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弧菌攻毒模型及凡纳滨对虾肠道对哈氏弧菌侵染的生理、免疫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0 23:40
   弧菌广泛分布于海水养殖环境内,在水产养殖中,弧菌一直被认为是很多海洋鱼类或无脊椎动物特别是虾的主要致病菌。凡纳滨对虾是世界对虾养殖的主要经济品种,随着对虾养殖规模的快速发展,养殖环境日益恶化,由弧菌引发的对虾疾病,影响对虾的生长繁殖,引起对虾的大量死亡,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成为对虾养殖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病害问题需要从病原感染机理等研究入手。本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究哈氏弧菌不同菌株、剂量及感染方式对凡纳滨对虾的攻毒效果的影响。目前相当多的研究揭示了许多因素影响弧菌病的爆发,其疾病动态发展机制亟需探讨。很多学者针对弧菌与对虾死亡的相互作用展开研究,这对如何有效控制攻毒试验的风险因素极为重要。在本研究中,Cox比例风险模型首次应用于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有效分析了在弧菌的攻毒试验中对虾动态生存情况,并定量描述了弧菌风险因素的影响。预后指数的建立也为今后攻毒试验选择条件提供了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采取log-rank检验方法对不同弧菌攻毒浓度、不同侵染途径及不同弧菌菌株作用下的对虾生存期进行比较,高浓度弧菌攻毒(108cfu/mL)较低浓度弧菌攻毒(107cfu/mL),在更短时间内引起了对虾持续大量的死亡现象(P=0.038);注射攻毒比浸浴攻毒能够更有效地引发弧菌感染(P0.05);相比菌株Vp,菌株Vh对对虾生存期缩短有更大的影响(P=0.042)。2.注射攻毒导致对虾死亡的风险是浸浴攻毒的40.4倍(HR=40.4;P=0.000)。高浓度弧菌攻毒组(108cfu/mL)对低浓度弧菌攻毒组(107 cfu/mL)死亡风险比为5.9(HR=5.9,P 0.000)。Vh毒力较强,是Vp毒力的4.8倍(HR=4.8,P0.000)。3.在对虾攻毒试验中,侵染方式因素对对虾生存时间影响最大(β=3.698,P0.05),攻毒剂量因素次之(β=1.778,P0.05),弧菌菌株因素影响最小(β=1.561,P0.05).第二部分研究针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对哈氏弧菌浸浴的组织病理变化及转录水平的免疫应答。通过组织切片探究对虾肠道组织形态在不同浓度哈氏弧菌(低浓度组1.05×105cfu/mL,中浓度组1.05×106cfu/mL及高浓度组1.05×107cfu/mL)的浸浴攻毒作用下的动态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抗脂多糖因子基因(ALF)、对虾素基因(Pen-4c)和Crustin基因(Cru)以及溶菌酶基因(LZM)、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Fabp)等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并对肠道及水体中的弧菌数目及分布情况进行监测。主要结果如下:1.浸浴攻毒是弧菌侵染对虾肠道并引发感染的有效方式。对虾肠道的感染程度可分为轻度感染及重度感染。轻度感染主要发生于低中浓度组的中后期及高浓度组侵染早期,上皮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黏膜层开始与固有层分离。重度感染主要发生于低中浓度组后期及高浓度组中期,上皮细胞完全溃散并脱落,肌层也发生损伤。随着弧菌浓度的提高和攻毒时间的延长,中肠组织损伤情况逐渐加重。攻毒后40h内,对虾肠道组织形态持续恶化,未见组织修复。2.肠道受到哈氏弧菌侵染后8-16h,ALF、Pen、Cru及LZM表达量能够迅速上调,32h后均回落至初始水平(P0.05)。Cru在哈氏弧菌侵染作用下表达量变化最大。Fabp基因32h内各攻毒剂量组表达情况未有极大波动,基本较对照组维持在2-6倍的表达水平,并且总体上并无显著提高(P0.05)。3.攻毒后,三种攻毒浓度组水体中弧菌均处下降趋势,未出现弧菌大规模增殖的现象。在32h后,低、中、高浓度组无显著性差异并普遍趋于稳定:低、中、高攻毒组中,对虾肠道弧菌在0-8h通过水浴攻毒方式经口传播大量进入对虾肠道,8h-24h维持稳定,16h后肠道弧菌小量下降至32h菌数回落。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S945.4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洋弧菌研究进展
        1.1.1 弧菌简述
        1.1.2 弧菌病原种类
        1.1.3 对虾弧菌病的爆发
    1.2 弧菌与对虾相互作用
        1.2.1 弧菌侵染
        1.2.2 对虾防御机制
    1.3 攻毒模型研究
        1.3.1 攻毒剂量的影响
        1.3.2 侵染途径的影响
        1.3.3 攻毒菌株的影响
        1.3.4 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应用
    1.4 对虾肠道免疫及哈氏弧菌引发的肠道损伤研究
        1.4.1 哈氏弧菌
        1.4.2 哈氏弧菌致病机理
        1.4.3 哈氏弧菌致病症状
        1.4.4 弧菌侵染对虾肠道研究进展
    1.5 对虾组织损伤及修复机制
    1.6 本研究内容和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究弧菌侵染凡纳滨对虾的影响因素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仪器
        2.1.2 培养基及试剂
        2.1.3 菌种与培养
        2.1.4 试验用虾及饲养管理
        2.1.5 攻毒实验
        2.1.6 统计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数据准备及加工
        2.2.2. 变量PH假定(proportional hazards assumption)分析
        2.2.3. 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2.2.4. Kaplan-Meier生存曲线
        2.2.5. 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
    2.3. 讨论
        2.3.1. Cox比例风险模型在水产方面的应用前景
        2.3.2. 风险因素对对虾生存时间的影响
        2.3.3. 预后指数的建立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凡纳滨对虾肠道对哈氏弧菌浸浴的组织病理变化及转录水平的免疫应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仪器
        3.1.2 培养基及试剂
        3.1.3 菌种与培养
        3.1.4 试验用虾及饲养管理
        3.1.5 攻毒实验及取样
        3.1.6 组织切片制作及观察
        3.1.7 肠道总RNA提取
        3.1.8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
        3.1.9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组织学分析
        3.2.2 哈氏弧菌攻毒后相关基因表达
        3.2.3 水体及肠道中的弧菌数目变化
    3.3 讨论
        3.3.1 对虾肠道组织损伤及修复
        3.3.2 对虾肠道免疫基因表达
        3.3.3 对虾肠道及水体弧菌数量变化
    3.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期刊及论文
作者简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惠山;戚隽渊;乔燕平;;凡纳滨对虾高产养殖水质优化技术探讨[J];水产科技情报;2006年04期

2 衣萌萌;于赫男;林小涛;许忠能;周小壮;;密度胁迫下凡纳滨对虾的行为与生理变化[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2年01期

3 周歧存,丁燏,郑石轩,苏树峰,张磊;维生素C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抗病力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4年06期

4 杨奇慧,周歧存;凡纳滨对虾营养需要研究进展[J];饲料研究;2005年06期

5 杨奇慧,周歧存;凡纳滨对虾营养需要研究进展(续)[J];饲料研究;2005年07期

6 江湧,王广军 ,余德光;中草药添加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抗病力影响的研究[J];渔业现代化;2005年04期

7 罗杰,钟志华,罗伟林;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高位池养殖中几个单项因子试验[J];海洋湖沼通报;2005年03期

8 张才学,黎运积;凡纳滨对虾生态养殖新方法的研究[J];海洋科学;2005年09期

9 陈涵贞;陈人弼;罗钦;陈卫伟;;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凡纳滨对虾中的镉[J];福建农业学报;2005年S1期

10 吴任;谢数涛;孙勇;完颜小青;张其中;;凡纳滨对虾热休克蛋白70的原核高效表达[J];中国水产科学;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华;谷胱甘肽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防御的调控机理[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喜莲;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体重调控相关基因的筛选、克隆鉴定及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健;免疫增强剂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免疫及抗应激的影响[D];中山大学;2012年

4 罗展;凡纳滨对虾两种C-型凝集素的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5 胡毅;凡纳滨对虾饲料配方优化及几种饲料添加剂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于赫男;环境胁迫对罗氏沼虾和凡纳滨对虾行为、生长及生理活动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7年

7 郭彪;光照和温度波动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蜕皮和生长的影响及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侯纯强;水中钙浓度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蜕皮和生长的影响及生理生态学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于洋;凡纳滨对虾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10 任宪云;多环芳烃和渔用抗生素在凡纳滨对虾体内蓄积毒性效应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建伟;基于氨基酸平衡的鸡肉粉替代鱼粉的配合饲料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D];集美大学;2015年

2 陈庭;鸡肉粉替代鱼粉饲料中添加包被氨基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D];集美大学;2015年

3 齐飞;四种物质对凡纳滨对虾利用植物蛋白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4 陈诗妍;凡纳滨对虾死后胰蛋白酶的迁移及其对肌肉蛋白的降解作用[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5 殷桂芳;噁喹酸在凡纳滨对虾体内药动学及对弧菌的体外药效学[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6 刘军;凡纳滨对虾温棚高位池养殖密度及简易水质调控措施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7 刘珍;虾肝肠胞虫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其与对虾生长相关性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8 王刚;凡纳滨对虾免疫基因克隆与合并感染条件下的免疫应答[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9 胡志国;凡纳滨对虾选育基础群体的建立及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10 张海涛;锌源、锌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生化和免疫指标及组织锌含量的影响[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35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835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2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