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湾红树林和盐沼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0 17:22
红树林和互花米草湿地是滨海潮间带的典型生态系统,底栖动物是潮间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不仅能够揭示潮间带的生态过程,还能较准确地评估潮间带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虽然我国学者已经对滨海潮间带红树林和盐沼湿地进行了不少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但存在着2个主要问题:(1)对大型底栖动物的鉴定水平参差不齐,研究结果多种多样,甚至结果是相反的。(2)较少采用不同生境来比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本研究采用按不同生境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取样,且运用各种数理统计方法和生物指数,特别是M-AMBI等生物指数,比较和评估泉州湾潮间带红树林和互花米草生境的环境质量现状,研究结果可为潮间带红树林种植、互花米草防治、大型底栖动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泉州湾红树林和盐沼湿地定量取样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71种,其中多毛类、腹足类、双壳类和甲壳类物种数较多,分别有67种、21种、24种和46种。洛阳、白沙和蟳埔红树林和盐沼湿地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分别有57种、89种和101种,呈现从湾内向湾口递增的趋势。2.聚类(CLUSTER)和多维尺度标序(MDS)分析结果显示,泉州湾红...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1.1.1 国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1.1.2 国内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
1.2 红树林湿地和互花米草盐沼底栖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1.2.1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1.2.2 互花米草入侵生态效果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1.3 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泉州湾潮间带概况和大型底栖动物取样站设置
2.1.1 泉州湾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概况和取样站设置
2.1.2 泉州湾白沙潮间带概况和取样站设置
2.1.3 泉州湾蟳埔潮间带概况和取样站设置
2.2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采集和处理过程、数据统计方法
2.3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2.3.1 群落结构分析
2.3.2 群落物种多样性单变量分析
2.3.3 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
2.4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划分方法
2.5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健康状况评价方法
2.5.1 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
2.5.2 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
2.5.3 海洋底栖生物指数和多变量海洋底栖生物指数
第三章 泉州湾红树林和盐沼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3.1 泉州湾三处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组成
3.1.1 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组成
3.1.2 白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3.1.3 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3.2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3.2.1 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聚类(CLUSTER)和MDS标序
3.2.2 白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聚类(CLUSTER)和MDS标序
3.2.3 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聚类(CLUSTER)和MDS标序
3.2.4 泉州湾三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相似性
3.3 讨论
第四章 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时空变化
4.1 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的时空分布
4.1.1 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
4.1.2 白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的时空分布
4.1.3 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的时空分布
4.2 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时空分布
4.2.1 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时空分布
4.2.2 白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时空分布
4.2.3 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泉州湾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
4.3.2 泉州湾三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
4.3.3 不同海域红树林、互花米草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
第五章 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物指数及其评价
5.1 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
5.2 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丰富度指数d
5.3 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均匀度指数J
5.4 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
5.4.1 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MPI指数
5.4.2 白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MPI指数
5.4.3 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MPI指数
5.5 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
5.6 AMBI和M-AMBI指数及其评价
5.6.1 泉州湾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AMBI和M-AMBI值
5.6.2 泉州湾白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AMBI值和M-AMBI值
5.6.3 泉州湾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AMBI值和M-AMBI值
5.7 讨论
第六章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变量关系分析
6.1 泉州湾潮间带的理化因子和底质粒径
6.2 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与温盐及沉积物粒径的相关性
6.2.1 与沉积物理化因子的相关性
6.2.2 与沉积物粒径的相关性
6.3 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与小型底栖动物的相关性
6.4 讨论
第七章 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组成
7.1 功能群的物种组成
7.1.1 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物种组成
7.1.2 白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的能群物种组成
7.1.3 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物种组成
7.2 功能群栖息密度时空分布
7.2.1 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栖息密度的时空分布
7.2.2 白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栖息密度的时空分布
7.2.3 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栖息密度的时空分布
7.3 功能群的生物量时空分布
7.3.1 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生物量的时空分布
7.3.2 白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生物量的时空分布
7.3.3 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生物量的时空分布
7.4 讨论
第八章 论文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8.1 创新点
8.2 论文的不足之处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名录
参加的课题及发表的文章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泉州湾洛阳江口2种红树林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比较[J]. 郭涛,蔡立哲,卓异,饶义勇,李想,陈昕韡,傅素晶,纪剑锋.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4(02)
[2]泉州湾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J]. 卓异,蔡立哲,郭涛,傅素晶,陈昕韡,吴辰. 生态学报. 2014(05)
[3]浙江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 廖一波,寿鹿,曾江宁,高爱根,汤雁滨,严小军,陈全震. 生物多样性. 2013(01)
[4]红树林种植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群的影响[J]. 魏德重,项长友,鲍毅新,李良峰,章书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5]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的多毛类动物群落[J]. 陈昕韡,蔡立哲,吴辰,彭欣,曹婧,许鹏,刘莎,傅素晶. 应用生态学报. 2012(04)
[6]AMBI方法评价环渤海潮间带底栖生态质量的适用性[J]. 蔡文倩,刘录三,孟伟,郑丙辉. 环境科学学报. 2012(04)
[7]泉州湾洛阳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软体动物多样性及分布[J]. 黄雅琴,李荣冠,江锦祥. 海洋科学. 2011(10)
[8]米草入侵对江苏省滩涂动物群落的影响[J]. 谢桂林,赫福霞,谢桐音,黄成,唐伯平.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03)
[9]广州南沙十九涌三种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J]. 刘莎,蔡立哲,许鹏,彭欣,曹婧,傅素晶.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02)
[10]沉积环境对鱼类网箱养殖的响应[J]. 李娟,葛长字,毛玉泽,关长涛. 海洋渔业. 2010(04)
博士论文
[1]端足类河蜾赢蜚的生活史及毒理敏感性研究[D]. 王睿睿.大连海事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同安湾人工种植红树林对底栖动物生态效应研究[D]. 周细平.厦门大学 2007
[2]长江河口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功能群及其生态学意义研究[D]. 朱晓君.华东师范大学 2004
[3]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D]. 田胜艳.中国海洋大学 2003
[4]多变量分析在海洋环境底栖动物生态监测数据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D]. 厉红梅.厦门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353912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1.1.1 国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1.1.2 国内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
1.2 红树林湿地和互花米草盐沼底栖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1.2.1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1.2.2 互花米草入侵生态效果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1.3 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泉州湾潮间带概况和大型底栖动物取样站设置
2.1.1 泉州湾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概况和取样站设置
2.1.2 泉州湾白沙潮间带概况和取样站设置
2.1.3 泉州湾蟳埔潮间带概况和取样站设置
2.2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采集和处理过程、数据统计方法
2.3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2.3.1 群落结构分析
2.3.2 群落物种多样性单变量分析
2.3.3 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
2.4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划分方法
2.5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健康状况评价方法
2.5.1 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
2.5.2 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
2.5.3 海洋底栖生物指数和多变量海洋底栖生物指数
第三章 泉州湾红树林和盐沼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3.1 泉州湾三处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组成
3.1.1 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组成
3.1.2 白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3.1.3 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3.2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3.2.1 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聚类(CLUSTER)和MDS标序
3.2.2 白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聚类(CLUSTER)和MDS标序
3.2.3 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聚类(CLUSTER)和MDS标序
3.2.4 泉州湾三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相似性
3.3 讨论
第四章 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时空变化
4.1 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的时空分布
4.1.1 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
4.1.2 白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的时空分布
4.1.3 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的时空分布
4.2 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时空分布
4.2.1 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时空分布
4.2.2 白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时空分布
4.2.3 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泉州湾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
4.3.2 泉州湾三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
4.3.3 不同海域红树林、互花米草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
第五章 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物指数及其评价
5.1 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
5.2 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丰富度指数d
5.3 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均匀度指数J
5.4 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
5.4.1 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MPI指数
5.4.2 白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MPI指数
5.4.3 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MPI指数
5.5 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
5.6 AMBI和M-AMBI指数及其评价
5.6.1 泉州湾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AMBI和M-AMBI值
5.6.2 泉州湾白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AMBI值和M-AMBI值
5.6.3 泉州湾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AMBI值和M-AMBI值
5.7 讨论
第六章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变量关系分析
6.1 泉州湾潮间带的理化因子和底质粒径
6.2 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与温盐及沉积物粒径的相关性
6.2.1 与沉积物理化因子的相关性
6.2.2 与沉积物粒径的相关性
6.3 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与小型底栖动物的相关性
6.4 讨论
第七章 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组成
7.1 功能群的物种组成
7.1.1 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物种组成
7.1.2 白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的能群物种组成
7.1.3 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物种组成
7.2 功能群栖息密度时空分布
7.2.1 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栖息密度的时空分布
7.2.2 白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栖息密度的时空分布
7.2.3 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栖息密度的时空分布
7.3 功能群的生物量时空分布
7.3.1 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生物量的时空分布
7.3.2 白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生物量的时空分布
7.3.3 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生物量的时空分布
7.4 讨论
第八章 论文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8.1 创新点
8.2 论文的不足之处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名录
参加的课题及发表的文章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泉州湾洛阳江口2种红树林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比较[J]. 郭涛,蔡立哲,卓异,饶义勇,李想,陈昕韡,傅素晶,纪剑锋.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4(02)
[2]泉州湾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J]. 卓异,蔡立哲,郭涛,傅素晶,陈昕韡,吴辰. 生态学报. 2014(05)
[3]浙江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 廖一波,寿鹿,曾江宁,高爱根,汤雁滨,严小军,陈全震. 生物多样性. 2013(01)
[4]红树林种植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群的影响[J]. 魏德重,项长友,鲍毅新,李良峰,章书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5]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的多毛类动物群落[J]. 陈昕韡,蔡立哲,吴辰,彭欣,曹婧,许鹏,刘莎,傅素晶. 应用生态学报. 2012(04)
[6]AMBI方法评价环渤海潮间带底栖生态质量的适用性[J]. 蔡文倩,刘录三,孟伟,郑丙辉. 环境科学学报. 2012(04)
[7]泉州湾洛阳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软体动物多样性及分布[J]. 黄雅琴,李荣冠,江锦祥. 海洋科学. 2011(10)
[8]米草入侵对江苏省滩涂动物群落的影响[J]. 谢桂林,赫福霞,谢桐音,黄成,唐伯平.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03)
[9]广州南沙十九涌三种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J]. 刘莎,蔡立哲,许鹏,彭欣,曹婧,傅素晶.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02)
[10]沉积环境对鱼类网箱养殖的响应[J]. 李娟,葛长字,毛玉泽,关长涛. 海洋渔业. 2010(04)
博士论文
[1]端足类河蜾赢蜚的生活史及毒理敏感性研究[D]. 王睿睿.大连海事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同安湾人工种植红树林对底栖动物生态效应研究[D]. 周细平.厦门大学 2007
[2]长江河口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功能群及其生态学意义研究[D]. 朱晓君.华东师范大学 2004
[3]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D]. 田胜艳.中国海洋大学 2003
[4]多变量分析在海洋环境底栖动物生态监测数据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D]. 厉红梅.厦门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353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353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