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绒螯蟹属(Eriocheir),是一类具有较强攻击性的水产经济动物,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可见攻击性行为而导致残肢,甚至死亡而互相残食现象,造成其死亡率较高,亩产量较低,影响了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对中华绒螯蟹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了观察,建立了其攻击性强弱的判定方式,分析了攻击性与中华绒螯蟹生长和血清中5-羟色胺(5-HT)含量的关系,以期为选育出攻击性弱、群体产量高的中华绒螯蟹新品种或良种提供依据和指导。论文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一中华绒螯蟹攻击性行为的判定与分析本章应用大小两种棒状刺激物分别刺激中华绒螯蟹20次,观察其对刺激物的攻击次数。同时应用镜像攻击行为观察法验证中华绒螯蟹的攻击性强弱。通过对攻击次数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试验河蟹的攻击性可分为三大类:强攻击性(平均攻击次数达15次以上),中等攻击性(平均攻击次数为8-15次),弱攻击性(平均攻击次数小于8次),雌雄间的攻击性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对试验河蟹进行的早晚攻击行为观察,发现无论是雄蟹还是雌蟹,夜间的平均攻击次数均弱高于白天,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中等攻击性类群中的夜间攻击性显著大于白天(P0.05),强攻击性类群和弱攻击性类群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2h内的中华绒螯蟹镜像攻击行为观察表明:对刺激物表现出强攻击性的河蟹,其镜像攻击性也较强,在镜面前的停留时间为557—2007秒(平均1541.8秒);而弱攻击性的河蟹,其镜像攻击性也较弱,在镜面前的停留时间为0—371秒(平均107.1秒)。进一步分析对刺激物刺激表现出的攻击性与镜像攻击性相关性发现,两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833;P0.05)。二不同攻击性中华绒螯蟹的生长与生存差异分析为了解不同攻击性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成活率与蜕壳增重率差异,本章分析了在“蟹龙宫”个体饲养环境和水族缸群体饲养环境中的中华绒螯蟹在一个蜕壳周期内的成活率与增重率,并分析了它们与攻击性的相关性。结果发现:“蟹龙宫”个体饲养环境下的中华绒螯蟹成活率和增重率均高于水族缸群体饲养环境,但其饲养的中华绒螯蟹的总平均攻击次数却低于水族缸群体饲养。在“蟹龙宫”个体饲养环境的中华绒螯蟹蜕壳后增重率与攻击性无显著相关性(R=0.144,P0.05);而水族缸群体饲养环境的中华绒螯蟹蜕壳后增重率与攻击性呈显著正相关(R=0.391,P0.05)。通过在遮蔽所内的占据时间观察还发现:在2小时(7200秒)的观察时期内,强攻击性的实验蟹在遮蔽所内的平均占据时间为6213秒,而弱攻击性的实验蟹在遮蔽所内的平均占据时间为77秒,中华绒螯蟹的攻击性与占据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995,P0.05)。本研究表明,个体间竞争会增强中华绒螯蟹的攻击性,强攻击性的个体会具有强领地侵占性。三中华绒螯蟹个体攻击性与5-羟色胺的相关性分析本章在第一章建立的中华绒螯蟹攻击性判定方法的基础上,测定了每只实验河蟹的血清中5-羟色胺(5-HT)浓度,分析了5-羟色胺浓度与攻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体内的5-HT浓度越高,其攻击性越强,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中华绒螯蟹在“蟹龙宫”个体饲养环境中暂养一段时间后,攻击性在暂养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其5-HT浓度在暂养前稍高于暂养后,但也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向中华绒螯蟹外源注射5-HT后,其攻击次数在注射前后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体内的5-羟色胺浓度对其攻击性有较大影响。
【图文】: 发现无论雌蟹还是雄蟹,个体间的攻击性存在很大差异,高的达平均 20次以上,低的为 0 次,,即没有表现出攻击性(图 1-1)。通过对攻击性次数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图1-1),试验河蟹的攻击性可分为三大类:强攻击性(20次刺激内,
图 1-4 华绒螯蟹不同攻击性的昼夜攻击性差异ggressive difference between day and night periods in different aggressionmitten crab螯蟹的镜像攻击性分析对中华绒螯蟹镜像攻击性的观察表明:对刺激物表现出强攻像攻击性也较强,在镜面前的停留时间为 557—2007 秒(平激物表现出弱攻击性的河蟹,其镜像攻击性也较弱,在镜面371 秒(平均 107.1 秒)(表 1)。通过对刺激物刺激表现出性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833;P<0.01),表 1-1 华绒螯蟹对镜像的攻击性时间统计(秒)le 1-1 aggressive time statistics of Chinese mitten crab on mirror image (sece1 2 3 4 5 6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91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吉保;张苗苗;张璐;刘秀霞;李一丹;李岩;钟新献;李应生;李海英;常国斌;陈国宏;廖和荣;;5-HT2CR基因多态性与吐鲁番斗鸡攻击行为的关联分析[J];中国家禽;2015年20期
2 慈元吉;黄姝;岳武成;王军;王成辉;;饲养环境对中华绒螯蟹仔蟹生长与蜕壳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3 张世勇;傅洪拓;乔慧;孙盛明;;中华绒螯蟹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20期
4 王建荣;廖和荣;赵陈霞;吴镜;;吐鲁番斗鸡攻击行为的观察[J];新疆农垦科技;2011年04期
5 何奇;;河蟹蜕壳期间注意事项[J];渔业致富指南;2009年15期
6 彭玲;陈小宇;周柏杨;左文波;;野生猕猴打斗模式的初步观察[J];江西科学;2008年05期
7 何杰;;中华绒螯蟹池塘生态养殖群体生长特征研究[J];水利渔业;2005年06期
8 姜连峰;浅谈河蟹生产[J];垦殖与稻作;2003年06期
9 张堂林,李钟杰;中华绒螯蟹幼蟹蜕壳的生态学观察[J];湖泊科学;1999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一丹;斗鸡攻击行为相关基因5-HT受体、MAOA的多态性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4年
2 杨若蒙;不同性别和婚配状态的克氏原螯虾格斗行为差异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3 张琪;黑线仓鼠CRH及其受体的差异表达以及与雄性同性攻击行为的关系[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4 熊青海;克氏原螯虾种内斗争的四种行为观察及其应用基础[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
2675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7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