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区刺激隐核虫对养殖大黄鱼的致病力研究及其临床防控
发布时间:2020-06-25 14:20
【摘要】: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是刺激隐核虫大量寄生于鱼类体表、鳃丝等部位引起的鱼类疾病。刺激隐核虫没有宿主特异性,且环境适应性较强,苗种与成鱼均可被感染。该病的传染速度极快,且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控制不及时,1~2 d内即可造成全部养殖鱼类死亡。本论文结合刺激隐核虫生活史对其致病力进行了研究,并对复方中草药HD-2抑制刺激隐核虫世代繁殖和阻断感染的效果进行验证,检测HD-2对大黄鱼血清相关免疫酶的影响,同时研发一种缓释型消毒剂。其研究结果如下:1、感染刺激隐核虫的大黄鱼体型规格与携带总数量呈正相关趋势,但按照单位体重来分析,规格250 g、100 g、40 g的大黄鱼产生包囊数量分别为8.12个/g、10.57个/g和5.89个/g;包囊直径约340.79±64.91μm,孵化率为76.39%,每个包囊可产生280±42.25个幼虫;幼虫体外最长存活时间超过24 h,孵化30 min内收集的幼虫在收集后0 h、2 h、4 h、8 h、12 h、16 h的感染率分别是91.61%、80.63%、57.27%、31.42%和9.50%;超过16 h的幼虫未检测到感染的个体。幼虫感染大黄鱼7天的LD_(90)为9 712幼虫/鱼,LD_(50)为4 366幼虫/鱼。感染实验结果显示,感染进行5 min时,已有刺激隐核虫幼虫进入鳃组织;10 min时,已经有虫体附着到鳃丝上;30 min时已有多个虫体附着到鳃丝上,鳃丝出现轻微弯曲变形;感染1 h后,鳃丝组织弯曲变形严重,呈现波浪状;4 h时鳃丝局部肿胀,严重弯曲变形,并伴有细胞脱落;12 h鳃丝肿胀,局部组织增生,形成团状;24 h时虫体寄生部位鳃丝黏连肿胀,周围组织增生,伴有细胞脱落;48 h时鳃丝组织增生严重,黏连在一起将虫体包围,局部鳃丝糜烂;感染72 h后,鳃组织损伤严重,鳃丝肿胀、增生、黏连,失去呼吸功能,刺激隐核虫寄生处留下圆形空洞。2、复方中草药HD-2对刺激隐核虫幼虫进行体外杀灭实验显示,50 mg/L、80mg/L、100 mg/L、200 mg/L和400 mg/L浓度的中草药药液4 h内分别可以杀死0、20%、60%、80%、100%的幼虫。大黄鱼分别投喂含复方中草药HD-2 0 g/kg(对照)、5 g/kg(G1)、10 g/kg(G2)、15 g/kg(G3)的饲料30 d,投药组G1、G2、G3的相对感染强度比对照组分别下降31.98%、44.53%、51.82%;在LD_(90)攻毒后,存活率分别达到40.00%、55.00%和58.33%,对比对照组存活率8.33%显著提高,且鳃丝、胸鳍上滋养体数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LD_(50)攻毒后,G1、G2、G3组收集得到的包囊较少,包囊直径较对照组显著变短,包囊体积对比对照组分别减少35.43%、36.14%和37.26%,孵化率下降16.28%、23.26%和27.91%。HD-2治疗患病大黄鱼实验第15 d时,投药组大黄鱼掉落包囊数量分别比对照组下降73.12%、87.7%、93.78%,鱼死亡率分别为58.33%、36.67%和21.67%,较对照组83.33%的死亡率明显降低。投药组大黄鱼鳃丝上白点大大减少且肉眼难以观察,而对照组剩余存活的大黄鱼鳃丝、胸鳍上有大量虫体寄生,处于濒死状态。3、本文通过对大黄鱼进行口服复方中草药HD-2,研究其对血清相关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投喂时间的延长各投药组溶菌酶(LZM)活性会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第21 d取样时达到最高值,10 g/kg和15 g/kg组效果最好;添加不同剂量中草药均可以显著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在21 d达到最高值,28 d取样时5 g/kg组、10 g/kg组活性出现下降,15 g/kg组活性维持较高水平;大黄鱼血清碱性/酸性磷酸酶(AKP/ACP)活性也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第21 d取样时AKP和ACP活性分别达到最高值,15 g/kg组的AKP和ACP活性在各取样点测得的数据始终高于其他各组;血清补体C3、C4含量在14 d后对比对照组出现显著升高趋势,21 d血清补体C3含量达到最高值,28 d血清补体C4含量达到最高值,且均来自10 g/kg组,但28 d时15 g/kg组与10 g/kg组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投喂剂量对大黄鱼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IgM)的含量均无明显影响;大黄鱼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均出现显著升高趋势,第28 d,各组CAT、NOS活性均达到最高值,其中15 g/kg组效果最好。4、生石灰与沸石粉比例为1:1和1:2两组在前4天可以保持水中细菌浓度远远低于初始值,5至7天能抑制细菌生长保持相对较低水平,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一定浓度的生石灰可以有效杀灭刺激隐核虫幼虫和包囊,80 mg/L生石灰10 min,20 mg/L、40 mg/L生石灰120 min即可杀死全部幼虫,200 mg/L生石灰处理1 h即可杀灭全部包囊,150 mg/L生石灰处理2 h、100 mg/L生石灰处理4 h也可完全杀死全部包囊。挂袋实验显示生石灰与沸石粉组成的混合缓释剂可在一定时间内减少网箱网衣上细菌数量,减少大黄鱼鳃丝及胸鳍上刺激隐核虫的寄生,减少大黄鱼死亡数量,一定程度地缓解刺激隐核虫病病情。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943
【图文】:
并将其定名为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因刺激隐核虫在等诸多方面与淡水物种多子小瓜虫极度相似,所以早期的文献资料中为“海水小瓜虫”或“海水白点虫”,并与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s)一同归类于寡毛纲(Oligohymenophorea)膜口目(Hymenostomatide)。ight[16]和 Colorni[17]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刺激隐核虫 18S rRNA 全长统发育树发现,其与多子小瓜虫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建议将其划分的隐核虫属;李安兴等[18]通过观察卵圆鲳湽(Trachinotus ovatus)体表寄核虫的超微结构,也发现其更适合划分到前口纲。现在学术界普遍将 归 属 于 前 口 纲 (Prostomatea) , 前 管 目 (Prorodontida) , 隐 核 虫caryonidae)、隐核虫属(Cryptocaryon)。激隐核虫生活史激隐核虫的生活史无需中间宿主[19-21],整个生活史经历了 4 个虫体变-1),分别为:滋养体(trophont)、包囊前体(protomont)、包囊(tomont)和)[17],其中滋养体为寄生生活阶段,其他 3 阶段营自由生活。
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成功孵化的样本中,包囊直径的长短与孵化幼虫数量呈现正相关,包囊直径越长,孵化幼虫数量越多;单个包囊孵化幼虫数量最多达 343个,最少则为178个,平均每个包囊可以产出280±42.45个刺激隐核虫幼虫(图2-1)。表 2-2 包囊大小及孵化幼虫数量统计表Tab. 2-2 Calculation for the size of tomont and the number of hatched theronts编号No.包囊大小(μm)Tomonts size幼虫数(个)Theronts No.编号No.包囊大小(μm)Tomonts size幼虫数(个)Theronts No.1 198.56 死亡 37 342.13 2962 201.22 死亡 38 343.17 2723 202.36 死亡 39 344.85 2784 220.36 死亡 40 350.93 2925 223.58 死亡 41 352.26 268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943
【图文】:
并将其定名为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因刺激隐核虫在等诸多方面与淡水物种多子小瓜虫极度相似,所以早期的文献资料中为“海水小瓜虫”或“海水白点虫”,并与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s)一同归类于寡毛纲(Oligohymenophorea)膜口目(Hymenostomatide)。ight[16]和 Colorni[17]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刺激隐核虫 18S rRNA 全长统发育树发现,其与多子小瓜虫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建议将其划分的隐核虫属;李安兴等[18]通过观察卵圆鲳湽(Trachinotus ovatus)体表寄核虫的超微结构,也发现其更适合划分到前口纲。现在学术界普遍将 归 属 于 前 口 纲 (Prostomatea) , 前 管 目 (Prorodontida) , 隐 核 虫caryonidae)、隐核虫属(Cryptocaryon)。激隐核虫生活史激隐核虫的生活史无需中间宿主[19-21],整个生活史经历了 4 个虫体变-1),分别为:滋养体(trophont)、包囊前体(protomont)、包囊(tomont)和)[17],其中滋养体为寄生生活阶段,其他 3 阶段营自由生活。
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成功孵化的样本中,包囊直径的长短与孵化幼虫数量呈现正相关,包囊直径越长,孵化幼虫数量越多;单个包囊孵化幼虫数量最多达 343个,最少则为178个,平均每个包囊可以产出280±42.45个刺激隐核虫幼虫(图2-1)。表 2-2 包囊大小及孵化幼虫数量统计表Tab. 2-2 Calculation for the size of tomont and the number of hatched theronts编号No.包囊大小(μm)Tomonts size幼虫数(个)Theronts No.编号No.包囊大小(μm)Tomonts size幼虫数(个)Theronts No.1 198.56 死亡 37 342.13 2962 201.22 死亡 38 343.17 2723 202.36 死亡 39 344.85 2784 220.36 死亡 40 350.93 2925 223.58 死亡 41 352.26 2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婷婷;唐小千;周丽;;15种中草药对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的杀灭效果及包囊破裂的条件[J];渔业科学进展;2015年06期
2 许斌福;程海华;池洪树;方冬兰;柯巧珍;韩坤煌;王凡;龚晖;;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分析与鉴定[J];福建农业学报;2015年07期
3 孙裔雷;王荻;刘红柏;;复方中草药对施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5年08期
4 郑晓叶;刘顺;周e
本文编号:2729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729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