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嘴鳜microRNA转录组及与生长发育相关miRNA的鉴定与分析
【图文】:
图 1 miRNA 合成示意图Figure 1 miRNA biogenesis pathway(Farazi et el., 2013)第一阶段(细胞核内)① miRNA 基因由 RNA 聚合酶 II(RNase II)或 RNA 聚合酶 III(成具有 5’端帽子结构、3’端 Poly(A)尾的初级转录物(pri-mimiRNA 序列较长,长度从数百到数千 nt 不等,有的是单顺反子(单是多顺反子(多发卡结构)。pri-miRNA 进一步经 Drosha 酶剪切形环结构的 miRNA 前体(pre-miRNA),这一过程通常需要迪格奥区蛋白 8(Dgcr8)和双链 RNA 结合域蛋白的参与,有时还需要其它68/p53,KH 型剪切调控蛋白(KSRP)[9-11]。Drosha 酶是一种 RNA 内链 RNA 结合结构域、RNA 酶 III 结构域和功能待定的 N 末端,’端进行磷酸化、3’端加入羟基[12]。因此,pre-miRNA 3’端有典型构。②不经 Drosha 酶剪切,细胞核内的 mRNA 通过剪切体作用剪切下
图 2 miRNA 作用机制示意图Figure2 Examples of miRNAmechanisms of action(Bizuayehu & Babiak, 2011)1.3.1 miRISC 与 mRNA 的相互作用机制miRNA 成熟体的 5’端 2-8 位高度保守,被称作种子序列(seed se子序列是不完全互补配对的主要决定因素。目前,miRNA-靶 mRNA 相模型有:Seed matching:种子序列与靶基因 mRNA 的 3’-UTR 碱基配对matching:靶基因 mRNA 的 3’-UTR 不包含相应 miRNA 的种子序列,仍能与其部分碱基互补[27]、Centered paired site:mRNA 与 miRNA 的中11-12 个连续碱基配对[28]、Pivot pairing and transitional nucleation modesites[29]。1.3.2 miRNA 的调控细胞中,miRNA 的调控机制严谨而复杂。miRNA 调控可以划分以下①转录水平上的调控 miRNA 所处的基因组位置上的启动子和miRNA 的转录。有些 miRNA 簇在一个基因簇中有多个启动子,如人类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1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庆波;;北方山谷型水库移植翘嘴鳜试验[J];黑龙江水产;2010年02期
2 杨宇晖;梁旭方;林群;李锦光;王琳;谢骏;;广东与江西翘嘴鳜养殖与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态性分析[J];水产学报;2010年04期
3 杨成胜;张保彦;李彦合;;翘嘴鳜人繁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齐鲁渔业;2010年06期
4 陈敦学;李玉珑;宾石玉;农小献;刘希良;成嘉;张建社;褚武英;;翘嘴鳜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克隆与特征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史建华;施顺昌;刘峰;李燕;卞云斌;顾才弟;;杂交鳜与翘嘴鳜养殖比较研究[J];科学养鱼;2012年11期
6 李盛秋;池塘养殖翘嘴鳜技术要点[J];江西水产科技;1999年02期
7 杨越峰;池塘主养翘嘴鳜实用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5年17期
8 杨成胜;;微山湖区翘嘴鳜人工繁殖技术[J];科学种养;2012年02期
9 肖敏;谢美珍;习宏斌;廖再生;;山区池塘当年翘嘴鳜鱼种养成商品鳜试验[J];科学养鱼;2012年06期
10 胡火庚,,陈道印;翘嘴鳜苗种人工繁育试验研究[J];江西水产科技;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敦学;刘希良;褚武英;张建社;;翘嘴鳜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克隆与特征分析[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宁瑞红;程周玉;胡宝庆;谢彦海;文春根;;翘嘴鳜过氧化氢酶基因表达及功能分析[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3 程周玉;胡向萍;宁瑞红;胡宝庆;文春根;;翘嘴鳜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表达分析[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龙;翘嘴鳜PKR基因的克隆与干扰素系统相关基因表达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2 王博;翘嘴鳜microRNA转录组及与生长发育相关miRNA的鉴定与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3 余锐;翘嘴鳜三种育种方法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4 王乾;摄食水平和温度对翘嘴鳜幼鱼生长、排粪、排泄及氮收支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5 张进;翘嘴鳜生长性状选育与遗传背景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6 彭敏燕;翘嘴鳜微卫星标记的开发以及三个群体遗传多态性分析[D];暨南大学;2013年
7 刘希良;翘嘴鳜肌纤维初步分型及其红肌sMyHC1基因克隆、表达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袁文成;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翘嘴鳜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及MCH class Ⅰ基因的克隆表达[D];苏州大学;2015年
9 陈小保;翘嘴鳜肌球蛋白重链(MyHC)基因的克隆及其特征分析[D];南昌大学;2012年
10 王开卓;翘嘴鳜Smyd1和Myostatin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06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706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