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海蜇增殖放流对捕捞群体贡献率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6 22:22
根据2010—2016年海蜇增殖放流前本底调查和放流后跟踪调查以及2017年、2018年跟踪调查对海蜇的增殖放流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海蜇增殖放流前自然群体资源量较少,平均资源密度为0.69个/(站·h);平均放流苗种数量为25 958.89×104个;放流10 d后的跟踪调查中,平均相对资源密度为2.81个/(站·h); 2010—2018年放流群体贡献率的平均值为96.58%,平均回捕率为1.21%.总体上,增殖放流对山东半岛南部海蜇资源的补充和修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2020,33(03)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数据处理
1.2.1 资源量
1.2.2 贡献率
1.2.3 回捕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2.2 回捕数量与回捕率
2.3 资源增加量
2.4 资源贡献率
3 讨论
3.1 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海蜇自然资源现状
3.2 增殖放流对海蜇资源的有效补充
3.3 海蜇回捕产量变动的原因分析
3.4 对海蜇增殖放流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黄海浒苔绿潮的发生过程及关键要素研究进展[J]. 罗民波,刘峰. 海洋渔业. 2015(06)
[2]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J]. 谢周全,邱盛尧,侯朝伟,金显仕. 中国水产科学. 2014(05)
[3]广东海洋生物增殖放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郭晓奇. 海洋与渔业. 2014(07)
[4]中国海域两种大型食用水母利用状况分析及沙海蜇资源量评估[J]. 李建生,凌建忠,程家骅. 海洋渔业. 2014(03)
[5]关于渔业增殖放流工作的几点建议[J]. 王勇,王卫民,王永章. 广西水产科技. 2012(03)
[6]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回顾与展望[J]. 程家骅,姜亚洲. 中国水产科学. 2010(03)
[7]人工标志放流中华鲟幼鱼的降河洄游[J]. 杨德国,危起伟,王凯,陈细华,朱永久. 水生生物学报. 2005(01)
[8]水母和海蜇[J]. 洪惠馨. 生物学通报. 2002(02)
[9]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与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J]. 唐启升,苏纪兰. 地球科学进展. 2001(01)
[10]渤海渔业资源结构、数量分布及其变化[J]. 金显仕,唐启升. 中国水产科学. 1998(03)
硕士论文
[1]山东半岛南部海蜇增殖放流效果评价[D]. 张金浩.烟台大学 2013
[2]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发展现状及其SD仿真的初步研究[D]. 刘莉莉.中国海洋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80634
【文章来源】: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2020,33(03)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数据处理
1.2.1 资源量
1.2.2 贡献率
1.2.3 回捕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2.2 回捕数量与回捕率
2.3 资源增加量
2.4 资源贡献率
3 讨论
3.1 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海蜇自然资源现状
3.2 增殖放流对海蜇资源的有效补充
3.3 海蜇回捕产量变动的原因分析
3.4 对海蜇增殖放流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黄海浒苔绿潮的发生过程及关键要素研究进展[J]. 罗民波,刘峰. 海洋渔业. 2015(06)
[2]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J]. 谢周全,邱盛尧,侯朝伟,金显仕. 中国水产科学. 2014(05)
[3]广东海洋生物增殖放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郭晓奇. 海洋与渔业. 2014(07)
[4]中国海域两种大型食用水母利用状况分析及沙海蜇资源量评估[J]. 李建生,凌建忠,程家骅. 海洋渔业. 2014(03)
[5]关于渔业增殖放流工作的几点建议[J]. 王勇,王卫民,王永章. 广西水产科技. 2012(03)
[6]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回顾与展望[J]. 程家骅,姜亚洲. 中国水产科学. 2010(03)
[7]人工标志放流中华鲟幼鱼的降河洄游[J]. 杨德国,危起伟,王凯,陈细华,朱永久. 水生生物学报. 2005(01)
[8]水母和海蜇[J]. 洪惠馨. 生物学通报. 2002(02)
[9]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与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J]. 唐启升,苏纪兰. 地球科学进展. 2001(01)
[10]渤海渔业资源结构、数量分布及其变化[J]. 金显仕,唐启升. 中国水产科学. 1998(03)
硕士论文
[1]山东半岛南部海蜇增殖放流效果评价[D]. 张金浩.烟台大学 2013
[2]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发展现状及其SD仿真的初步研究[D]. 刘莉莉.中国海洋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80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480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