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异帽藻的生长、毒性及饲育中华哲水蚤效果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9 23:05
【摘要】:本实验以异帽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温度、盐度对该藻的生长影响;通过对投喂了该藻的菲律宾蛤仔进行检测分析,研究其毒素特性;以该藻为饵料来源饲育中华哲水蚤,研究其通过食物链对其他生物的饵料效果、存活和繁殖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异帽藻生长受温度的影响较显著,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5℃~30℃,在此范围内,藻细胞保持较好的生长状况,在6~10天达到密度最大值,最大密度范围介于31.53~47.48×104cells/m L,但指数增长期持续时间较短,进入衰退期较快;当温度在15℃~20℃时,藻细胞生长速度较慢,密度范围介于5.74~11.74×104cells/m L。盐度对异帽藻影响较小。(2)异帽藻对菲律宾蛤仔的致死率较高,经过16天培养后,存活率仅为1.7%。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对菲律宾蛤仔进行毒素检测,检测出菲律宾蛤仔内含有PSP毒素GTX4组分,含量为0.37μg/g。(3)中华哲水蚤对异帽藻的摄食率与清滤率受藻密度影响较大。当藻密度介于2.56~15.45×104cells/m L之间时,中华哲水蚤的摄食率随藻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而清滤率则表现出与滤食率相反的规律;当藻密度超过21.83×104cells/m L时,中华哲水蚤的摄食率与清滤率均明显下降,中华哲水蚤摄食异帽藻的浓度饱和点在21.83×104cells/m L左右。在温度为20℃、盐度为26的环境条件下,中华哲水蚤摄食异帽藻的效果最佳。(4)中华哲水蚤的存活、产卵受异帽藻密度的影响显著,当藻密度介于0.88~15.13×104cells/m L之间时,中华哲水蚤的存活率和产卵率均随着藻密度增加而升高;当藻密度低于2.19×104cells/m L时,中华哲水蚤的存活和繁殖均会受到抑制。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63.2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律;李连军;杨最素;孙瑜;丁国芳;;菲律宾蛤仔提取物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2 姜祖辉,王俊;菲律宾蛤仔氮、磷代谢的初步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3 陈锤,刘楚斌,林振碧,严立新,李淑瑜,陈宇表;汕尾港菲律宾蛤仔繁殖与生长规律的研究[J];齐鲁渔业;2003年09期

4 任一平;徐宾铎;郭永禄;杨鸣;;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和死亡特性[J];中国水产科学;2006年04期

5 水柏年;;环境因子对菲律宾蛤仔吐出杂物的影响[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李永仁;陶秉春;陈成勋;邢克智;;天津沿海天然水质条件下菲律宾蛤仔D形幼虫生长的初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常林瑞;黄清荣;孙振兴;李清;李爱丽;;菲律宾蛤仔多糖提取物抑制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形成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9年03期

8 居华;王锋;哈益明;刘书亮;;辐照控制菲律宾蛤仔中致病菌及其在贮藏期的生长情况[J];核农学报;2009年01期

9 张跃环;闫喜武;霍忠明;杨凤;张国范;;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生长发育的比较[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焉翠蔚;徐睿;孙妍;庞军玲;;菲律宾蛤仔提取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立哲;马丽;高阳;杨丽;;葸、菲、芘、(艹屈)混合液对菲律宾蛤仔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方笑;张福崇;赵海涛;王六顺;;赤潮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3 胡广伟;闫喜武;秦艳杰;聂鸿涛;;菲律宾蛤仔生长抑制因子蛋白3基因的分子克隆与表达分析[A];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苏文;薛钦昭;吴惠丰;曲莹;;铅和锌诱导金属硫蛋白在菲律宾蛤仔组织中的表达[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5 张学雷;朱明远;C.Bacher;A.J.S.Hawkins;;菲律宾蛤仔的个体生长动力学模型[A];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王晓宇;周毅;;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呼吸排泄作用的现场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7 王六顺;吴新民;赵海涛;张福崇;方笑;;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资源修复[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8 董波;;菲律宾蛤仔能量收支的研究[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刘慧;方建光;;菲律宾蛤仔苗种的健康生产[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10 张文斌;吕振波;张莹;陈建强;李凡;郑亮;丛旭日;;缺氧胁迫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生理代谢的影响[A];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3年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翟兵;菲律宾蛤仔苗种培育和高效养殖技术有新突破[N];中国海洋报;2004年

2 王云 马平;菲律宾蛤仔的养殖技术(一)[N];福建科技报;2006年

3 王云 马平;菲律宾蛤仔的养殖技术(四)[N];福建科技报;2006年

4 王云 马平;菲律宾蛤仔的养殖技术(五)[N];福建科技报;2006年

5 王云 马平;菲律宾蛤仔的养殖技术(二)[N];福建科技报;2006年

6 王云 马平;菲律宾蛤仔的养殖技术(三)[N];福建科技报;2006年

7 燕京平;海水养殖贝虾建成安全环境风险评价体系[N];中国渔业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童;基于菲律宾蛤仔的近海多环芳烃生物监测技术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卢素敏;菲律宾蛤仔附着变态过程中的差异基因表达与基因克隆[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闫喜武;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与品种选育[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4 昝肖肖;胶州湾湿地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生物学与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刘栋;菲律宾蛤仔在苯并[a]芘胁迫下毒性效应与污染检测技术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刘娜;菲律宾蛤仔(Venerupis philippinarum)在苯并(a)芘胁迫下差异基因的筛选与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梁玉波;菲律宾蛤仔体内寄生帕金虫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南建;南海流花原油和0~#柴油对3种水产经济种类的毒性效应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2 江婷婷;汞对菲律宾蛤仔的生物效应:纳米氧化钛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范颖;菲律宾蛤仔养殖在浅海碳循环中的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陈丽竹;菲律宾蛤仔无机砷甲基转化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6年

5 刘晓旭;异帽藻的生长、毒性及饲育中华哲水蚤效果的初步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6年

6 杨鸣;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繁育补充特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王晓红;菲律宾蛤仔生态遗传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8 葛京盈;菲律宾蛤仔形态学与同工酶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孔祥珂;菲律宾蛤仔“绿肉病”病理变化及致病因素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10 随建强;菲律宾蛤仔碱性磷酸酶的分离纯化和性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48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748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0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