荣中;;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Lamarck生长发育及养殖技术的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8 孙博;刘晓;张国范;郭希明;;海湾扇贝2个单交家系的杂交率鉴别及作图潜力评估[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9 刘鹰;杨红生;张涛;周毅;张福绥;;不同处理水培育海湾扇贝苗种的实验研究[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10 张福崇;王六顺;方笑;吴新民;赵海涛;;2011年海湾扇贝滞涨原因初步分析[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刘洋邋记者 王建高;海湾扇贝国家标准发布[N];科技日报;2008年

2 通讯员 邢桂方 记者 王建高;首个“中科红”海湾扇贝南移成功[N];科技日报;2005年

3 王志勇 黄丽坤;昌黎育出扇贝良种[N];秦皇岛日报;2011年

4 王丽;怎样提高海湾扇贝孵化率[N];中国海洋报;2002年

5 水技;如何提高海湾扇贝池塘保苗经济效益[N];中国渔业报;2014年

6 姜英俊;如何提高海湾扇贝池塘保苗经济效益?[N];中国渔业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缪翼;青岛贝复苏以改良品种为契机[N];中国渔业报;2009年

8 王志勇 焦永红 宋柏松;启动建设扇贝良种繁育体系[N];河北日报;2010年

9 李小萌;杂交扇贝有望解决种质退化难题[N];中国渔业报;2010年

10 王志振;分清松花蛋的优劣[N];保健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永波;海湾扇贝超氧化物歧化酶家族基因结构、表达和多态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2 李娟;海湾扇贝抗氧化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结构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3 李雪梅;海湾扇贝多糖的提取、纯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守都;海湾扇贝的选择和杂交育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5 于千钧;中国海湾扇贝产业结构、特征和绩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张海滨;海湾扇贝近交生物学效应和遗传改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7 杨传燕;扇贝耐热性状候选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8 张启华;海湾扇贝软体组织中汞与硒的形态分析及硒对汞的拮抗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毛俊霞;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郭琳;海湾扇贝Myostatin研究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腾文;海湾扇贝壳色性状遗传分析[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年

2 滕桂君;海湾扇贝清洗机关键技术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朱其霄;海湾扇贝外套膜及脏器剥离装置的设计及试验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王峰;典型海湾两种大型牧食性动物的摄食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5 王宇;海湾扇贝近交衰退的遗传分子机理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6 张静;海湾扇贝配子发生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7 孙博;海湾扇贝分子标记的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8 孙宗红;四种壳色马氏珠母贝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标记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6年

9 王超;文蛤不同群体的亲缘关系分析及鲜味物质比较[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10 詹艳玲;文蛤(Meretrix meretrix)壳色的鉴定及其相关基因和microRNA研究[D];浙江万里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2619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19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8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