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不同地理群体小黄鱼形态和种质资源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2 03:07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属硬骨鱼纲,石首鱼科,鲈形目,黄鱼属,小黄鱼种[1],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本研究以浙江象山(XS)、福建宁德(ND)、江苏吕泗(LS)和山东青岛(QD)这四个地理群体的小黄鱼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框架分析方法对四个地理群体小黄鱼的形态和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在四个地理群体的基础上增加了浙江象山的养殖群体,基于mt DNA细胞色素氧化酶1亚基(COⅠ)基因,分析这五个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和种质资源多样性。从而有利于小黄鱼种质资源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小黄鱼4个地理群体的33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了差异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地理群体间存在着32个性状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以初步得知4个小黄鱼群体存在形态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4个小黄鱼地理群体进行分析,筛选出了6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75.17%,结果显示小黄鱼LS、ND和QD群体形态差异相对较小,而三个群体与XS群体的遗传关系较远,初步推断LS、ND和QD群体的遗传分化程度远远小于其与XS群体的遗传分化程度。... 

【文章来源】: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地理群体小黄鱼形态和种质资源差异研究


小黄鱼侧面观[2]

变化图,小黄鱼,东海区,渔获量


第一章 绪论于 1950 到 1990 年间我国东海区小黄鱼资源的衰减情况十分重视应的规范用于控制捕捞。从 1981 年起,自从吕泗渔场实行了休黄鱼渔获数量开始得到恢复[13]。特别是在 1995 年伏季休渔制度获量由 1995 年的 7.6×104t,迅速增长至 2000 年的 16×104t,是区小黄鱼渔获量的最高值[13]。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东海区小黄始出现了持续增加之势(图 2)。

传统形态,鱼类,框架


人们常采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这两种方法作来进行群体鉴定。目前对于海水鱼类群体的形态学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传统的形态学分析方法是将可数可量性状进行逐一的比对,这种方法用于鉴别种以上的品类行之有效,然而对于种以下的品类则准确率不高 。刘名等(2007)研究的是中日太平洋鲱鱼(Clupea pallasii)在群体形态方面的差异;高天翔等(2008)开展了中日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形态学比较研究;Maruo 等(1999)利用形态学分析的方法证明了有 6 个性状可以用以区分鮨科鱼类[26]。鱼类的形态距离数据到收集对应坐标距离的形态数据提高了对鱼类形态特征的分析能力[7]。1982 年,Strauss 和 Bookstein 发现可以通过在鱼类身体上选取特定,描绘成平面坐标图,将坐标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代替鱼类自身的形态框架。这样,只要通过测量样本的线性距离,就可以得到鱼类形态框架模型。框架分析比其他的传统形态学分析方法更加准确方便。因为样本的框架可以较为全面的覆盖整个鱼体。传统的形态学测量和框架测量的效果对比显示出框架数据在判别种群所属时比传统形态学数据更加准确,比如在对淡水鱼类杜父鱼,大鳞大马哈鱼的研究中。


本文编号:30139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0139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8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