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石鲷卵鞭虫病和上皮囊肿病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0 15:40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atus)是温热带近海鱼类,经济价值高,但自然资源少。2014年斑石鲷在我国规模化人工繁育成功,成为海水养殖鱼类新品种。在鱼苗培育过程中,斑石鲷幼鱼突然大规模发病,3天内死亡率高达100%。临床检查发现,病鱼呼吸急促,活力差,体表和鳃丝上附着有大量的卵圆形寄生虫。在组织病理切片中,可观察到寄生虫(营养体)嵌入到鳃丝上皮细胞中,体内有大量颗粒。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持续制样观察,发现营养体脱落后形成具包囊的分裂前体,然后通过二分裂法反复进行多次分裂,产生256个成熟的、具2根鞭毛、直径为9-15μm、有横沟和纵沟的腰鞭孢子,自由游泳并感染寄主。收集了寄生虫虫体,提取DNA,设计引物,扩增出了大小约4737 bp基因片段。经序列测定和比对,将该寄生虫鉴定为眼点淀粉卵涡鞭虫(Amyloodinium ocellatum)。本研究证实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可以感染斑石鲷并导致鱼苗的大量死亡,应引起高度重视。为了安全、有效地防治该病,本研究开展了硫酸铜对斑石鲷幼鱼的急性毒性实验,以及硫酸铜对眼点淀粉卵涡鞭虫的杀灭实验。在水温23-25℃、盐度30、体积2...
【文章来源】: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患有卵鞭虫病的斑石鲷Fig.2-1AmyloodiniuminfestationofaOplegnathuspuncatus
图 2-2 寄生在鱼鳃上的大量眼点淀粉卵涡鞭虫Fig.2-2 Many Amyloodinium trophonts on the gills (bar=200μm)3 分裂体及其分裂的观察当养殖水环境差或养殖密度过大时,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容易富集,营养体附鱼体上。营养体成熟后或在病鱼死后,缩回假根状突起,离开鱼体,落入水分泌出一层纤维质,形成包囊。用盐度为 30 的养殖海水,在 25℃恒温培养,离体培养离开鱼体的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寄生虫二分过程,在 3 天内即可分裂完毕,形成涡孢子(图 2-3)。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前体在一层致密的纤维质包囊内进行多次二分裂,最多可分裂 8 次,最终涡冲出包囊,带有鞭毛自由游动,并且可以在显微镜中观察到涡孢子中含有红点(图 2-4),并且可以看到纵沟横沟。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鳃组织病理切片观察量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寄生在鱼鳃,鳃小片将寄生虫营养体包裹,导致宿吸困难,缺氧,窒息而死。营养体附着在鳃上,假根状突起插入到鳃丝上摄取营养,导致鳃发生病变。观察宿主鳃的组织病理切片,可看到鳃丝发炎片基部的上皮细胞增生,鳃小片融合,鳃丝末端几乎呈棍棒化,大量鳃上坏死病脱落(图 2-5),箭头所指处即为寄生在鳃丝上的眼点淀粉卵涡鞭丝上皮细胞上的营养体内含有大量的淀粉颗粒(图 2-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Cu2+、Zn2+、Pb2+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胚胎和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J]. 孔祥迪,陈超,李炎璐,贾瑞锦,于欢欢,翟介明,刘江春. 渔业科学进展. 2014(05)
[2]5种常用渔药对斜带石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J]. 程敏红,杨小立,庞强,黄建荣,黎祖福. 水产科学. 2014(02)
[3]敌百虫和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对星斑川鲽的急性毒性[J]. 周裕华,周文玉,潘桂平,刘本伟,侯文杰,陈林,张年国. 安徽农业科学. 2012(28)
[4]硫酸铜和氰戊菊酯对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J]. 吕爱军,李晓芹,胡秀彩,张艳华,程超.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1(02)
[5]5种常用水产药物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J]. 陈昕,胡石柳. 安徽农业科学. 2008(22)
[6]硫酸铜等4种药物对黄鳝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J]. 万全,王婧. 水产科学. 2005(12)
[7]用分子遗传学及免疫学方法控制鱼类寄生性甲藻(英文)[J]. Michael G. LEVY,Edward J. NOGA. 动物学报. 2005(04)
[8]重金属对鲫鱼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J]. 杨丽华,方展强,郑文彪.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2)
[9]几种重金属对青岛文昌鱼毒性及生长的影响[J]. 吴贤汉,江新霁,张宝录,曲艳梅. 海洋与湖沼. 1999(06)
[10]四种重金属对鮸状黄姑鱼胚胎和仔鱼的毒性[J]. 吴鼎勋,洪万树. 台湾海峡. 1999(02)
本文编号:3428663
【文章来源】: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患有卵鞭虫病的斑石鲷Fig.2-1AmyloodiniuminfestationofaOplegnathuspuncatus
图 2-2 寄生在鱼鳃上的大量眼点淀粉卵涡鞭虫Fig.2-2 Many Amyloodinium trophonts on the gills (bar=200μm)3 分裂体及其分裂的观察当养殖水环境差或养殖密度过大时,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容易富集,营养体附鱼体上。营养体成熟后或在病鱼死后,缩回假根状突起,离开鱼体,落入水分泌出一层纤维质,形成包囊。用盐度为 30 的养殖海水,在 25℃恒温培养,离体培养离开鱼体的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寄生虫二分过程,在 3 天内即可分裂完毕,形成涡孢子(图 2-3)。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前体在一层致密的纤维质包囊内进行多次二分裂,最多可分裂 8 次,最终涡冲出包囊,带有鞭毛自由游动,并且可以在显微镜中观察到涡孢子中含有红点(图 2-4),并且可以看到纵沟横沟。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鳃组织病理切片观察量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寄生在鱼鳃,鳃小片将寄生虫营养体包裹,导致宿吸困难,缺氧,窒息而死。营养体附着在鳃上,假根状突起插入到鳃丝上摄取营养,导致鳃发生病变。观察宿主鳃的组织病理切片,可看到鳃丝发炎片基部的上皮细胞增生,鳃小片融合,鳃丝末端几乎呈棍棒化,大量鳃上坏死病脱落(图 2-5),箭头所指处即为寄生在鳃丝上的眼点淀粉卵涡鞭丝上皮细胞上的营养体内含有大量的淀粉颗粒(图 2-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Cu2+、Zn2+、Pb2+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胚胎和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J]. 孔祥迪,陈超,李炎璐,贾瑞锦,于欢欢,翟介明,刘江春. 渔业科学进展. 2014(05)
[2]5种常用渔药对斜带石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J]. 程敏红,杨小立,庞强,黄建荣,黎祖福. 水产科学. 2014(02)
[3]敌百虫和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对星斑川鲽的急性毒性[J]. 周裕华,周文玉,潘桂平,刘本伟,侯文杰,陈林,张年国. 安徽农业科学. 2012(28)
[4]硫酸铜和氰戊菊酯对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J]. 吕爱军,李晓芹,胡秀彩,张艳华,程超.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1(02)
[5]5种常用水产药物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J]. 陈昕,胡石柳. 安徽农业科学. 2008(22)
[6]硫酸铜等4种药物对黄鳝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J]. 万全,王婧. 水产科学. 2005(12)
[7]用分子遗传学及免疫学方法控制鱼类寄生性甲藻(英文)[J]. Michael G. LEVY,Edward J. NOGA. 动物学报. 2005(04)
[8]重金属对鲫鱼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J]. 杨丽华,方展强,郑文彪.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2)
[9]几种重金属对青岛文昌鱼毒性及生长的影响[J]. 吴贤汉,江新霁,张宝录,曲艳梅. 海洋与湖沼. 1999(06)
[10]四种重金属对鮸状黄姑鱼胚胎和仔鱼的毒性[J]. 吴鼎勋,洪万树. 台湾海峡. 1999(02)
本文编号:3428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428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