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絮团在对虾零水交换养殖系统中功能效应的研究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1-10-31 18:08
生物絮团是对虾零水交换养殖系统得以有效运转的核心,其对水体水质调控、营养物质循环以及对虾健康生长都有着重要作用。本论文通过在实验室条件下构建零水交换养殖系统,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以碳源添加促进的生物絮团对对虾高密度养殖下的水质调控技术,解析了生物絮团增强对虾蛋白质营养和生长性能的机制,评估了生物絮团在对虾免疫和抗氧化防御系统中的功能调节作用,并探索了生物絮团技术在池塘封闭式养殖中的应用方法,以期为构建对虾生物絮团高效健康养殖模式及其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实验设计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节蔗糖添加量来培育形成2种生物絮团水平,并研究其对不换水养殖系统中水体水质、对虾消化酶活力和生长性能的影响。以换水养殖系统作为对照,实验周期为30d。结果显示,2种生物絮团处理组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浓度均控制在很低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对虾肝胰脏和胃中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活力以及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都有所升高。2)通过双因素两水平实验设计,研究了不同饲料蛋白水平(35%vs.25%)和C/N比(20vs.15)对不换水养殖系统中生...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生物絮团技术的研究应用综述
1.1 生物絮团技术的发展历程
1.1.1 生物絮团技术的研究
1.1.2 生物絮团技术的应用
1.2 生物絮团养殖系统基本特征
1.2.1 生物絮团养殖系统
1.2.2 生物絮团结构特性
1.2.3 系统构建水质特征
1.3 生物絮团技术操控与管理策略
1.3.1 投入 C/N 平衡
1.3.2 生物絮团控制
1.3.3 水体碱度调节
1.4 生物絮团的生态功能作用
1.4.1 养殖水质调控
1.4.2 生态营养循环
1.4.3 生物防控作用
1.5 生物絮团技术的研究应用展望
1.5.1 研究热点
1.5.2 应用展望
第2章 生物絮团增强凡纳滨对虾健康生长机制的研究
2.1 碳源添加对生物絮团水平和凡纳滨对虾消化酶活力、生长的影响
2.1.1 引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2.1 实验用虾与暂养
2.1.2.2 实验准备与设置
2.1.2.3 投喂管理
2.1.2.4 水质监测
2.1.2.5 对虾收获与样品采集
2.1.2.6 消化酶活力测定
2.1.2.7 统计分析
2.1.3 结果
2.1.3.1 生物絮团培育和水体水质
2.1.3.2 对虾存活率和生长性能
2.1.3.3 对虾消化酶活力
2.1.4 讨论
2.2 饲料蛋白水平与碳氮比对生物絮团组分和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2.2.1 引言
2.2.2 材料与方法
2.2.2.1 实验准备和养殖对虾
2.2.2.2 试验设计和养殖管理
2.2.2.3 水质监测
2.2.2.4 生物絮团收集与采样
2.2.2.5 生物絮团粗营养和胞外酶活力分析
2.2.2.6 计算公式和统计分析
2.2.3 结果
2.2.3.1 生物絮团培育和水质变化
2.2.3.2 无机氮控制
2.2.3.3 生物絮团粗营养含量和胞外酶活力
2.2.3.4 对虾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
2.2.4 讨论
2.3 碳氮比对生物絮团形成和凡纳滨对虾消化酶活力、生长及体营养成分的影响
2.3.1 引言
2.3.2 材料与方法
2.3.2.1 实验设计与养殖设施
2.3.2.2 实验用虾与养殖管理
2.3.2.3 水质监测
2.3.2.4 生物絮团和对虾采样
2.3.2.5 消化酶活力测定
2.3.2.6 营养组成分析
2.3.2.7 计算公式和统计分析
2.3.3 结果
2.3.3.1 生物絮团培育和水质变化
2.3.3.2 生物絮团粗营养含量和胞外酶活力
2.3.3.3 对虾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
2.3.3.4 对虾消化酶活力
2.3.3.5 对虾体营养组成
2.3.4 讨论
2.3.5 结论
2.4 碳氮比对生物絮团形成和凡纳滨对虾免疫防御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4.1 引言
2.4.2 材料与方法
2.4.2.1 实验设计和养殖设施
2.4.2.2 实验用虾与养殖管理
2.4.2.3 生物絮团测定和水质监测
2.4.2.4 样品采集和测定准备
2.4.2.5 免疫指标测定方法
2.4.2.6 抗氧化指标测定方法
2.4.2.7 统计分析
2.4.3 结果
2.4.3.1 生物絮团特性和水质评估
2.4.3.2 对虾免疫防御活性
2.4.3.3 对虾抗氧化状态
2.4.4 讨论
第3章 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蛋白质营养和生理健康中的贡献研究
3.1 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蛋白质营养中的贡献研究
3.1.1 引言
3.1.2 材料与方法
3.1.2.1 饲料准备和配制
3.1.2.2 实验对虾和养殖设置
3.1.2.3 投喂管理和水质监测
3.1.2.4 生物絮团采集和对虾取样
3.1.2.5 消化酶活力测定和营养组成分析
3.1.2.6 计算公式和统计分析
3.1.3 结果
3.1.3.1 生物絮团培育和水质监测
3.1.3.2 生物絮团粗营养组成
3.1.3.3 对虾消化类蛋白酶活力
3.1.3.4 饲料利用、蛋白沉积和对虾生长
3.1.4 讨论
3.1.5 结论
3.2 生物絮团对凡纳滨对虾免疫防御活性和抗氧化能力贡献的研究
3.2.1 引言
3.2.2 材料与方法
3.2.2.1 饲料准备和配制
3.2.2.2 实验用虾和养殖设置
3.2.2.3 投喂管理和水质监测
3.2.2.4 取样程序和计算公式
3.2.2.5 免疫指标测定
3.2.2.6 抗氧化指标测定
3.2.2.7 统计分析
3.2.3 结果
3.2.3.1 生物絮团培育和水体水质
3.2.3.2 对虾免疫防御活性
3.2.3.3 对虾抗氧化状态
3.2.3.4 对虾存活、生长和饲料转化率
3.2.4 讨论
第4章 生物絮团技术在凡纳滨对虾封闭式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4.1 不同碳氮比对封闭式养殖凡纳滨对虾的水质、生长性能的影响
4.1.1 引言
4.1.2 材料与方法
4.1.2.1 围隔设置
4.1.2.2 试验设计
4.1.2.3 试验用虾与养殖管理
4.1.2.4 水质指标监测
4.1.2.5 对虾采样与生长测定
4.1.2.6 数据统计分析
4.1.3 结果
4.1.3.1 水化指标
4.1.3.2 对虾生产性能
4.1.4 讨论
4.2 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凡纳滨对虾放养密度优化技术的研究
4.2.1 引言
4.2.2 材料与方法
4.2.2.1 围隔设置
4.2.2.2 试验设计
4.2.2.3 试验用虾与养殖管理
4.2.2.4 水质指标监测
4.2.2.5 对虾采样与生长测定
4.2.2.6 数据统计分析
4.2.3 结果
4.2.3.1 水化指标
4.2.3.2 对虾生长性能
4.2.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与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放苗密度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养殖的环境和产出效应[J]. 张许光,赵培,王国成,王秀华,潘鲁青,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2013(03)
[2]养殖自污染因子对虾蟹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与控制[J]. 夏苏东,李勇,王文琪,王华,王美琴. 水产科学. 2009(06)
[3]Enzyme extraction by ultrasound from sludge flocs[J]. YU Guanghui,HE Pinjing,SHAO Liming,ZHU Yishu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source Reuse,Key Laboratory of Yangtze River Water Environment,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02)
[4]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污染及治理对策[J]. 毕建国,段志霞. 中国渔业经济. 2008(02)
[5]三种脂肪酶活力测定方法的比较及改进[J]. 江慧芳,王雅琴,刘春国.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07(08)
[6]对虾高密度养殖过程中水质的周期变化与分析[J]. 杨世平,邱德全. 水产科学. 2006(09)
[7]中华绒螯蟹幼体消化酶活力与氨基酸组成的研究[J]. 潘鲁青,王克行. 中国水产科学. 1997(02)
本文编号:3468606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生物絮团技术的研究应用综述
1.1 生物絮团技术的发展历程
1.1.1 生物絮团技术的研究
1.1.2 生物絮团技术的应用
1.2 生物絮团养殖系统基本特征
1.2.1 生物絮团养殖系统
1.2.2 生物絮团结构特性
1.2.3 系统构建水质特征
1.3 生物絮团技术操控与管理策略
1.3.1 投入 C/N 平衡
1.3.2 生物絮团控制
1.3.3 水体碱度调节
1.4 生物絮团的生态功能作用
1.4.1 养殖水质调控
1.4.2 生态营养循环
1.4.3 生物防控作用
1.5 生物絮团技术的研究应用展望
1.5.1 研究热点
1.5.2 应用展望
第2章 生物絮团增强凡纳滨对虾健康生长机制的研究
2.1 碳源添加对生物絮团水平和凡纳滨对虾消化酶活力、生长的影响
2.1.1 引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2.1 实验用虾与暂养
2.1.2.2 实验准备与设置
2.1.2.3 投喂管理
2.1.2.4 水质监测
2.1.2.5 对虾收获与样品采集
2.1.2.6 消化酶活力测定
2.1.2.7 统计分析
2.1.3 结果
2.1.3.1 生物絮团培育和水体水质
2.1.3.2 对虾存活率和生长性能
2.1.3.3 对虾消化酶活力
2.1.4 讨论
2.2 饲料蛋白水平与碳氮比对生物絮团组分和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2.2.1 引言
2.2.2 材料与方法
2.2.2.1 实验准备和养殖对虾
2.2.2.2 试验设计和养殖管理
2.2.2.3 水质监测
2.2.2.4 生物絮团收集与采样
2.2.2.5 生物絮团粗营养和胞外酶活力分析
2.2.2.6 计算公式和统计分析
2.2.3 结果
2.2.3.1 生物絮团培育和水质变化
2.2.3.2 无机氮控制
2.2.3.3 生物絮团粗营养含量和胞外酶活力
2.2.3.4 对虾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
2.2.4 讨论
2.3 碳氮比对生物絮团形成和凡纳滨对虾消化酶活力、生长及体营养成分的影响
2.3.1 引言
2.3.2 材料与方法
2.3.2.1 实验设计与养殖设施
2.3.2.2 实验用虾与养殖管理
2.3.2.3 水质监测
2.3.2.4 生物絮团和对虾采样
2.3.2.5 消化酶活力测定
2.3.2.6 营养组成分析
2.3.2.7 计算公式和统计分析
2.3.3 结果
2.3.3.1 生物絮团培育和水质变化
2.3.3.2 生物絮团粗营养含量和胞外酶活力
2.3.3.3 对虾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
2.3.3.4 对虾消化酶活力
2.3.3.5 对虾体营养组成
2.3.4 讨论
2.3.5 结论
2.4 碳氮比对生物絮团形成和凡纳滨对虾免疫防御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4.1 引言
2.4.2 材料与方法
2.4.2.1 实验设计和养殖设施
2.4.2.2 实验用虾与养殖管理
2.4.2.3 生物絮团测定和水质监测
2.4.2.4 样品采集和测定准备
2.4.2.5 免疫指标测定方法
2.4.2.6 抗氧化指标测定方法
2.4.2.7 统计分析
2.4.3 结果
2.4.3.1 生物絮团特性和水质评估
2.4.3.2 对虾免疫防御活性
2.4.3.3 对虾抗氧化状态
2.4.4 讨论
第3章 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蛋白质营养和生理健康中的贡献研究
3.1 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蛋白质营养中的贡献研究
3.1.1 引言
3.1.2 材料与方法
3.1.2.1 饲料准备和配制
3.1.2.2 实验对虾和养殖设置
3.1.2.3 投喂管理和水质监测
3.1.2.4 生物絮团采集和对虾取样
3.1.2.5 消化酶活力测定和营养组成分析
3.1.2.6 计算公式和统计分析
3.1.3 结果
3.1.3.1 生物絮团培育和水质监测
3.1.3.2 生物絮团粗营养组成
3.1.3.3 对虾消化类蛋白酶活力
3.1.3.4 饲料利用、蛋白沉积和对虾生长
3.1.4 讨论
3.1.5 结论
3.2 生物絮团对凡纳滨对虾免疫防御活性和抗氧化能力贡献的研究
3.2.1 引言
3.2.2 材料与方法
3.2.2.1 饲料准备和配制
3.2.2.2 实验用虾和养殖设置
3.2.2.3 投喂管理和水质监测
3.2.2.4 取样程序和计算公式
3.2.2.5 免疫指标测定
3.2.2.6 抗氧化指标测定
3.2.2.7 统计分析
3.2.3 结果
3.2.3.1 生物絮团培育和水体水质
3.2.3.2 对虾免疫防御活性
3.2.3.3 对虾抗氧化状态
3.2.3.4 对虾存活、生长和饲料转化率
3.2.4 讨论
第4章 生物絮团技术在凡纳滨对虾封闭式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4.1 不同碳氮比对封闭式养殖凡纳滨对虾的水质、生长性能的影响
4.1.1 引言
4.1.2 材料与方法
4.1.2.1 围隔设置
4.1.2.2 试验设计
4.1.2.3 试验用虾与养殖管理
4.1.2.4 水质指标监测
4.1.2.5 对虾采样与生长测定
4.1.2.6 数据统计分析
4.1.3 结果
4.1.3.1 水化指标
4.1.3.2 对虾生产性能
4.1.4 讨论
4.2 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凡纳滨对虾放养密度优化技术的研究
4.2.1 引言
4.2.2 材料与方法
4.2.2.1 围隔设置
4.2.2.2 试验设计
4.2.2.3 试验用虾与养殖管理
4.2.2.4 水质指标监测
4.2.2.5 对虾采样与生长测定
4.2.2.6 数据统计分析
4.2.3 结果
4.2.3.1 水化指标
4.2.3.2 对虾生长性能
4.2.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与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放苗密度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养殖的环境和产出效应[J]. 张许光,赵培,王国成,王秀华,潘鲁青,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2013(03)
[2]养殖自污染因子对虾蟹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与控制[J]. 夏苏东,李勇,王文琪,王华,王美琴. 水产科学. 2009(06)
[3]Enzyme extraction by ultrasound from sludge flocs[J]. YU Guanghui,HE Pinjing,SHAO Liming,ZHU Yishu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source Reuse,Key Laboratory of Yangtze River Water Environment,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02)
[4]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污染及治理对策[J]. 毕建国,段志霞. 中国渔业经济. 2008(02)
[5]三种脂肪酶活力测定方法的比较及改进[J]. 江慧芳,王雅琴,刘春国.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07(08)
[6]对虾高密度养殖过程中水质的周期变化与分析[J]. 杨世平,邱德全. 水产科学. 2006(09)
[7]中华绒螯蟹幼体消化酶活力与氨基酸组成的研究[J]. 潘鲁青,王克行. 中国水产科学. 1997(02)
本文编号:3468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468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