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弹涂鱼排盐基因克隆及分子进化研究
【图文】:
图 2.1 大弹涂鱼中所有已鉴定的 Rhgp 基因的滑动窗口图。Ka/Ks 值和每个 Rhgp 编码序列(bp)的位置分别显示在 y 轴和 x 轴上,窗口大小为 36 bp,步长为 6 bp。Fig 2.1 Sliding window plots of all the identified Rhgp genes in B. pectinirostris. The Ka/Ks value andthe position of each Rhgp coding sequence (bp) are shown on the y-axis and x-axis, respectively. Thewindow size is 36 bp, and the step size is 6 bp.2.2.9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由在 SPSS 软件下进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测试平均值之间的差异,然后通过 Tukey 或 Dunnett T3 事后检验对平均值进行多重比较,这取决于Levene’s 对方差同质性的检验结果。P<0.05 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为平均值±标准偏差(S.D.)。2.3 结果2.3.1 Rhgp 基因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我们从大弹涂鱼的鳃中克隆了 Rhag,Rhbg,Rhcg1 和 Rhcg2 基因。他们的编码序列长度为 1,308 bp,1,386 bp,1,458 bp 和 1,455 bp,分别编码 435,461,485 和 484
第二章 大弹涂鱼 Rhgp 基因家族克隆及分子进化(G194,H200,F250 和 N251)和(G191,H197,F247 和 N248),NH4+对 NH3传导的去质子化(D176,S180,H184 和 H343),(D178,S182,H186 和 H345),(D192,S196,,H200 和 H359)和(D189,S193,H197 和 H356)的位点,但它缺乏像大肠杆菌 AmtB 中那样的潜在的 π 阳离子结合位点。此外,我们还预测出了两个或三个 N-糖基化位点。毫无疑问,这些序列比对预测显示了四个基因的序列高度保守性。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91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兴艺;秦普亿;黄德生;莫贺;;大弹涂鱼养殖技术[J];广西水产科技;2013年01期
2 李才根;;提高大弹涂鱼养殖产量之我见[J];河北渔业;2006年05期
3 王忠民;;大弹涂鱼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6年08期
4 何祥楷;大弹涂鱼规模化养殖、产业化开发的思路[J];渔业致富指南;2004年06期
5 黄建辉;大弹涂鱼养殖底藻培植技术[J];科学养鱼;2001年06期
6 张其永,张杰;大弹涂鱼仔鱼的摄食、生长和成活的研究[J];水产学报;1988年03期
7 张其永;大弹涂鱼的增养殖及其发展前景[J];海洋渔业;1989年01期
8 魏民;;对虾与大弹涂鱼混养模式[J];农家致富;2005年03期
9 叶启旺;;大弹涂鱼养殖传统范式与创新[J];中国水产;2013年09期
10 刘端辉;;大弹涂鱼的养殖[J];养殖技术顾问;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洪万树;张其永;;我国大弹涂鱼养殖的现状和展望[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邱衡通;游欣欣;张钰霆;黄f;洪万树;陈仕玺;;大弹涂鱼TLR11基因家族的扩张[A];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3 张其永;洪万树;陈仕玺;吴仁协;王琼;杨增玄;;土池生态育苗条件下大弹涂鱼仔稚鱼和早期幼鱼的摄食[A];中国海洋湖沼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朱元鼎教授诞辰110周年庆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陈洁;陈强;陆新江;陈炯;;大弹涂鱼抗菌肽LEAP-2的功能及其对单核/巨噬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A];浙江省第四届动物学博士与教授论坛、动物学与经济强省-浙江省动物学研究及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5 吴仁协;洪万树;张其永;陈仕玺;王琼;;大弹涂鱼仔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酶活性的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朱元鼎教授诞辰110周年庆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吴仁协;洪万树;张其永;陈仕玺;;大弹涂鱼和中华乌塘鳢肠刷状缘膜消化酶活性的比较[A];中国海洋湖沼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朱元鼎教授诞辰110周年庆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梁辉约;霞浦长沙千亩大弹涂鱼蹦出新效益[N];闽东日报;2009年
2 刘庆营;大弹涂鱼养殖技术[N];中国渔业报;2006年
3 佚名;大弹涂鱼繁育与养殖技术介绍[N];中国渔业报;2013年
4 洪万树 张其永;福建大弹涂鱼土池育苗首获成功[N];中国渔业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立国;大弹涂鱼排盐基因克隆及分子进化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9年
2 周建波;大弹涂鱼Toll样受体基因的分子克隆、免疫应答及分子进化分析[D];浙江海洋大学;2019年
3 李健;大弹涂鱼白细胞介素IL-1β、IL-8和IL-10的克隆鉴定、进化及不同病原感染后的表达分析[D];浙江海洋大学;2019年
4 刘桓君;大弹涂鱼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的鉴定与免疫应答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9年
5 杨明姝;大弹涂鱼黑视蛋白基因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6 宋美泽;基于转录组探讨牛磺酸和甲硫氨酸亚矾胺对高血氨症大弹涂鱼的影响[D];浙江海洋大学;2018年
7 王从涛;中国沿海大弹涂鱼群体的亲缘地理与种群遗传结构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8 陈卉;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大弹涂鱼的亲缘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吴元华;两种养殖模式下大弹涂鱼养殖场底泥中硅藻和蓝藻种群多样性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10 潘燕秋;大弹涂鱼抗菌肽hepcidin基因的分子克隆与表达研究[D];深圳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596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59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