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博赊港岩礁区全缘马尾藻栽培及底栖生物多样性演替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4 17:08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环境受到一定污染,全球范围的天然海藻场环境受到一定胁迫,近岸海洋生态系统饱受人类所造成的物理和化学干扰。近年来,为改善近岸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渔业增殖发展,国内外采用人工藻礁、人工海藻床和人工鱼礁等重要手段来恢复近岸海洋生态系统,效果显著。本文采用人工培育马尾藻假根,于2017年12月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博赊港的天然岩礁区进行移植。于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对修复区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演替及海水环境因子进行季节性的跟踪调查,研究不同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功能群组成、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并通过Shannon指数(H’)、ABC曲线来评价博赊港岩礁区环境污染情况和群落稳定性。主要结果如下:1.全缘马尾藻(Sargassum integerrimum)幼苗培育过程中,选用速干水泥板、尼龙绳和水泥青砖为附着基,后期增加造波机zao’bo刺激假根生长。速干水泥板为基底的育苗池生长良好,共获得约3200个马尾藻假根。2017年12月大潮期间将人工培育马尾藻假根移植到100块博赊港的天然岩礁上,2018年4月调查移植岩礁有马尾藻存活的平均存活...
【文章来源】: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育苗池的不同附着基
潮间带由沙岸和天然岩礁组成,长约1km,宽约80m。海水交换充足,不正规日朝,涨潮时水深为6-8m,退潮时水深为0.3-0.4m。博赊港地属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海水盐度稳定,天然岩礁面积约为0.025km2,因受泥沙及人为影响,博赊港岩礁区海藻种类以杂藻居多,经济种类较少,海洋生物种类较少,因此海洋生物资源较为匮乏。2017年10月-2019年7月,依据季度分别对博赊港的岩礁区潮间带进行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野外实地采样调查。根据博赊港岩礁区天然岩礁分布情况及潮间带调查断面选择的原则,对博赊港岩礁区海岸带设置4条断面(图2-2),每条断面共设置3个采样站位:高潮区1个,中潮区1个,低潮区1个进行采集生物样品工作。图2-2湛江博赊港岩礁区Fig.2-2Bosheportrockarea
不同附着基Fig.3-1Differentseedlingbase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硇洲岛大型海藻群落的季节演替[J]. 张才学,周伟男,孙省利,宋之光. 热带海洋学报. 2020(01)
[2]基于ABC曲线的天津潮间带生物群落受扰动的分析[J]. 胡桂坤,秦璐璐,李郁郁,蔡鹏飞,刘亚顺,申怡园,张青田.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19(05)
[3]杭州西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学评价[J]. 姚思鹏,饶利华,徐骏,张巍,杨俊,陈鋆,丁秀颖,蔡婷婷,吴芝瑛.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9(07)
[4]生物多样性指数在生态评价中的实用性分析——以北部湾为例[J]. 庞碧剑,覃秋荣,蓝文陆.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9(02)
[5]硇洲马尾藻Sargassum naozhouense幼孢子体附着及原生态恢复[J]. 王惠,谢恩义,徐日升,徐聪.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9(01)
[6]礁膜室内规模化人工育苗的研究[J]. 粟文,谢恩义,孙立伟,王艳平,王惠,徐日升. 水产科学. 2018(06)
[7]崂山湾人工礁区大型底栖海藻时空格局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J]. 杨晓龙,吕洪斌,胡成业,张秀梅. 中国水产科学. 2018(03)
[8]温度对半叶马尾藻生长及生化组分的影响[J]. 李爵乾,廖嘉欣,谢恩义. 河南农业. 2018(05)
[9]泉州湾北岸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研究[J]. 牟剑锋,黄雅琴,何雪宝,林俊辉,张舒怡,林和山,刘坤,江锦祥,李荣冠,郑成兴,郑凤武,王建军.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7(02)
[10]渔山列岛夏季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研究[J]. 金文育,彭欣,王宁,刘俊峰. 海洋科学. 2017(03)
硕士论文
[1]青浜大型海洋藻类生态分布与人工海藻场生境构造技术[D]. 姚天舜.浙江海洋大学 2017
[2]三种马尾藻的生长繁殖和人工藻场的构建[D]. 曲元凯.广东海洋大学 2015
[3]应用底栖生物评价威海双岛湾人工鱼礁修复效果[D]. 任彬彬.上海海洋大学 2015
[4]硇洲岛岩礁带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大型海藻的碳汇作用[D]. 周伟男.广东海洋大学 2013
[5]潮间带鼠尾藻床构建技术研究[D]. 于永强.烟台大学 2013
[6]基于人工育苗的硇洲马尾藻增殖与移殖[D]. 贾柽.广东海洋大学 2012
[7]人工藻礁的选型与藻类附着效果的初步研究[D]. 于沛民.中国海洋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76145
【文章来源】: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育苗池的不同附着基
潮间带由沙岸和天然岩礁组成,长约1km,宽约80m。海水交换充足,不正规日朝,涨潮时水深为6-8m,退潮时水深为0.3-0.4m。博赊港地属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海水盐度稳定,天然岩礁面积约为0.025km2,因受泥沙及人为影响,博赊港岩礁区海藻种类以杂藻居多,经济种类较少,海洋生物种类较少,因此海洋生物资源较为匮乏。2017年10月-2019年7月,依据季度分别对博赊港的岩礁区潮间带进行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野外实地采样调查。根据博赊港岩礁区天然岩礁分布情况及潮间带调查断面选择的原则,对博赊港岩礁区海岸带设置4条断面(图2-2),每条断面共设置3个采样站位:高潮区1个,中潮区1个,低潮区1个进行采集生物样品工作。图2-2湛江博赊港岩礁区Fig.2-2Bosheportrockarea
不同附着基Fig.3-1Differentseedlingbase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硇洲岛大型海藻群落的季节演替[J]. 张才学,周伟男,孙省利,宋之光. 热带海洋学报. 2020(01)
[2]基于ABC曲线的天津潮间带生物群落受扰动的分析[J]. 胡桂坤,秦璐璐,李郁郁,蔡鹏飞,刘亚顺,申怡园,张青田.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19(05)
[3]杭州西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学评价[J]. 姚思鹏,饶利华,徐骏,张巍,杨俊,陈鋆,丁秀颖,蔡婷婷,吴芝瑛.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9(07)
[4]生物多样性指数在生态评价中的实用性分析——以北部湾为例[J]. 庞碧剑,覃秋荣,蓝文陆.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9(02)
[5]硇洲马尾藻Sargassum naozhouense幼孢子体附着及原生态恢复[J]. 王惠,谢恩义,徐日升,徐聪.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9(01)
[6]礁膜室内规模化人工育苗的研究[J]. 粟文,谢恩义,孙立伟,王艳平,王惠,徐日升. 水产科学. 2018(06)
[7]崂山湾人工礁区大型底栖海藻时空格局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J]. 杨晓龙,吕洪斌,胡成业,张秀梅. 中国水产科学. 2018(03)
[8]温度对半叶马尾藻生长及生化组分的影响[J]. 李爵乾,廖嘉欣,谢恩义. 河南农业. 2018(05)
[9]泉州湾北岸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研究[J]. 牟剑锋,黄雅琴,何雪宝,林俊辉,张舒怡,林和山,刘坤,江锦祥,李荣冠,郑成兴,郑凤武,王建军.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7(02)
[10]渔山列岛夏季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研究[J]. 金文育,彭欣,王宁,刘俊峰. 海洋科学. 2017(03)
硕士论文
[1]青浜大型海洋藻类生态分布与人工海藻场生境构造技术[D]. 姚天舜.浙江海洋大学 2017
[2]三种马尾藻的生长繁殖和人工藻场的构建[D]. 曲元凯.广东海洋大学 2015
[3]应用底栖生物评价威海双岛湾人工鱼礁修复效果[D]. 任彬彬.上海海洋大学 2015
[4]硇洲岛岩礁带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大型海藻的碳汇作用[D]. 周伟男.广东海洋大学 2013
[5]潮间带鼠尾藻床构建技术研究[D]. 于永强.烟台大学 2013
[6]基于人工育苗的硇洲马尾藻增殖与移殖[D]. 贾柽.广东海洋大学 2012
[7]人工藻礁的选型与藻类附着效果的初步研究[D]. 于沛民.中国海洋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76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476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