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碳氮稳定同位素在两种黄颡鱼多组织的周转与分馏作用

发布时间:2020-06-14 14:04
【摘要】:稳定同位素技术已成为摄食生态学研究的有力手段之一,动物不同组织的稳定同位素周转速率和分馏系数可用于分析其不同生活史时期的摄食状况。稳定同位素周转速率指消费者组织反映出其食物来源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时间,是组织的生长和新陈代谢的共同结果。生物体的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通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包括生物体对稳定同位素的富集以及稳定同位素在生物组织中的差异分配。不同组织周转速率有所差异,可反映鱼类不同时期的摄食变化规律。通过实验室控制实验求得特定物种的分馏系数,应用至同一属甚至同一物种的营养级估算较传统的多物种综合求得的分馏系数更为准确。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与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均属于黄颡鱼属,均属于杂食性鱼类,在水生生态系统底层食物网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其生活史过程中,随个体生长,口径增大,其摄食的食物也发生转变。近年来黄颡鱼的人工养殖日益发展,其食性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采用初始规格一致的人工养殖黄颡鱼,通过改变其饵料来模拟其食性转换过程,探讨黄颡鱼不同组织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速率的差异,分析组织生长作用及新陈代谢作用对稳定同位素比值变化的贡献比,探究黄颡鱼各组织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规律。本研究采集淀山湖光泽黄颡鱼样本,分析肝脏(周转较快)与鳃(周转较慢)两种组织间的相关关系,以及随体长变化其稳定同位素比值变化特征,探究其反映的黄颡鱼摄食特征,以期为淀山湖生态系统食物网中营养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并为淀山湖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黄颡鱼粘液和肝脏周转速率较快,鱼鳍鱼鳍、肌肉和鳃的周转速率较慢。各组织碳氮稳定同位素半衰期分别为:28.0d和35.7d(粘液),25.8d和63.6d(肝脏),106.5d和64.2d(鱼鳍),196.9d和196.8d(鳃),肌肉的碳稳定同位素半衰期为92.6d。(2)黄颡鱼不同组织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系数(Δδ~(13)C和Δδ~(15)N)范围分别为-2.1~2.0‰和-1.4~2.4‰。(3)除鳃以外,黄颡鱼其它组织的稳定同位素周转均以代谢作用占主导(60%),生长作用贡献比例较小。鳃的稳定同位素周转以生长作用为主导。(4)黄颡鱼的粘液和肝脏可反映短期内的摄食转换,而鱼鳍、肌肉和鳃则反映较长时间尺度的摄食特征。(5)淀山湖光泽黄颡鱼的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0.0192×BL~(2.7766),R2=0.7833,光泽黄颡鱼生长方式为异速缓慢生长(b3)。(6)光泽黄颡鱼体长8.0cm以后,发生食性转换后食性较为稳定,本研究中光泽黄颡鱼的肝脏和鳃的δ~(13)C已达到平衡状态,肝脏和鳃的氮稳定同位素比值仍有缓慢上升趋势,在此体长范围内未发生食性转换。(7)通过肝脏估算光泽黄颡鱼营养级比通过鳃估算得的营养级更为接近Fishbase统计中的黄颡鱼营养级。表明肝脏反映光泽黄颡鱼较短期的摄食特征和营养关系,鳃反映光泽黄颡鱼较长期的摄食特征。光泽黄颡鱼获得食物来源既有浮游营养传递途径,亦有底层传递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17.4
【图文】:

分布图,淀山湖,站点,分布图


域域位于上海市淀山湖(北纬3l°04’-3l°12’;东经120°53’-121样站点进行定点采样(图1)。淀山湖是天然的淡水湖泊,积为63.7km2,平均水深2.5m,最大水深4.36m。淀山湖也是水产品主要产地,属于典型的内陆湿地,在上海市水生生要作用[25]。集为2015年6月10-13日,通过拖网调查取得样本,并在现场进室进行测定分析。共计捕获光泽黄颡鱼样本40尾,首先测精确到0.1cm,体重精确到0.1g。经解剖取得黄颡鱼的肝脏,将将所有组织样品置于-20℃冷冻保存,以备稳定同位素

黄颡鱼,肌肉,肝脏,周转速率


图 3-1 组 A(实心)和组 B(空心)黄颡鱼肌(5)的15N Fig. 3-1 Temporal changes in the observed15N tissues (5) of the group A (empty sym表 3-2 基于时间模型的组 B 黄颡鱼肝脏、鱼Tab. 3-2 Parameter estimates and calculations fromucus and gill of P. fulvidraco o组织Tissue周转速率/d-1m+k代谢周转常数/d-1m半衰期/dT0.5周转 95%时间/dT0.95肌肉 - - - - 肝脏 0.0109 0.0083 63.6 279.4 鱼鳍 0.0108 0.0082 64.2 27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农科院稳定同位素实验室[J];生态学报;2013年06期

2 陈铨荣;刘杰;;生态环境中的稳定同位素[J];核农学通报;1991年01期

3 ;中国农业科学院稳定同位素实验室[J];生态学报;2011年07期

4 ;中国农业科学院稳定同位素实验室[J];生态学报;2011年08期

5 ;中国农业科学院稳定同位素实验室[J];生态学报;2011年11期

6 ;中国农业科学院稳定同位素实验室[J];生态学报;2011年12期

7 ;中国农业科学院稳定同位素实验室[J];生态学报;2012年17期

8 ;中国农业科学院稳定同位素实验室[J];生态学报;2012年18期

9 温贤芳,郭智芬,陈良;稳定同位素~(15)N在我国农业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同位素;1991年01期

10 罗伦;余武生;万诗敏;周平;;植物叶片水稳定同位素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宝华;肖尚斌;赵家成;;宜昌土壤钙结岩稳定同位素的古环境记录[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吕文涛;尹靖东;;利用稳定同位素研究大鼠体内蛋白质周转[A];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蕊丽;朱淑链;徐雯;;稳定同位素碳13在安防领域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4 刘裕庆;樊天益;;多元素稳定同位素综合分析装置及其实验方法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5)[C];1985年

5 苏孙国;管卫兵;祭仲石;;稳定同位素方法对三种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温汉捷;樊海峰;凌宏文;;国际硒稳定同位素研究进展[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测试方法、分馏理论与地质应用[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8 王竹;;天然稳定同位素~(13)C技术在营养研究中的应用[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三期):碳水化合物专题[C];1999年

9 田立德;姚檀栋;王宁练;余武生;章新平;蒲健辰;;青藏高原现代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及气候意义[A];高分辨记录与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刘学炎;肖化云;刘丛强;李友谊;;苔藓氮稳定同位素(δ~(15)N)指示贵阳地区大气氮沉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泊雅;G诚志投资开发医用稳定同位素[N];证券时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项煜虹 甘勃 闫松 实习记者 李琳 陈贞;走进实验室认识家园深部[N];大众科技报;2009年

3 牟驱;稳定同位素助人擒“龙”捉“虎”[N];中国石油报;2002年

4 杨孝文;地壳也可“循环利用”[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5 记者 张丽华;地科院5项成果入选[N];中国矿业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李巍 赵晓清;股份换技术 换来好项目[N];河北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晔;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的南大洋优势浮游动物饵料来源与营养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2 王焯;松科一井南孔白垩纪中期介形类化石壳体稳定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张宇;儿童铁吸收和利用率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雁英;水汽源区变化及其对流过程对我国典型东亚季风区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5年

2 黄煌;长沙地区水体蒸发中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实验和模拟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冯天姝;溢油模拟风化的碳稳定同位素指纹变化规律[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4 张妙;碳氮稳定同位素在两种黄颡鱼多组织的周转与分馏作用[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5 吴华武;湘江中下游地区不同水体中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孙婷婷;长江流域水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7 王涛;中国东部季风区域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气候意义[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马奔思;原油和燃料油的碳稳定同位素指纹特征[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9 苏孙国;两种生物操纵系统中主要资源种类的稳定同位素特征[D];上海海洋大学;2014年

10 王昕卉;海河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128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7128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f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