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一例红色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的病原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05 09:32
  为明确重庆万州某养殖场红色斑点叉尾鮰(Red Ictalurus punctatus)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因,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采用细菌的分离纯化、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和gyrB基因测序、动物回归感染试验对病原进行了鉴定,并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红色斑点叉尾鮰的内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一般单个或呈双存在,短杆状,两端钝而圆;菌落圆形,表面光滑湿润,边远整齐,β-溶血。能利用蔗糖、葡萄糖、甘露醇,不能分解阿拉伯糖、乳糖、纤维二糖;氧化酶、鸟氨酸脱羧酶、吲哚试验、VP试验、七叶苷水解呈阳性;尿素酶、精氨酸双水解酶呈阴性。16S rDNA和gyrB基因测序结果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同源性最高,分别达99%和100%;回归试验攻毒组与临床病例症状相似。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头孢西叮、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较为敏感。确定该例红色斑点叉尾鮰的主要病原为维氏气单胞菌。 

【文章来源】:江西水产科技. 2020,(02)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一例红色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的病原分析


图1 分离菌株革兰氏染色(100×)

基因扩增


每日观察并记录实验鱼状况,包括行为、症状和死亡情况。攻毒组斑点叉尾鮰在人工感染3 d后,出现活力下降,游动无力现象,体表和鳍条基部充血,5 d内发病鱼占攻毒总数的70%,而注射无菌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未见异常。可见表皮出血,全身各主要脏器充血肿大;再次分离到的菌株与原代菌株形态,生理生化和序列分析结果一致,说明分离株为该病例的致病病原。2.5 基因扩增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陈昌福:我们应该如何反思斑点叉尾鮰大量死亡的现象?[J]. 陈昌福.  当代水产. 2017(06)
[2]斑点叉尾鮰病原中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分析[J]. 杨移斌,胥宁,董靖,杨秋红,刘永涛,艾晓辉.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7(04)
[3]鳜源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J]. 高金伟,梁利国,王亚冰,谢骏.  微生物学通报. 2016(12)
[4]世界鲇鱼产业现状及对我国斑点叉尾鮰产业市场定位的重新认识[J]. 严朝晖,肖友红,李林.  中国水产. 2013(06)
[5]斑点叉尾鮰国内市场现状及产业发展前景浅析[J]. 李林,严朝晖,肖友红.  中国水产. 2012(09)
[6]斑点叉尾鮰重要疾病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J]. 蔡焰值,雷晓中,汪亮,陈红连,张娟,王红叶.  湖北农业科学. 2010(11)
[7]红色和黑色斑点叉尾鱼回人工繁殖试验[J]. 乔燕平,张晨晨.  水产科技情报. 2006(03)



本文编号:3211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211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e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