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玉米硒的利用与代谢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3 05:44
【摘要】:为了研究玉米硒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免疫力、可食用部分肌肉品质的影响,以及硒在中华绒螯蟹中沉积的过程,以高硒玉米(硒含量为16 mg/kg)为试验材料,以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为试验对象,在主要养殖期(6月-10月),试验组投喂玉米硒饲料,对照组投喂普通饲料,对达到商品规格的中华绒螯蟹取样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在中华绒螯蟹成熟即将上市时对中华绒螯蟹进行抽样检测硒含量,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随机抽取30只中华绒螯蟹(雌雄各半),富硒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含硒量为0.4-1.0 mg/kg,平均比普通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硒含量提高2倍以上。2、对中华绒螯蟹补充玉米硒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其单位面积产量及个体规格,相比对照组,试验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10.9±0.43)%,个体规格提高幅度达到(14.0±1.7)%。3、通过对中华绒螯蟹进行富硒营养强化能够显著提高中华绒螯蟹血清中GSH-Px、AKP活性(P0.05),SOD及LZM活性有升高趋势,提高比例分别为20.4%、55.7%、2.4%、9.1%,MDA有降低趋势但没有显著性差异,减少比例为8.2%。结果显示,玉米硒对中华绒螯蟹能增强其免疫力,提高其对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应激反应,从而促进中华绒螯蟹的健康生长。4、对中华绒螯蟹补充玉米硒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中华绒螯蟹肉中人体需要的必需氨基酸、风味氨基酸、总氨基酸及蛋白质含量(富硒蟹比普通蟹分别提高20.8%、22.8%、24.3%、7.1%),使得富硒蟹的口感比普通蟹更加鲜美,营养物质更加丰富。5、硒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代谢过程。在试验初期,随着玉米硒的投喂中华绒螯蟹组织中硒含量也呈上升趋势,肝胰腺上升幅度较大,蟹腿蟹腹上升幅度较小。在此阶段,中华绒螯蟹在采食玉米硒后,玉米硒经过其消化吸收进入其生物系统,除了维持中华绒螯蟹正常的血硒水平,过量的硒以硒蛋氨酸和硒蛋白的形式贮存在组织中,主要是肝脏和肌肉组织,而肝脏的上升幅度更快。试验26天后停喂玉米硒,26天时硒含量与21天时硒含量无明显变化,说明此时中华绒螯蟹体内硒含量达到平衡,此时如果持续增加玉米硒投喂量,中华绒螯蟹组织硒含量也无明显上升趋势。随着试验的进行,没有外源的硒强化,随着中华绒螯蟹自身的新陈代谢,其体内储存的硒开始消耗,硒含量缓慢下降后趋于稳定。结果表明,以高硒玉米作为玉米硒来源,在中华绒螯蟹主要生长期投喂玉米硒饲料,以投喂普通饲料为对照,中华绒螯蟹的产量提高(10.9±0.43)%,平均个体规格提高(14.0±1.7)%,玉米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华绒螯蟹抗氧化能力和增强免疫力,维护中华绒螯蟹的生理健康,商品蟹可食用部分肌肉硒含量提高2倍以上,总氨基酸含量增加24.3%。试验结果表明,以高硒玉米为来源,养殖富硒中华绒螯蟹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66.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仁宇,魏育红,朱越雄,曹广力,贡成良;中华绒螯蟹擅抖病研究现状[J];内陆水产;2000年07期

2 钱名全;中华绒螯蟹[J];湖南农业;2004年01期

3 陈昌福,张松柏;绿氧灵对中华绒螯蟹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效果[J];渔业致富指南;2004年14期

4 马贵华;钟青;刘六英;陈道印;曹义虎;;中华绒螯蟹传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内陆水产;2006年11期

5 ;江苏省培育出首个河蟹新品种——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J];北京农业;2012年34期

6 柏爱旭;郭雪骊;任秀芳;张萍;周鑫;;氯化钙对中华绒螯蟹卵巢组织中5种酶活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01期

7 杨健;邱楚雯;苏彦平;刘洪波;;不同水域条件下中华绒螯蟹的形态和元素分布[J];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03期

8 王丹,于伟君,石俊艳,刘中,姚福相,宣明春,刘义新,王晓光;辽河下游水域污染及其对中华绒螯蟹资源的影响[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9 周鑫;中华绒螯蟹人繁技术的新进展及存在问题(一)[J];科学养鱼;1999年05期

10 杨先乐;中华绒螯蟹疾病的防治[J];科学养鱼;199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志彪;赵云龙;杨健;;水体铜对中华绒螯蟹蜕皮、生长和存活的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李海迪;杨先乐;胡鲲;王翔凌;钱云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华绒螯蟹主要组织中双氟沙星及其代谢产物方法的建立[A];2008年《药物分析杂志》第三届普析通用杯论文集[C];2008年

3 孟庆国;顾伟;王文;;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抗原相关蛋白筛选[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堵南山;;中华绒螯蟹的受精[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7年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顾景龄;张云贵;刘祥云;杜育哲;;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数学模型的初探[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7年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邱高峰;刘萍;房君江;冯海洋;;成熟促进因子在中华绒螯蟹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中的作用[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张洁;陈立侨;周忠良;唐思贤;;中华绒螯蟹同工酶发育遗传学研究 Ⅰ.长江中华绒螯蟹不同组织同工酶的特异性分析[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艾春香;陈立侨;高露姣;温小波;;维生素C对中华绒螯蟹血清及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磷酸酶的影响[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王群;赵云龙;马强;丁银娣;陈立侨;;微量元素锌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雄性生殖的影响[A];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成永旭;南天佐;吴旭干;;中华绒螯蟹第一、第二次产卵的生殖性状和苗种质量的比较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淳宣;中华绒螯蟹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通过验收[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2 通讯员 周璐 王一森;艾比湖中华绒螯蟹养殖有了地方标准[N];博尔塔拉报;2010年

3 许本宏邋林鸣;中华绒螯蟹特色哪里来[N];中国质量报;2007年

4 赵文;东台打造中华绒螯蟹原生态品牌[N];江苏科技报;2009年

5 于志;江苏高淳建设全国中华绒螯蟹“种子库”[N];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

6 记者 古丽娜;布尔津绒螯蟹上首都餐桌[N];阿勒泰日报;2010年

7 姜奕轲;东海所回收人工放流中华绒螯蟹[N];中国渔业报;2011年

8 通讯员  吴高翔 刘洪春;怀远重振中华螯蟹品牌[N];安徽日报;2006年

9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徐在宽;高效水产品种推荐——中华绒螯蟹[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2年

10 江苏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省中华绒螯蟹育苗生产标准[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孙建;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吞噬功能与凋亡分子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蒋惠;中华绒螯蟹的基因表达谱及生殖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晶晶;中华绒螯蟹免疫致敏现象及相关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4 邱仁杰;脂肪酸营养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免疫及耐低氧能力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5 穆淑梅;莠去津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发育的毒性影响[D];河北大学;2011年

6 李义;中华绒螯蟹新型免疫调节剂及其酚氧化酶的纯化和性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吴江立;中华绒螯蟹组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精子发生中的变化特征[D];河北大学;2015年

8 张莹;凡纳滨对虾和中华绒螯蟹免疫相关因子功能及应用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9 朱泽远;中华绒螯蟹微卫星DNA特征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10 母昌考;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Peroxiredoxin 6和Thioredoxin 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狄盼盼;太湖养殖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2 钱陪陪;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1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精巢发育中的表达特征[D];河北大学;2015年

3 王敏;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生殖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吴韬;不同水溶性果胶和木聚糖对中华绒螯蟹(Erocheirsinensis)生长、消化生理和肠道菌群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5 侍苗苗;纳米硒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陈小兵;中华绒螯蟹肠道核心菌群初探[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7 高先楚;脂质对中华绒螯蟹性腺香气的作用[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8 杜洁;基于机器嗅觉的中华绒螯蟹新鲜度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9 石婧;配合饲料和野杂鱼育肥对中华绒螯蟹风味品质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10 慈元吉;中华绒螯蟹性早熟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669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7669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6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