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四种底层及近底层鱼类生态学特征变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9 23:01
鱼类的生活方式、鱼类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控制及预报其数量变化的趋势等是鱼类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研究结果可为渔业资源保护和开展渔业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鱼类生态学特征的变化,尤其是鱼类种群数量和生态学参数的变化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管理和利用渔业资源提供预警。本文选取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四种底层及近底层鱼类开展其生态学特征变化的研究,以期能为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渔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台湾海峡位于中国的东南部,是连接东海和南海的重要通道,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拥有我国著名闽东渔场、闽中渔场、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等。该海域水文状况错综复杂,并且拥有种类繁多的浮游生物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但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底层及近底层鱼类生态学特征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研究利用渔业资源学和鱼类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了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四种底层及近底层鱼类的种群结构和生态学参数的变动趋势;并探讨引起上述变化的影响因子;同时,针对目前的资源状况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种群结构和生态学参数相比,2006年白姑鱼(Pennah...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海洋渔业资源状况
1.2.1 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1.2.2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状况
1.3 国内外海洋渔业资源研究进展
1.3.1 海洋底层及近底层鱼类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3.2 海洋渔业资源动态与气候变化的研究
1.3.3 渔业资源动态与捕捞力量的研究
1.4 研究区域自然条件及渔业概况
1.4.1 自然条件概况
1.4.2 渔业概况
1.5 本研究四种底层、近底层鱼类研究概况
1.5.1 白姑鱼
1.5.2 短尾大眼鲷
1.5.3 黄鳍棘鲷
1.5.4 乔氏蜥雀鲷
1.6 本研究的内容、意义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数据收集
2.1.1 捕捞渔获量和捕捞力量
2.1.2 海洋表层水温
2.1.3 四种鱼类的采样站位和样品处理
2.2 种群生态学参数的计算方法
2.1.1 体长-体重关系
2.1.2 von Bertalanffy equations
2.1.3 残存率S
2.1.4 总死亡系数Z
2.1.5 自然死亡系数M
2.1.6 捕捞死亡系数F
2.1.7 开发比率E
2.1.8 临界年龄(最佳开捕年龄)
2.1.9 最小可捕体重
2.1.10 最小可捕长度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种群结构
3.1.1 白姑鱼
3.1.2 短尾大眼鲷
3.1.3 黄鳍棘鲷
3.1.4 乔氏蜥雀鲷
3.2 生态学参数
3.2.1 生长参数
3.2.2 死亡系数
3.3 福建省海洋捕捞渔获量及捕捞努力量
3.3.1 渔获量及CPUE
3.3.2 捕捞努力量
3.3.3 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种群结构的变化
4.2 生态参数的变化
4.3 种群结构和生态学参数的主要影响因子
4.3.1 捕捞
4.3.2 气候变化
4.3.3 小结
4.4 管理对策
4.4.1 削减捕捞努力量、调整作业结构
4.4.2 实施最小开捕规格
4.4.3 保护幼鱼、产卵群体、产卵场
4.4.4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
第五章 结语
5.1 主要研究成果
5.1.1 四种底层及近底层鱼类生态特征及变化趋势
5.1.2 四种底层及近底层鱼类生态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
5.1.3 管理对策
5.2 特色与创新
5.3 不足与展望
5.3.1 不足
5.3.2 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表水温和拉尼娜事件对东海鲐鱼资源时空变动的影响[J]. 官文江,陈新军,李纲.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1(01)
[2]福建海洋渔业捕捞现状分析[J]. 张壮丽,苏新红,刘勇,叶孙忠. 福建水产. 2010(04)
[3]黄海中南部小黄鱼生物学特征的变化[J]. 张国政,李显森,金显仕,朱建成,戴芳群. 生态学报. 2010(24)
[4]东海区短尾大眼鲷的食性分析[J]. 卢占晖,朱增军,林显鹏. 海洋渔业. 2010(02)
[5]闽东渔场小黄鱼种群生态学参数的变化[J]. 陈明茹,卢振彬,杜建国,杨圣云.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6]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陈宝红,周秋麟,杨圣云. 台湾海峡. 2009(03)
[7]基于营养通道模型的渤海生态系统结构十年变化比较[J]. 林群,金显仕,张波,郭学武. 生态学报. 2009(07)
[8]基于统计数据的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及管理分析[J]. 唐议,邹伟红,胡振明. 资源科学. 2009(06)
[9]海洋渔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管理的探讨[J]. 唐议,邹伟红. 海洋科学. 2009(03)
[10]摄食水平对杂交鲟生长的影响[J]. 郝世超,黄璞祎,于洪贤.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12)
博士论文
[1]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徐连章.中国海洋大学 2010
[2]渔业种群亲体与补充量关系研究[D]. 王艳君.中国海洋大学 2006
[3]中国近海食物网及鱼类营养动力学关键过程的初步研究[D]. 张波.中国海洋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中、日白姑鱼的形态学和遗传学研究[D]. 李昂.中国海洋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21494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海洋渔业资源状况
1.2.1 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1.2.2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状况
1.3 国内外海洋渔业资源研究进展
1.3.1 海洋底层及近底层鱼类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3.2 海洋渔业资源动态与气候变化的研究
1.3.3 渔业资源动态与捕捞力量的研究
1.4 研究区域自然条件及渔业概况
1.4.1 自然条件概况
1.4.2 渔业概况
1.5 本研究四种底层、近底层鱼类研究概况
1.5.1 白姑鱼
1.5.2 短尾大眼鲷
1.5.3 黄鳍棘鲷
1.5.4 乔氏蜥雀鲷
1.6 本研究的内容、意义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数据收集
2.1.1 捕捞渔获量和捕捞力量
2.1.2 海洋表层水温
2.1.3 四种鱼类的采样站位和样品处理
2.2 种群生态学参数的计算方法
2.1.1 体长-体重关系
2.1.2 von Bertalanffy equations
2.1.3 残存率S
2.1.4 总死亡系数Z
2.1.5 自然死亡系数M
2.1.6 捕捞死亡系数F
2.1.7 开发比率E
2.1.8 临界年龄(最佳开捕年龄)
2.1.9 最小可捕体重
2.1.10 最小可捕长度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种群结构
3.1.1 白姑鱼
3.1.2 短尾大眼鲷
3.1.3 黄鳍棘鲷
3.1.4 乔氏蜥雀鲷
3.2 生态学参数
3.2.1 生长参数
3.2.2 死亡系数
3.3 福建省海洋捕捞渔获量及捕捞努力量
3.3.1 渔获量及CPUE
3.3.2 捕捞努力量
3.3.3 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种群结构的变化
4.2 生态参数的变化
4.3 种群结构和生态学参数的主要影响因子
4.3.1 捕捞
4.3.2 气候变化
4.3.3 小结
4.4 管理对策
4.4.1 削减捕捞努力量、调整作业结构
4.4.2 实施最小开捕规格
4.4.3 保护幼鱼、产卵群体、产卵场
4.4.4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
第五章 结语
5.1 主要研究成果
5.1.1 四种底层及近底层鱼类生态特征及变化趋势
5.1.2 四种底层及近底层鱼类生态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
5.1.3 管理对策
5.2 特色与创新
5.3 不足与展望
5.3.1 不足
5.3.2 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表水温和拉尼娜事件对东海鲐鱼资源时空变动的影响[J]. 官文江,陈新军,李纲.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1(01)
[2]福建海洋渔业捕捞现状分析[J]. 张壮丽,苏新红,刘勇,叶孙忠. 福建水产. 2010(04)
[3]黄海中南部小黄鱼生物学特征的变化[J]. 张国政,李显森,金显仕,朱建成,戴芳群. 生态学报. 2010(24)
[4]东海区短尾大眼鲷的食性分析[J]. 卢占晖,朱增军,林显鹏. 海洋渔业. 2010(02)
[5]闽东渔场小黄鱼种群生态学参数的变化[J]. 陈明茹,卢振彬,杜建国,杨圣云.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6]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陈宝红,周秋麟,杨圣云. 台湾海峡. 2009(03)
[7]基于营养通道模型的渤海生态系统结构十年变化比较[J]. 林群,金显仕,张波,郭学武. 生态学报. 2009(07)
[8]基于统计数据的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及管理分析[J]. 唐议,邹伟红,胡振明. 资源科学. 2009(06)
[9]海洋渔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管理的探讨[J]. 唐议,邹伟红. 海洋科学. 2009(03)
[10]摄食水平对杂交鲟生长的影响[J]. 郝世超,黄璞祎,于洪贤.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12)
博士论文
[1]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徐连章.中国海洋大学 2010
[2]渔业种群亲体与补充量关系研究[D]. 王艳君.中国海洋大学 2006
[3]中国近海食物网及鱼类营养动力学关键过程的初步研究[D]. 张波.中国海洋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中、日白姑鱼的形态学和遗传学研究[D]. 李昂.中国海洋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214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221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