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网具在评价人工鱼礁水平方向上诱集效果的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72
【图文】:
图 2-1 各网具采样站点分布Fig.2-1 Distribution of sampling stations of each kinds of nets2.2 采样方法与样品处理试验研究中共采用桁杆虾拖网、多网目组合刺网和地笼网 3 种采样工具。租用当地渔民的底拖网船进行拖网采样,为了适应在岛礁复杂底质区进行作业,对该拖网作了一定的改进,将桁杆长度由 10m 缩减为 4m,网衣腹面增加了铁链结构,网囊腹面亦增加了抗磨损网片,经过改进的底拖网桁杆直径为 10cm,拖网网口高 1m,网袖目大 32mm,网囊目大 20mm。调查采用的多网目组合刺网分别由 26mm,34mm,43mm,50mm,60mm 和 70mm 共 6 种不同的内网目尺寸三重网片随机组合在一起,以尽可能降低单一网目刺网和单层刺网选择性较高的缺点。组合刺网单片网衣高度为 1.2m,长度为 12m,连接后全长 72m。采用伸缩式加长型地笼网进行底层软体类和星康吉鳗等鳗鲡目种类的补充采用。该地笼网拉直后呈长方体,横截面为正方形。网具的高度和宽度皆为 40cm,拉伸长度
图 3-4 东库山三种采样网具渔获种类分布Fig. 3-4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in Dongku artificial reef areas by three sampling methods同网具在评价三横山人工鱼礁区诱集效果的比较刺网采样效果概况1 刺网渔获种类组成次刺网调查共采获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 37 种(表 3-6),其中鱼类肢动物类 10 种,软体动物类 7 种,棘皮动物类 1 种;渔获种类在样 内的分布分别为 26、16、14、4 种。三横山人工鱼礁区刺网资源调查显,S1 样带的渔获种类数量最多,并且远高于其他 3 个采样站点, 站点,再次是 S3 样带,但是这两个采样站点的渔获种类数相差不大,采获最少的渔获种类数量,仅为 4 种。显而易见, 人工鱼礁的建设是
图 3-8 三横山三种采样网具渔获种类分布Fig. 3-8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in Sanheng artificial reef areas by three sampling methods横山鱼礁区不同体长的优势种褐菖湁与近礁距离的关系菖湁是一种典型的岩礁性鱼类,是人工鱼礁区极具代表性的物种,其栖息于近岸岩礁海区,喜欢往一些礁石缝隙、洞窟间游动。本文对三优势种褐菖湁进行不同体长分类,分析不同体长鱼体与鱼礁距离之间横山鱼礁区共采获褐菖湁 75 尾,分布在 S1,S2,S3 三个站点中,75尾褐菖湁的鱼体体长分布分析其与近礁距离的关系,发现体大于6湁均分布在 S1 与 S2 站点,且 73.7%分布在 S1 站点每一尾褐菖湁的鱼体体长及其对应的近礁距离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 值为 1.713,Sig 值为 0.049,显著性水平 P<0.05,两因素之间的相对这两个因素进行 Pearson 相关性分析,其相关系数为-0.124,Sig 。由此可见,褐菖湁体长与近礁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惠飞;日本人工鱼礁建设的现状[J];现代渔业信息;2001年12期
2 林小涛;;人工鱼礁的生物学机能[J];水产科技;2001年03期
3 梁小棋;;人工鱼礁效果调查实施要领[J];水产科技;2001年04期
4 许国;;南澳建设人工鱼礁前景广阔[J];水产科技;2001年05期
5 陈金强;陈武法;;建设莱芜人工鱼礁可行性分析及实施[J];水产科技;2002年02期
6 王云新;冯吉南;中村充;;建造人工鱼礁适当地点的判定[J];水产科技;2002年03期
7 沈镇平;江苏赣榆海洋人工鱼礁建设启动[J];中国水产;2003年06期
8 米振琴;深圳进行人工鱼礁建设[J];中国水产;2003年06期
9 潘致平 ,赖伟春 ,贾春斌;香港人工鱼礁建设与我们可借鉴的经验[J];渔业现代化;2003年05期
10 李文涛,张秀梅;关于人工鱼礁礁址选择的探讨[J];现代渔业信息;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澄茂;;关于我国人工鱼礁规划建设的基本思路与若干技术问题[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摘要汇编[C];2004年
2 刘西华;;稳妥建设人工鱼礁 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A];山东生态省建设研究(2004)[C];2004年
3 章守宇;张焕君;焦俊鹏;;从浮游生物的变化探讨人工鱼礁的生态效应[A];中国水产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4年
4 唐振朝;陈丕茂;李纯厚;贾晓平;;人工鱼礁礁体模型水动力学特性研究[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李珠江;;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人工鱼礁 构建广东生态文明[A];2008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王磊;唐衍力;黄洪亮;;人工鱼礁基本设计与礁区管理的初步研究[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杨璐;陈明茹;杨圣云;王麟鹤;;基于生态系统的我国人工鱼礁适应性管理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8 杨文波;张彬;李继龙;刘晴;陈勇;张秀梅;章守宇;陈丕茂;;我国人工鱼礁建设状况研究[A];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1年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李s
本文编号:2786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786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