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疣梭子蟹补体样分子结构及免疫功能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917.4
【图文】:
三疣梭子蟹补体样分子结构及免疫功能研究吞噬作用是多细胞动物中最古老、最基本地抵御病原入侵的防卫机制之一。甲壳动物的成熟血细胞可将自身坏死细胞、细胞碎片以及异源微生物吞入胞内,随后利用胞内的活性氧、溶酶体的酸性或碱性磷酸酶等将这些非己物质溶解、消化和清除。当病原或异物颗粒较大,单个血细胞无法吞入时,甲壳动物便采取多细胞协作防御机制,也就是包被作用。在包被作用过程中,颗粒细胞和半颗粒细胞释放颗粒后与周围细胞相互连接形成包囊(Wertheim 等., 2005)。包被过程经常伴有丝氨酸蛋白酶级联反应中间物和黑色素的毒性作用,这便形成了消灭和清除入侵病原的综合防御机制(Dubovskiy 等., 2008)。然而,当入侵的病原数目过多时,甲壳动物血细胞内的黏附蛋白或整合素,可快速、有效地将固定病原形成结节,防止其进一步扩散,随后通过酚氧化酶级联反应使结节发生黑化作用,从而大规模杀灭病原微生物。
图 1.2 果蝇中由 PRRs 介导的免疫信号转导通路(Lemaitre 和 Hoffmann, 2007)Figure 1.2 PRRs mediated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in Drosophila病原体的清除甲壳动物主要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清除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在其免程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例如甲壳动物的血细与细胞免疫,又能通过分泌各种免疫因子参与体液免疫,而体液免疫中些免疫因子又能促进细胞免疫效应(Kim 和 Kim, 2005)。除此之外,的补体成分在血细胞中合成后分泌到血淋巴中参与体液免疫,在体液免进一步促进血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作用(Song 等., 2000)。 节 补体系统椎动物的补体系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宗腊梅;李静竹;谢嘉伟;包建强;;三疣梭子蟹在0℃保存时品质变化评价指标研究[J];食品工业;2017年12期
2 马金武;吕建建;刘萍;高保全;李健;;盐度胁迫对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血清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7年04期
3 郑春波;于夕有;张锦涛;王华东;王同勇;;“黄选1号”三疣梭子蟹与本地三疣梭子蟹生态养殖对比试验[J];河北渔业;2016年04期
4 袁甜;;三疣梭子蟹室内大棚养成试验[J];科学养鱼;2016年08期
5 贺洁;周冠军;程岩雄;黄元明;;三疣梭子蟹温棚越冬育肥技术[J];科学养鱼;2015年02期
6 张媛媛;;三疣梭子蟹人工繁育技术[J];农民科技培训;2015年08期
7 郑春波;王世党;王海涛;;“黄选1号”三疣梭子蟹池塘生态混养试验[J];水产养殖;2015年09期
8 李健;刘萍;高保全;陈萍;;三疣梭子蟹新品种“黄选1号”的选育[J];渔业科学进展;2013年05期
9 黄福勇;丁雪燕;薛辉利;郑天伦;;三疣梭子蟹饲料选购及投喂技术要点[J];中国水产;2012年07期
10 林庆贵;;三疣梭子蟹幼苗培育技术[J];水产养殖;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春琳;母昌考;;三疣梭子蟹设施化高产养殖技术研究[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邱兆星;王志刚;于发盛;刘恩孚;;三疣梭子蟹育苗技术要点[A];第二届全国海珍品养殖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安健;伏光辉;陈百尧;龚琪本;唐兴本;;三疣梭子蟹乳化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许强华;刘洋;;盐度胁迫下三疣梭子蟹的基因表达谱分析[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石亚素;童国忠;薛超波;王世意;何伟贤;王光宇;吴富忠;;舟山市三疣梭子蟹养殖环境及生物体内细菌学研究[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孙颍民;;三疣梭子蟹健康、稳产、高效育苗技术研究[A];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董志国;李晓英;阎斌伦;孙效文;;三疣梭子蟹增养殖过程对野生资源的遗传响应[A];全国生物遗传多样性高峰论坛会刊[C];2012年
8 孙颖民;;三疣梭子蟹苗种生产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胡鹏飞;刘文雷;葛延玮;黄露;张伟仁;依高彤;刘奇;;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亲本与子代间遗传多样性分析[A];第二届现代化海洋牧场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10 李磊;蒋玫;沈新强;;Cr(Ⅵ)在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体内的富集动力学研究[A];2014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宗岩邋王世党 徐军锋 王同勇 苏海岩;如何提高三疣梭子蟹的饵料利用率[N];中国渔业报;2007年
2 王树刚;三疣梭子蟹养殖[N];中国渔业报;2008年
3 响水县海洋与渔业局 刘志华;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3年
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三疣梭子蟹的良种选育及规模化养殖”成果通过评价[N];中国渔业报;2014年
5 齐鲁;如何培育三疣梭子蟹幼苗[N];中国渔业报;2012年
6 王广成 王权 李欣 赵迎东;三疣梭子蟹高产高效育成新技术[N];中国渔业报;2005年
7 林立明;三疣梭子蟹与对虾混养[N];中国渔业报;2008年
8 任桂欣;三疣梭子蟹养殖技术[N];中国渔业报;2005年
9 曹建亭 马康;三疣梭子蟹Z4转大眼期间应尽力提高转化率和成活率[N];中国渔业报;2005年
10 王树刚;三疣梭子蟹的养殖管理[N];中国渔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宁军号;三疣梭子蟹补体样分子结构及免疫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年
2 张凯;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混养系统有机碳收支以及细菌生产力与代谢功能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3 王金凤;寄生性甲藻血卵涡鞭虫流行病学及致病机理初探[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年
4 李蒙;三疣梭子蟹对寄生性病原—血卵涡鞭虫免疫响应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5 高保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遗传参数评估及新品种培育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董志国;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群体形态、生化与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7 刘磊;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生长相关性状QTL定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东方;三疣梭子蟹鳃表达谱分析及3个神经肽基因在低盐适应中的功能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
2 环朋朋;DNA甲基化在三疣梭子蟹盐度适应中的功能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
3 吴仁福;水体盐度和饲料中关键营养素对三疣梭子蟹雌体育肥和生化组成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
4 顾玉姣;浙江省实施限额捕捞管理面临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讨[D];浙江海洋大学;2018年
5 杨敏;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仔蟹对饲料磷脂及脂肪需要量的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8年
6 王慧;不同养殖方式对雌体三疣梭子蟹营养与风味品质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7年
7 宗腊梅;低温下三疣梭子蟹的品质变化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年
8 王竹青;多代近交对三疣梭子蟹能量代谢影响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年
9 班文波;三疣梭子蟹不同池塘混养系统的结构优化、氮磷收支与能值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王林;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在盐度胁迫下渗透调节和免疫响应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21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721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