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下游黄斑褶鮡年龄、生长、繁殖力及食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0 07:23
本研究于2017年、2018年4~10月份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江段采集黄斑褶鮡(Pseudecheneis20sulcatus)样本347尾,研究其繁殖、年龄、生长及食性等方面的生物学特征,旨在了解黄斑褶鮡的生活习性,并为其人工繁殖、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20样本的年龄范围为1-9龄,其中2-5龄为优势群体,占样本总数的66.12%。样本体长分布范围为50.0~144.0mm,平均体长为99.1±18.67mm,体重分布范围为3.8~65.6g,平均体重为26.0±14.7g。2.20将脊椎骨和微耳石作为黄斑褶鮡年龄鉴定材料进行对比发现,微耳石的鉴定成功率为14.28%,而脊椎骨的鉴定成功率为96.43%,选用脊椎骨作为黄斑褶鮡年龄鉴定材料。3.20通过协方差分析(ANCOVA),对黄斑褶鮡雌、雄个体体长-体重的关系、脊椎骨半径-体长关系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雌雄个体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脊椎骨半径-体长直线关系式:L=62.88R+40.69(R2=0.89,n=183),体长-体重关系式:W=3×10-5L2.9292...
【文章来源】: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黄斑褶鮡概述
1.2 黄斑褶鮡的研究进展
1.3 鱼类生物学的研究综述
1.3.1 鱼类年龄与生长
1.3.2 鱼类的繁殖生物学
1.3.3 鱼类的食性分析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雅鲁藏布江下游黄斑褶鮡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年龄鉴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鉴定材料的年轮特征
2.2.2 体长、体重及年龄组成
2.2.3 生长特性
2.2.3.1 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2.2.3.2 生长退算
2.2.3.3 生长方程
2.2.3.4 生长速度与生长加速度
2.3 .讨论
第三章 雅鲁藏布江下游黄斑褶鮡的个体繁殖力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本的采集
3.1.2 测量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群体组成
3.2.2 卵径分布
3.2.3 个体繁殖力及与年龄关系
3.2.4 繁殖力与各生物学指标的关系
3.2.5 个体繁殖力与生物学指标的多元回归
3.3 讨论
第四章 雅鲁藏布江下游黄斑褶鮡食性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材料处理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摄食强度
4.2.2 食性分析
4.2.3 摄食策略
4.2.4 饵料生物组成的季节性差异
4.2.5 不同体长组饵料生物的差异性比较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阶段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178951
【文章来源】: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黄斑褶鮡概述
1.2 黄斑褶鮡的研究进展
1.3 鱼类生物学的研究综述
1.3.1 鱼类年龄与生长
1.3.2 鱼类的繁殖生物学
1.3.3 鱼类的食性分析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雅鲁藏布江下游黄斑褶鮡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年龄鉴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鉴定材料的年轮特征
2.2.2 体长、体重及年龄组成
2.2.3 生长特性
2.2.3.1 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2.2.3.2 生长退算
2.2.3.3 生长方程
2.2.3.4 生长速度与生长加速度
2.3 .讨论
第三章 雅鲁藏布江下游黄斑褶鮡的个体繁殖力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本的采集
3.1.2 测量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群体组成
3.2.2 卵径分布
3.2.3 个体繁殖力及与年龄关系
3.2.4 繁殖力与各生物学指标的关系
3.2.5 个体繁殖力与生物学指标的多元回归
3.3 讨论
第四章 雅鲁藏布江下游黄斑褶鮡食性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材料处理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摄食强度
4.2.2 食性分析
4.2.3 摄食策略
4.2.4 饵料生物组成的季节性差异
4.2.5 不同体长组饵料生物的差异性比较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阶段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1789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178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