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缓爱德华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
发布时间:2021-09-28 08:43
迟缓爱德华菌是水产养殖业中一种重要的病原菌,由迟缓爱德华菌引起的迟缓爱德华菌病不仅流行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而且可造成多种鱼类感染,引发鱼类腹水、体表出血等症状,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目前针对迟缓爱德华菌的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进行细菌形态学和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鉴定。此外还有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以及免疫学中的各种ELISA检测方法。但是这些检测方法由于需要专业检测技能、昂贵的设备以及较长的检测时间等原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很大的限制。以免疫胶体金技术建立起来的快速检测试纸条,具有检测快速、操作简单的特点,是快速检测迟缓爱德华菌的便捷有效手段。本研究中研发的迟缓爱德华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是以30nm胶体金标记抗迟缓爱德华菌单抗8H4-A3-B1为检测探针,兔源多抗为捕获抗体,利用双抗夹心方法为技术核心研发的快速检测迟缓爱德华菌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该试纸条特异性好,与美人鱼弧菌ATCC33539、副溶血弧菌KCTC2471、创伤弧菌ATCC2126、溶藻弧菌KCCM40513、鳗弧菌KCTC2711、灿烂弧菌ATCC33125、希瓦氏菌KC...
【文章来源】:大连海洋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胶体金颗粒带电情况
可见度的免疫金银染色法(IGSS),提高了灵敏度。1989年 Spie过检测抗 HIV的斑点免疫金渗滤实验,最初建立了斑点金免疫渗DIGFA)。1990年 Beggs 等[39]在免疫渗滤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一速的检测方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最先用于检测血 HCG。随着单克隆技术的成熟和纳米技术的兴起,免疫胶体金技[40-44]、畜牧兽医、食品安全[45]、环境监测[46, 47]等众多领域得到广2 胶体金的定义和性质胶体金也称金溶胶,是由金盐被还原后形成的金颗粒悬液,它具的特性。胶体金由一个基础金核及包围在外的双离子层构成(如图D Technology)。紧连金核表面的是内层的负离子(AuCl2-),外在胶体间溶液中,以维持胶体金游离于溶胶间的悬液状态。由于抗正电,因此可与胶体金颗粒发生偶联(如图 1-2)。
2.5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模式典型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是由样品垫、金标垫、硝酸纤膜)、吸水垫和 PVC 底板五部分组成(如图 1-3所示)。试纸条次序为:首先将 PVC 底板置于底部,其上粘贴 NC膜,NC膜的两金标垫和吸水垫,衔接处需要有 3~5mm的重叠,便于毛细作用的样品垫一般是采用玻璃纤维材质,对样品具有初步过滤,清用。金标垫,又称结合垫,上面喷涂金标抗体,作为检测抗原的上划有 T、C两道检测线,靠近金标垫的是 T线(检测线),T线试剂,C线(质控线)喷涂的是二抗,可检测到未被 T线捕获的金质控作用。当样品垫上滴加一定量的样品液后,由于毛细作用,通过金标垫、硝酸纤维素膜,经过 T线、C 线到达吸水垫,通过 色情况可对抗原进行定性或定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感染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J]. 许瑞,赵登云,陆珂,洪炀,李浩,林矫矫,刘金明,徐玉梅,朱传刚.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5(05)
[2]一种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检测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的效果评价[J]. 冯晓平,石锋,杨玥涛,高春花,汪俊云.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2015 (04)
[3]哈维氏弧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J]. 刘亦娟,徐晓丽,孙金生. 水产学杂志. 2015(02)
[4]试纸法在食品及水质检测领域中的应用[J]. 蔡文亭,张佳,赵杰,翟云会. 安徽农业科学. 2015(03)
[5]WSSV和IHHNV对虾病毒的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J]. 丁东,熊云,方勇新,林标扬. 水产养殖. 2014(10)
[6]溶藻弧菌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的制备[J]. 王蓓,梁军,简纪常,鲁义善,蔡双虎,黄郁葱,汤菊芬,蔡佳,吴灶和.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3(04)
[7]嗜水气单胞菌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J]. 辛志明,樊海平,吴斌,张新艳. 中国兽医科学. 2012(07)
[8]迟缓爱德华氏菌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的研制[J]. 辛志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0)
[9]胶体金粒径对氯霉素胶体金试纸条性能的影响[J]. 罗舜菁,陈发荣,刘成梅,邹常春,邱声艳,洪太凤,高鹏,陈婷婷. 食品科学. 2011(12)
[10]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应用及展望[J]. 朱文钏,孔繁德,林祥梅,徐淑菲,吴德峰,韩雪清,吴绍强. 生物技术通报. 2010(04)
博士论文
[1]磺胺类及氟喹诺酮类药物兔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多残留检测技术研究[D]. 刘娜.浙江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黄海希瓦氏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D]. 刘志强.大连海洋大学 2014
[2]海产品中恩诺沙星残留的免疫胶体金层析现场快速检测技术[D]. 徐锐.中国海洋大学 2013
[3]应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对猪旋毛虫病诊断方法的研究[D]. 任科研.吉林大学 2012
[4]鱼类淋巴囊肿病毒(LCDV)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D]. 宋佳蕾.中国海洋大学 2011
[5]养殖大菱鲆病原菌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D]. 兰建新.中国海洋大学 2008
[6]致病性迟缓爱德华氏菌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mukF毒力基因的克隆表达[D]. 江云.福建农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11592
【文章来源】:大连海洋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胶体金颗粒带电情况
可见度的免疫金银染色法(IGSS),提高了灵敏度。1989年 Spie过检测抗 HIV的斑点免疫金渗滤实验,最初建立了斑点金免疫渗DIGFA)。1990年 Beggs 等[39]在免疫渗滤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一速的检测方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最先用于检测血 HCG。随着单克隆技术的成熟和纳米技术的兴起,免疫胶体金技[40-44]、畜牧兽医、食品安全[45]、环境监测[46, 47]等众多领域得到广2 胶体金的定义和性质胶体金也称金溶胶,是由金盐被还原后形成的金颗粒悬液,它具的特性。胶体金由一个基础金核及包围在外的双离子层构成(如图D Technology)。紧连金核表面的是内层的负离子(AuCl2-),外在胶体间溶液中,以维持胶体金游离于溶胶间的悬液状态。由于抗正电,因此可与胶体金颗粒发生偶联(如图 1-2)。
2.5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模式典型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是由样品垫、金标垫、硝酸纤膜)、吸水垫和 PVC 底板五部分组成(如图 1-3所示)。试纸条次序为:首先将 PVC 底板置于底部,其上粘贴 NC膜,NC膜的两金标垫和吸水垫,衔接处需要有 3~5mm的重叠,便于毛细作用的样品垫一般是采用玻璃纤维材质,对样品具有初步过滤,清用。金标垫,又称结合垫,上面喷涂金标抗体,作为检测抗原的上划有 T、C两道检测线,靠近金标垫的是 T线(检测线),T线试剂,C线(质控线)喷涂的是二抗,可检测到未被 T线捕获的金质控作用。当样品垫上滴加一定量的样品液后,由于毛细作用,通过金标垫、硝酸纤维素膜,经过 T线、C 线到达吸水垫,通过 色情况可对抗原进行定性或定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感染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J]. 许瑞,赵登云,陆珂,洪炀,李浩,林矫矫,刘金明,徐玉梅,朱传刚.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5(05)
[2]一种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检测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的效果评价[J]. 冯晓平,石锋,杨玥涛,高春花,汪俊云.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2015 (04)
[3]哈维氏弧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J]. 刘亦娟,徐晓丽,孙金生. 水产学杂志. 2015(02)
[4]试纸法在食品及水质检测领域中的应用[J]. 蔡文亭,张佳,赵杰,翟云会. 安徽农业科学. 2015(03)
[5]WSSV和IHHNV对虾病毒的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J]. 丁东,熊云,方勇新,林标扬. 水产养殖. 2014(10)
[6]溶藻弧菌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的制备[J]. 王蓓,梁军,简纪常,鲁义善,蔡双虎,黄郁葱,汤菊芬,蔡佳,吴灶和.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3(04)
[7]嗜水气单胞菌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J]. 辛志明,樊海平,吴斌,张新艳. 中国兽医科学. 2012(07)
[8]迟缓爱德华氏菌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的研制[J]. 辛志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0)
[9]胶体金粒径对氯霉素胶体金试纸条性能的影响[J]. 罗舜菁,陈发荣,刘成梅,邹常春,邱声艳,洪太凤,高鹏,陈婷婷. 食品科学. 2011(12)
[10]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应用及展望[J]. 朱文钏,孔繁德,林祥梅,徐淑菲,吴德峰,韩雪清,吴绍强. 生物技术通报. 2010(04)
博士论文
[1]磺胺类及氟喹诺酮类药物兔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多残留检测技术研究[D]. 刘娜.浙江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黄海希瓦氏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D]. 刘志强.大连海洋大学 2014
[2]海产品中恩诺沙星残留的免疫胶体金层析现场快速检测技术[D]. 徐锐.中国海洋大学 2013
[3]应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对猪旋毛虫病诊断方法的研究[D]. 任科研.吉林大学 2012
[4]鱼类淋巴囊肿病毒(LCDV)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D]. 宋佳蕾.中国海洋大学 2011
[5]养殖大菱鲆病原菌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D]. 兰建新.中国海洋大学 2008
[6]致病性迟缓爱德华氏菌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mukF毒力基因的克隆表达[D]. 江云.福建农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115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411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