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岛人工鱼礁区裙带菜附着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9 14:17
【摘要】:本论文以我国黄海北部獐子岛海域人工鱼礁区的大型海藻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上的附着动物群落为研究对象,2015年1月、6月、9月在獐子岛海域人工鱼礁区采集了裙带菜上的附着动物,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聚类和排序等多元统计方法比较分析了裙带菜上附着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种类组成:共鉴定附着动物41种,包括9大类群分别为甲壳类、腹足类、双壳类、纤毛类、腔肠类、皆足类、多板类、多毛类、蛇尾类;2、密度和生物量:1月的附着动物平均密度为1176.06 g/m2,平均生物量为1.50 g/m2,6月平均密度5444.16 g/m2,平均生物量6.40 g/m2,9月平均密度为4822.07 g/m2,平均生物量为4.14 g/m2,密度和生物量大小依次为6月9月1月;3、优势类群和优势种:三次调查中共发现优势类群5个,分别为腹足类Gastropoda、甲壳类Crustacea、双壳类Lamellibranchia、多毛类Polychaeta、纤毛类Ciliata,腹足类和甲壳类成为共同优势类群,发现14种附着动物优势种群,分别为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rientalis、拟沼螺Assiminea sp.、夜色平厣螺Homolopoma nocturnum、腹足类幼体、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狭腹猛水蚤Genus Stenhelia、厚甲猛水蚤Genus Altentha、水生猛水蚤Enhydrsoma、桡足类幼体Copepodite larva、双壳类幼体Lamellibranchia larvae、钩虾Gammaridoe sp.、虾类幼体、酒瓶类铃虫Codonellopsis morchella、拟铃虫Genus Tintinnopsis,共同优势种群为拟沼螺、夜色平厣螺、分叉小猛水蚤、狭腹猛水蚤、水生猛水蚤、桡足类幼体;4、生物多样性指数:附着动物种群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值出现在9月(2.0238),最低值出现在6月(1.5247),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值出现在9月(0.5893),最低值出现在6月(0.4133),丰富度指数最高值出现在6月(3.4448),最低值出现在1月(2.1859);5、聚类排序:对三次调查采集到的附着动物群落进行聚类分析和NMDS排序,2015年1月分为2个聚类组、6月分为4个聚类组、9月分为5个聚类组;6、ANOSIM分析:各站位之间的附着动物群落结构在1月(p=0.001)和6月(p=0.001)差异显著,9月各站位之间附着动物群落之间(p=0.202)和两两站位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7、SIMPER分析:三次调查各站位的平均相似度均较高,平均差异性低,甲壳类贡献率最高;8、相关性分析:pH、总磷、总氮在三次调查中对附着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未产生显著影响。1月附着动物总生物量与水温为极显著正相关(0.990),与盐度为显著正相关(0.888),腹足类生物量与水温为显著正相关(0.845),多板类密度和生物量与叶绿素为极显著正相关(0.970)。6月双壳类密度与盐度(-0.873)、生物量与盐度(-0.871)均为极显著负相关,双壳类密度与DO为极显著正相关(0.936),纤毛类密度与DO为显著正相关(0.868),附着动物总密度与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0.925);甲壳类密度与盐度为极显著负相关(-0.942),双壳类密度与与叶绿素(0.828)、多毛类生物量与叶绿素(0.867)均呈显著正相关。9月纤毛类密度与DO呈显著正相关(0.866)。本研究为了解獐子岛海域人工藻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基础资料。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17.4
本文编号:2704808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17.4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皓宇;獐子岛人工鱼礁区裙带菜附着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04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704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