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养殖对虾五种常见病原的MNPCR检测法的构建优化

发布时间:2021-05-14 15:06
  随着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其病害的威胁也日益增大,对其病害的防控目前主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此,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及时监测虾体携带病原的状况,并科学地运用生态防控技术,这对保障养殖生产效益,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研究旨在针对养殖对虾虾红细胞虹彩病毒(SHIV)、肝肠胞虫(EHP)、副溶血性弧菌(VPAHPND)、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以及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等主要的五种常见病原,优化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多种病原的多重巢氏PCR(Multiplenested PCR,MNPCR)检测方法,为后续进一步优化和集成养殖对虾病害生态防控技术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首先采用单种病原的PCR检测技术对2017-2018年广东省茂名市和汕尾市的对虾养殖主产区的凡纳滨对虾样品开展SHIV、EHP和VPAHPND等三种病原的感染情况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养殖对虾中SHIV、EHP和VPAHPND均有检出,其中SHIV和EHP的阳性率较高,分别为23.81%、23.13%,VPAHPND检出率相对较低,为3.40%。此... 

【文章来源】: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凡纳滨对虾养殖概况
    1.2 当前对虾养殖生产中的常见病原
        1.2.1 副溶血性弧菌
        1.2.2 肝肠胞虫
        1.2.3 白斑综合症病毒
        1.2.4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1.2.5 虾血细胞虹彩病毒
        1.2.6 桃拉综合症病毒
        1.2.7 对虾杆状病毒
    1.3 对虾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技术
        1.3.1 组织病理学诊断
        1.3.2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法
        1.3.3 分子生物学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广东沿海地区凡纳滨对虾EHP、VP_(AHPND)和SHIV感染情况调查与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样品采集
    2.2 实验方法
        2.2.1 DNA提取
        2.2.2 病原检测
        2.2.3 PCR扩增
    2.3 结果与分析
        2.3.1 EHP、VP_(AHPND)和SHIV的PCR检测结果
        2.3.2 不同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三种病原的感染情况
        2.3.3 不同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三种病原的感染情况
        2.3.4 各个养殖要素的病原携带情况
        2.3.5 滞长养殖对虾的病原检测结果
    2.4 讨论
        2.4.1 两个养殖区EHP、VP_(AHPND)和SHIV的分布特征分析
        2.4.2 养殖对虾出现生长相关问题的病原因素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五种病原的多重巢式PCR检测方法的构建与优化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试剂
        3.1.3 样品采集
    3.2 实验方法
        3.2.1 五种病原的特异性引物设计
        3.2.2 阳性质粒DNA的制备
        3.2.3 多重巢式PCR反应条件优化
        3.2.4 多重巢式PCR方法的灵敏度检测
        3.2.5 以多重巢式PCR方法检测采集的样品
    3.3 实验结果
        3.3.1 多重巢式PCR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
        3.3.2 多重巢式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测试
        3.3.3 凡纳滨对虾病原检测结果
    3.4 讨论
        3.4.1 多重巢式PCR体系优化结果分析
        3.4.2 两种养殖模式下EHP、WSSV、IHHNV、VP_(AHPND)和SHIV的分布特征分析
        3.4.3 养殖对虾生长问题与感染EHP的相关性分析
        3.4.4 汕尾市高位池养殖池中对虾出现大规模死亡的原因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凡纳滨对虾WSSV、IHHNV和CMNV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 陈浩楠,刘群,王菁,徐赟霞,王宇,吴艳辉,耿绪云,孙金生,薛淑霞.  河北渔业. 2019(01)
[2]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在禽类病原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J]. 向华,文翼平,杨国淋,顾佳,曹三杰,文心田.  中国兽医学报. 2019(01)
[3]对虾肝肠胞虫病致病性研究进展[J]. 梁静真,贺晓晨,苏栒,许飘尹,盛雪晴,覃志彪,施君,韦英益,黄钧,胡庭俊.  广西畜牧兽医. 2019(01)
[4]LAMP技术的染料、辅助剂的研究进展[J]. 贾晓曼,翟浩,张勇,马亚男,李晓军.  江西农业学报. 2018(12)
[5]不同品系南美白对虾室内工厂化养殖试验[J]. 秦志浩,张铷,苏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8(20)
[6]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J]. 安钢力.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21)
[7]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及瓶颈综述[J]. 张井增,马建军,孙志新,高哲颖,刘珊,杨超.  河北渔业. 2018(09)
[8]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 黄小玲,张登,廖嘉明,欧阳昆唏.  安徽农业科学. 2018(25)
[9]一对虾养殖场的多病原跟踪[J]. 武和英,王秀华,杨冰,于党辉,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2019(04)
[10]浙江省南美白对虾苗种五种流行病病原检测与分析[J]. 郑晓叶,许俊榆,郑天伦,朱凝瑜,曹飞飞.  中国动物检疫. 2018(08)

硕士论文
[1]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细菌性白斑病的发生及其病原学病理学研究[D]. 崔浩.上海海洋大学 2017
[2]基于等温扩增技术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现场快速高灵敏度检测试剂盒的评价及优化[D]. 马芳.上海海洋大学 2016
[3]虾肝肠胞虫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其与对虾生长相关性的研究[D]. 刘珍.上海海洋大学 2015
[4]养殖对虾病毒性流行病学调查及高通量基因检测芯片的研究[D]. 张宝存.中国海洋大学 2011
[5]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的检测及其流行情况初步调查[D]. 杨冰.中国海洋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85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185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3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