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乳酸乳球菌的分离及作为溶藻弧菌DNA疫苗投递载体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4 21:27
【摘要】:鉴于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对渔业生产的严重影响,研发抵抗该菌感染的疫苗成为目前迫切的需要。而在水产养殖中乳酸菌作为益生菌能改善养殖的水环境、促进养殖动物肠道内微生物平衡、提高其抗病力等。本研究拟结合益生菌和疫苗的长处,从健康石斑鱼肠道中分离鉴定乳酸菌,并将溶藻弧菌免疫保护原基因VscO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插入至乳酸菌构建组成型重组乳酸菌株,并对该组成型重组乳酸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安全性和免疫保护等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下:1、从健康的珍珠龙胆石斑鱼中分离得到3株乳酸菌ZJS01-ZJS03,结合生理生化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3株乳酸菌都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安全性检测表明三株乳酸乳球菌均为安全性菌株;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三株菌株均对氨基糖类、喹诺酮类多数、复方新诺明、多念菌素B和氨曲南表现为耐药,对青霉素类多数、四环素类、大环内脂类及克林霉素、氯霉素敏感和头孢类抗生素表现为敏感;细菌拮抗结果表明三株乳酸菌均对大肠杆菌(E.coli DH5α)无抑制作用,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氏弧菌(Vibrio harnyi)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都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直径为21.5-23.5 mm。2、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溶藻弧菌HY9001株Vsco基因,构建了能表达Vsco基因组成型重组乳酸菌Lc-pMG36e-Vsco;Western blotting验证Vsco基因在乳酸乳球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重组的乳酸乳球菌能表达出约18 kDa VscO蛋白,并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质粒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连续培养45代后,质粒遗传特性稳定。3、为了检验构建好的乳酸菌能否能诱导肠道黏膜和系统免疫应答,将组成型重组乳酸菌Lc-pMG36e-Vsco包被于颗粒饵料投喂珍珠龙胆石斑鱼(Pearl gentian grouper),ELISA检测各组石斑鱼血清样品中特异性IgM抗体、ACP、SOD以及Lysozyme活性水平,结果表明,对比对照组,重组乳酸菌组中所有石斑鱼血清中IgM抗体、ACP、SOD和Lysozyme活性水平显著增高。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相关组织中的IL-1β、IL-10、TNF-α和MHC-1α免疫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虽然野生菌株也均能显著加强石斑鱼主要免疫器官头肾和脾脏中IL-1β、IL-10、TNF-α和MHC-1α基因的转录水平,但重组菌株组中上述免疫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野生菌株组(P0.05),从而提高石斑鱼的免疫保护力和抗病能力。4、对上述投喂组成型重组乳酸菌Lc-pMG36e-Vsco的石斑鱼用溶藻弧菌强毒株HY9901腹腔注射进行攻毒实验,结果表明重组菌株和野生菌株都能缓解病原菌的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重组菌株的免疫保护率达到68%,重组菌株的免疫效果高于野生菌株组(55%)。总之,本研究构建表达溶藻弧菌Vsco基因的重组乳酸菌Lc-pMG36e-Vsco,经口服免疫珍珠龙胆石斑鱼后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M抗体和相关酶类,并能促进机体内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提高了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为研发口服乳酸菌或乳酸菌活载体疫苗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图文】:

电泳图,电泳图,乳酸乳球菌,菌株


乳酸乳球菌的分离及作为溶藻弧菌 DNA 疫苗投递载体的研究菌株均能在 28 ℃、32 ℃、37 ℃及含 0%、2%、4%、8% NaCl MRS 液体培养中生长。2.3.2 分离菌的生化特征和 16s rRNA利用传统方法和乳酸菌鉴定试剂条对 9 株乳酸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表 1)。结果表明,ZJS01、ZJS02、ZJS03 三者菌株生理生化特征完全一致性,与乳酸乳球菌(NZ9000)标准菌株相同,比如过氧化氢酶、葡萄糖产气试验、明液化试验和产 H2S 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石蕊牛奶试验、葡萄糖产酸试验、葡聚产生试验、精氨酸水解试验和 V-P 试验结果均为阳性。糖发酵鉴定结果可知株菌株均能发酵七叶苷、纤维二糖、麦芽糖、甘露糖、水杨苷、蔗糖、菊糖和糖,,不能发酵山梨醇和棉籽糖。由上述结果初步判断 3 株菌株为乳酸菌(表 2.通过 16s rRNA 结果发现 3 株分离菌株均为乳酸乳球菌(图 2.1)。

序列,16SrRNA序列,系统进化树


ZJS01- ZJS03 都和乳酸乳球菌有很高的同源性,高达 98%-99%(图2.2),由此可知,分离得到的三株乳酸菌均与乳酸乳酸菌聚为一支。2.3.4 安全性评价通过口腔灌胃乳酸乳球菌到珍珠龙胆石斑鱼体内,用商品化石斑鱼饲料投喂,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结果发现,鱼体并无出现异常行为且均存活,说明了该分离得到的乳酸乳球菌时安全的,可用于作为后续实验。2.3.5 抗生素敏感性根据 WHO 提供的 NCCLS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最新版本对敏感或耐药的判断标准,分析 3 株乳酸菌对 7 大类 34 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表2.2)。试验结果表明,3 株乳酸菌均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青霉素 G、哌拉西啉、米诺环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克拉霉素、红霉素和氯霉素敏感,此外,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西叮、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噻吩、万古霉素、苯唑西林、大观霉素、氧氟沙星、左氟沙星也表现为敏感,图 2.2 基于 16S rRNA 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Fig. 2.2 Phylogenetic tree of golden pompano bacterial isolates and otherStreptococcus species reference strains from GenBank, based on the16SrRNAgene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94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娟;汪琦;王紫薇;徐蕾蕊;刘莉;韩笑;曾静;;水产品中溶藻弧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鉴定方法建立[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8年06期

2 王若纯;刘锦杨;张凯雯;王军;张耀东;;关于溶藻弧菌在青岛水域分布、对人体影响及反制措施的研究[J];地球;2017年09期

3 徐先栋;谢珍玉;王世锋;宣雄智;周永灿;;致病溶藻弧菌脂多糖对点带石斑鱼毒性和免疫原性的影响[J];海洋科学;2010年03期

4 陈强;鄢庆枇;马u!;;溶藻弧菌致病性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06年08期

5 陈偿,胡超群,张吕平,沈琪,陈晓燕,任春华;用RAPD技术对养殖环境溶藻弧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02年04期

6 聂忠学,张谷若,聂晶,温同安;溶藻弧菌的生化特征与中毒表现[J];贵州医药;1995年04期

7 赵晓娟;汪琦;王紫薇;刘莉;韩笑;曹佳悦;曾静;;海产品中溶藻弧菌的分离及多种方法鉴定效果的比较[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7年06期

8 王蓓;黄郁葱;汤菊芬;;溶藻弧菌生物被膜的特性与相关基因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年08期

9 陈寅儿,金珊,王国良;鲈鱼溶藻弧菌病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研究[J];台湾海峡;2005年01期

10 董海新,鞠爱萍;溶藻弧菌引起肠道感染1例[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鹏;苏婷;胡超群;任春华;;溶藻弧菌的普通溶血现象及相关基因定位[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张建城;徐永平;曹振辉;李振;宋亚雄;徐乐;王丽丽;尹婷慧;;两株分离的溶藻弧菌噬菌体及其在海参疾病预防中的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3 吴灶和;曹剑香;简纪常;鲁义善;;溶藻弧菌外膜蛋白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功能的影响[A];中国水产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4年

4 余庆;刘明珠;吴思婷;肖贺贺;李鹏飞;;致病性溶藻弧菌的ssDNA核酸适配体的筛选与应用[A];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5 叶央芳;夏梦洁;母昌考;李荣华;王春琳;;三疣梭子蟹对溶藻弧菌感染的急性代谢反应[A];第十九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6 陈立明;庞欢瑛;鲁义善;吴灶和;简纪常;;三种弧菌交叉抗原的免疫效果研究[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7 王蓓;吴灶和;简纪常;鲁义善;蔡双虎;汤菊芬;;8溶藻弧菌HY9901生物被膜的特性与相关基因的研究[A];中国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第二十六次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邬长祥;吴灶和;简纪常;鲁义善;;不同地区溶藻弧菌的分子分型及毒力基因的分布特征研究[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陈妍妍;蔡双虎;简纪常;;溶藻弧菌sodB基因敲除突变株的构建及其表型特征[A];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10 汤学敏;郑江;鄢庆枇;黎中宝;;灭活溶藻弧菌适配子的SELEX筛选研究[A];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妍妍;溶藻弧菌定植因子AcfA的功能及其对SOD、Flg和Dct的调控[D];广东海洋大学;2019年

2 钱荣华;溶藻弧菌主要毒力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孙星;养殖文蛤溶藻弧菌、颉颃菌的筛选与鉴定及其颉颃物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4 高霞婷;溶藻弧菌群体感应系统转录因子的筛选和鉴定[D];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

5 张建城;溶藻弧菌噬菌体特性及其防控刺参感染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6 盛丽莉;病原细菌溶藻弧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致病相关系统的调控机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贾爱荣;大菱鲆4种免疫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溶藻弧菌溶血素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刘越;生物功能化碳纳米管的合成、表征及分析应用[D];南开大学;2009年

9 芮浩鹏;从鱼到人:主要病原性弧菌的致病机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剑飞;溶藻弧菌Quorum Sensing信号分子N-acyl homoserine lactones的检测及其功能调控研究[D];青岛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元植;乳酸乳球菌的分离及作为溶藻弧菌DNA疫苗投递载体的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9年

2 周欣;溶藻弧菌细胞密度相关型sRNA的鉴定及功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9年

3 常云胜;溶藻弧菌Ⅲ型分泌系统vscB基因的功能研究及vscD基因的克隆表达[D];广东海洋大学;2018年

4 宋大伟;溶藻弧菌T3SS效应蛋白Va1686基因克隆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8年

5 林源;溶藻弧菌FadR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6 胡娇;sRNA分子在溶藻弧菌黏附过程中的调控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7 王路;鞭毛组装通路和细菌趋化通路在溶藻弧菌粘附中的作用[D];集美大学;2016年

8 葛岭玉;溶藻弧菌rpoN(σ~(54))的敲除及其功能研究[D];海南大学;2018年

9 刘望;Qrr1-5对溶藻弧菌碱性丝氨酸蛋白酶合成机制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8年

10 杨金芳;溶藻弧菌Qrr1-5的分子克隆及其生理功能的鉴定[D];陕西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970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970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f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