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子二代环境偏好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8 19:35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江海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东海、黄海等水域,拥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近年来由于葛洲坝、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建设和环境污染等原因,其产卵场和野生种群数量受到严重威胁,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等级。全人工繁殖是濒危物种在人工条件下不会灭绝的基本保证。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在20多年的努力下终于获得成功,不仅保证了中华鲟物种的延续,而且为增殖放流提供了支持与保障。但中华鲟子二代来自10年以上长期处于淡水人工养殖状态下的子一代,在人工环境影响下,子一代中华鲟很可能产生适应人工养殖环境的变异,并遗传后代,使子二代某些野外生存所必须的遗传行为发生改变,如洄游、避敌、捕食等,将会对中华鲟的物种特殊性和放流成活率产生极大影响。本文从行为生态学角度入手,以中华鲟子二代仔鱼和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华鲟子二代洄游、光照偏好、底质偏好和藏匿性等实验,得出中华鲟子二代环境偏好性,并与野生数据进行对比,探讨其偏好行为的可能变化及趋势,为增加放流可行性和...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中华鲟资源现状及研究进展
1.1.1 生物学特征
1.1.2 我国鲟鱼资源现状
1.1.3 中华鲟物种资源现状
1.1.4 中华鲟物种保护对策
1.1.5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发展
1.2 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
1.2.1 鱼类行为生态学概况
1.2.2 鱼类行为学研究方法
1.2.3 鱼类行为生态学的应用
1.3 人工养殖动物的变异
1.3.1 变异的产生
1.3.2 变异的影响
1.3.3 养殖水生动物的遗传变异及其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中华鲟子二代仔鱼的降河洄游节律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用鱼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方法
2.2.4 数据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第3章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对黑白底质颜色的偏好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用鱼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方法
3.2.4 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个体实验结果
3.3.2 群体实验结果
3.4 讨论
3.4.1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与野生中华鲟幼鱼的对比
3.4.2 不同月龄中华鲟子二代幼鱼的差异
第4章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的趋光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用鱼
4.2.2 实验装置
4.2.3 实验方法
4.2.4 数据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个体实验结果
4.3.2 群体实验结果
4.4 讨论
4.4.1 个体实验和群体实验产生的不一致
4.4.2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趋光性与黑白底质颜色偏好性的对比
4.4.3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与野生中华鲟幼鱼的对比
第5章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的最适光照强度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用鱼
5.2.2 实验装置
5.2.3 实验方法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4.1 最适照度范围与趋光性和黑白底质颜色偏好的联系
5.4.2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光照偏好改变的意义
第6章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对底质类型的偏好性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用鱼
6.2.2 实验装置
6.2.3 实验方法
6.2.4 数据统计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个体实验结果
6.3.2 群体实验结果
6.4 讨论
6.4.1 个体、群体实验及不同月龄实验间的对比
6.4.2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与野生幼鱼的对比
6.4.3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选择沙底的意义
第7章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藏匿行为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用鱼
7.2.2 实验装置
7.2.3 实验方法
7.2.4 数据统计
7.3 结果与分析
7.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附录Ⅱ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及科学实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宜宾江段渔业资源现状调查[J]. 李雷,危起伟,吴金明,杜浩,谢晓.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11)
[2]中华鲟子二代仔鱼对光照强度的趋性行为[J]. 郭柏福,袁涛,石小涛,高勇. 中国水产科学. 2013(06)
[3]鲟鱼养殖亲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J]. 向燕,孔杰,周洲,张龙涛,杨兴. 西南农业学报. 2013(05)
[4]中国淡水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现状[J]. 杨君兴,潘晓赋,陈小勇,王晓爱,赵亚鹏,李建友,李再云. 动物学研究. 2013(04)
[5]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 危起伟,李罗新,杜浩,张晓雁,熊伟,张辉,沈丽,吴金明,张书环,王成友,李创举,柴毅,李奕慰,乔新美,刘志刚,高宇鹏,甘芳. 中国水产科学. 2013(01)
[6]人工养殖与选育对罗氏沼虾遗传多样性的影响[J]. 陈雪峰,杨国梁,孔杰,栾生,张宇飞,王军毅,高强,罗坤,宫金华,叶少群. 水生生物学报. 2012(05)
[7]尼罗罗非鱼不同生长阶段的趋光性研究[J]. 杨弘,江苑,肖炜,李大宇,祝璟琳,邹芝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11(32)
[8]中华鲟初次全人工繁殖的特性研究[J]. 郭柏福,常剑波,肖慧,朱滨,万建义,田家元,舒德斌. 水生生物学报. 2011(06)
[9]2011年长江珍稀鱼类放流[J]. 郑斌,梁相斌,刘紫凌,冯国栋. 中国三峡. 2011(07)
[10]长江常熟溆浦段中华鲟幼鱼出现时间与数量变动[J]. 李罗新,张辉,危起伟,杜浩,洪克明. 中国水产科学. 2011(03)
博士论文
[1]长江中下游、河口及邻近海域底床沉积物粒径的时空变化[D]. 罗向欣.华东师范大学 2013
[2]长江中华鲟生殖洄游和栖息地选择[D]. 王成友.华中农业大学 2012
[3]中华鲟海水适应过程中生理变化及盐度选择行为研究[D]. 何绪刚.华中农业大学 2008
[4]中华鲟感觉器官的早期发育及其行为机能研究[D]. 柴毅.华中农业大学 2006
[5]长江鱼类早期形态发育与种类鉴别[D]. 乔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5
硕士论文
[1]中华鲟电感觉及化学感觉行为研究及其器官结构电镜观察[D]. 李锦光.暨南大学 2011
[2]鲢鳙长江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微卫星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 田华.华中农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19067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中华鲟资源现状及研究进展
1.1.1 生物学特征
1.1.2 我国鲟鱼资源现状
1.1.3 中华鲟物种资源现状
1.1.4 中华鲟物种保护对策
1.1.5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发展
1.2 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
1.2.1 鱼类行为生态学概况
1.2.2 鱼类行为学研究方法
1.2.3 鱼类行为生态学的应用
1.3 人工养殖动物的变异
1.3.1 变异的产生
1.3.2 变异的影响
1.3.3 养殖水生动物的遗传变异及其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中华鲟子二代仔鱼的降河洄游节律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用鱼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方法
2.2.4 数据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第3章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对黑白底质颜色的偏好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用鱼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方法
3.2.4 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个体实验结果
3.3.2 群体实验结果
3.4 讨论
3.4.1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与野生中华鲟幼鱼的对比
3.4.2 不同月龄中华鲟子二代幼鱼的差异
第4章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的趋光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用鱼
4.2.2 实验装置
4.2.3 实验方法
4.2.4 数据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个体实验结果
4.3.2 群体实验结果
4.4 讨论
4.4.1 个体实验和群体实验产生的不一致
4.4.2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趋光性与黑白底质颜色偏好性的对比
4.4.3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与野生中华鲟幼鱼的对比
第5章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的最适光照强度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用鱼
5.2.2 实验装置
5.2.3 实验方法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4.1 最适照度范围与趋光性和黑白底质颜色偏好的联系
5.4.2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光照偏好改变的意义
第6章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对底质类型的偏好性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用鱼
6.2.2 实验装置
6.2.3 实验方法
6.2.4 数据统计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个体实验结果
6.3.2 群体实验结果
6.4 讨论
6.4.1 个体、群体实验及不同月龄实验间的对比
6.4.2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与野生幼鱼的对比
6.4.3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选择沙底的意义
第7章 中华鲟子二代幼鱼藏匿行为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用鱼
7.2.2 实验装置
7.2.3 实验方法
7.2.4 数据统计
7.3 结果与分析
7.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附录Ⅱ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及科学实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宜宾江段渔业资源现状调查[J]. 李雷,危起伟,吴金明,杜浩,谢晓.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11)
[2]中华鲟子二代仔鱼对光照强度的趋性行为[J]. 郭柏福,袁涛,石小涛,高勇. 中国水产科学. 2013(06)
[3]鲟鱼养殖亲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J]. 向燕,孔杰,周洲,张龙涛,杨兴. 西南农业学报. 2013(05)
[4]中国淡水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现状[J]. 杨君兴,潘晓赋,陈小勇,王晓爱,赵亚鹏,李建友,李再云. 动物学研究. 2013(04)
[5]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 危起伟,李罗新,杜浩,张晓雁,熊伟,张辉,沈丽,吴金明,张书环,王成友,李创举,柴毅,李奕慰,乔新美,刘志刚,高宇鹏,甘芳. 中国水产科学. 2013(01)
[6]人工养殖与选育对罗氏沼虾遗传多样性的影响[J]. 陈雪峰,杨国梁,孔杰,栾生,张宇飞,王军毅,高强,罗坤,宫金华,叶少群. 水生生物学报. 2012(05)
[7]尼罗罗非鱼不同生长阶段的趋光性研究[J]. 杨弘,江苑,肖炜,李大宇,祝璟琳,邹芝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11(32)
[8]中华鲟初次全人工繁殖的特性研究[J]. 郭柏福,常剑波,肖慧,朱滨,万建义,田家元,舒德斌. 水生生物学报. 2011(06)
[9]2011年长江珍稀鱼类放流[J]. 郑斌,梁相斌,刘紫凌,冯国栋. 中国三峡. 2011(07)
[10]长江常熟溆浦段中华鲟幼鱼出现时间与数量变动[J]. 李罗新,张辉,危起伟,杜浩,洪克明. 中国水产科学. 2011(03)
博士论文
[1]长江中下游、河口及邻近海域底床沉积物粒径的时空变化[D]. 罗向欣.华东师范大学 2013
[2]长江中华鲟生殖洄游和栖息地选择[D]. 王成友.华中农业大学 2012
[3]中华鲟海水适应过程中生理变化及盐度选择行为研究[D]. 何绪刚.华中农业大学 2008
[4]中华鲟感觉器官的早期发育及其行为机能研究[D]. 柴毅.华中农业大学 2006
[5]长江鱼类早期形态发育与种类鉴别[D]. 乔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5
硕士论文
[1]中华鲟电感觉及化学感觉行为研究及其器官结构电镜观察[D]. 李锦光.暨南大学 2011
[2]鲢鳙长江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微卫星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 田华.华中农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19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219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