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源对紫球藻和蓝隐藻胞外多糖及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1-10 05:52
本文研究了4种不同氮源(硝酸钠、氯化铵、脲和硝酸铵)对紫球藻(Porphyridium sp.)和蓝隐藻(Chroomonas placoidea)叶绿素荧光参数(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细胞密度、干重、胞外多糖和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紫球藻和蓝隐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最佳氮源是硝酸钠,在此条件下,实验结束时,2种微藻的Fv/Fm、rETR、qP、细胞密度和干重均达到最大值,而氯化铵则对其上述参数均有抑制作用。有利于紫球藻分泌胞外多糖和合成藻胆蛋白的最佳氮源分别是氯化铵和硝酸铵,在此条件下,该藻胞外多糖和藻胆蛋白含量分别达到干重的29.0%和17.5%;有利于蓝隐藻分泌胞外多糖和合成藻胆蛋白的最佳氮源分别是脲和硝酸铵,在此条件下,该藻胞外多糖和藻胆蛋白含量分别达到干重的17.5%和18.8%。综合考虑生物量和活性物质含量,获取2种微藻胞外多糖的较理想氮源是脲,获取2种微藻藻胆蛋白的较理想氮源是硝酸钠。该...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50(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氮源对紫球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不同氮源对紫球藻细胞密度、干重、胞外多糖和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见图2A~D。从图2中可以得出,4个氮源处理组紫球藻的细胞密度在实验周期内一直呈上升趋势。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结束时硝酸钠处理组的细胞密度最高(6.13×106个/mL),氯化铵处理组的最终细胞密度最低(4.95×106个/mL),且2个处理组均与硝酸铵和脲处理组差异显著(P<0.05)。不同氮源对细胞干重和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规律相似:硝酸钠处理组的干重最高(1.4 g/L),氯化铵处理组的干重最低(0.8 g/L);2个硝酸盐处理组的藻胆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氯化铵处理组,其中,硝酸铵处理组的藻胆蛋白含量最大,占干重的17.5%。该藻胞外多糖含量随不同氮源的变化趋势与藻胆蛋白相反,以氯化铵为氮源时,紫球藻胞外多糖含量最高(占干重的29.0%),显著高于2个硝酸盐处理组,但与脲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2.3不同氮源对蓝隐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蓝隐藻在不同氮源培养条件下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趋势见图3A~D。如图3所示,在整个培养周期中,各个氮源处理组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rETR和qP值变化规律相似,除氯化铵处理组的rETR值以外,其他处理组的上述参数均在第2天达到最大值后持续下降。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第6~10天,硝酸钠处理组的Fv/Fm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氯化铵处理组的Fv/Fm值则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第4~10天,硝酸钠处理组的rETR值最大,氯化铵处理组的rETR值最小。从第4天开始,不同氮源对蓝隐藻的qP值均有显著影响(P<0.05),并且氯化铵处理组的qP值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实验结束时硝酸钠处理组的qP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不同氮源对蓝隐藻NPQ值的影响与其他参数不同,第2~10天,氯化铵处理组的NPQ值最大,且第8~10天,氯化铵处理组的NPQ值显著大于其他3个处理组。2.4不同氮源对蓝隐藻细胞密度、干重、胞外多糖和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
本文编号:3486709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50(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氮源对紫球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不同氮源对紫球藻细胞密度、干重、胞外多糖和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见图2A~D。从图2中可以得出,4个氮源处理组紫球藻的细胞密度在实验周期内一直呈上升趋势。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结束时硝酸钠处理组的细胞密度最高(6.13×106个/mL),氯化铵处理组的最终细胞密度最低(4.95×106个/mL),且2个处理组均与硝酸铵和脲处理组差异显著(P<0.05)。不同氮源对细胞干重和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规律相似:硝酸钠处理组的干重最高(1.4 g/L),氯化铵处理组的干重最低(0.8 g/L);2个硝酸盐处理组的藻胆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氯化铵处理组,其中,硝酸铵处理组的藻胆蛋白含量最大,占干重的17.5%。该藻胞外多糖含量随不同氮源的变化趋势与藻胆蛋白相反,以氯化铵为氮源时,紫球藻胞外多糖含量最高(占干重的29.0%),显著高于2个硝酸盐处理组,但与脲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2.3不同氮源对蓝隐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蓝隐藻在不同氮源培养条件下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趋势见图3A~D。如图3所示,在整个培养周期中,各个氮源处理组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rETR和qP值变化规律相似,除氯化铵处理组的rETR值以外,其他处理组的上述参数均在第2天达到最大值后持续下降。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第6~10天,硝酸钠处理组的Fv/Fm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氯化铵处理组的Fv/Fm值则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第4~10天,硝酸钠处理组的rETR值最大,氯化铵处理组的rETR值最小。从第4天开始,不同氮源对蓝隐藻的qP值均有显著影响(P<0.05),并且氯化铵处理组的qP值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实验结束时硝酸钠处理组的qP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不同氮源对蓝隐藻NPQ值的影响与其他参数不同,第2~10天,氯化铵处理组的NPQ值最大,且第8~10天,氯化铵处理组的NPQ值显著大于其他3个处理组。2.4不同氮源对蓝隐藻细胞密度、干重、胞外多糖和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
本文编号:3486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486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