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桡足类作为生物活饵料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11-14 11:54
海洋桡足类作为优质生物活饵料一直受到海水养殖业的关注,但由于大规模高密度培养技术的限制,使其在海水养殖业中的应用难以普及。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海洋桡足类作为生物活饵料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桡足类高密度集约化培养提供参考。1)归纳了纺锤水蚤属、拟哲水蚤科、伪镖水蚤属等有大规模培养潜力种类的生物学特性,这些桡足类具有世代周期较短、环境耐受力高和培养密度较大等优点;2)微藻饵料供应和培养温度、盐度、光周期以及种群密度等因素对桡足类产卵、孵化以及幼体发育等都具有一定影响;3)桡足类集约化培养技术的研究是桡足类作为生物活饵料的重要发展方向;4)驯化和选育提高桡足类产卵率、个体大小以及对环境的耐受力,是促进桡足类作为生物活饵料应用的关键环节。
【文章来源】:海洋渔业. 2020,42(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1 桡足类养殖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目标养殖种的筛选
1.2 发展集约养殖技术
2 桡足类人工繁育研究进展
2.1 种类选择
2.2 人工繁育桡足类的优化:驯化和选育
2.3 桡足类培养条件的优化
2.3.1 饵料供应
2.3.2 培养温度
2.3.3 盐度
2.3.4 光照
2.3.5 培养密度
2.3.6 培养环境水质影响
2.4 产滞育卵的桡足类用于人工繁育的潜在优势
3 桡足类集约化培养技术的发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Photobehaviors ofthe calanoid copepod Calanus sinicus from the Yellow Sea to visible and UV-B radiation as a function of wavelength and intensity[J]. TAO Zhencheng,WANG Yanqing,WANG Junjian,LIU Mengtan,ZHANG Wuchang.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9(04)
[2]河口近海桡足类休眠卵生态学研究进展[J]. 王庆,栾磊磊,陈亮东,杨宇峰.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7)
[3]2种浮游硅藻对底栖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 许婕,王桂忠,吴荔生.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4]中华哲水蚤室内培养装置及室内种群培养的初步研究[J]. 李捷,蒲新明,梁彦娟,张乐. 渔业科学进展. 2009(03)
[5]日本高密度培养轮虫的现状与展望[J]. 刘青.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7(04)
[6]两种藻类饲喂中华哲水蚤的繁殖差异[J]. 李捷,蒲新明,张展,李超伦,孙松. 海洋水产研究. 2007(01)
[7]不同饵料对桡足类无节幼体存活、发育的影响研究[J]. 李捷,孙松,李超伦,蒲新明,张展. 海洋科学. 2006(12)
[8]养殖水体氨氮积累危害与生物利用[J]. 乔顺风,刘恒义,靳秀云,李仁斋. 河北渔业. 2006(01)
[9]高浓度硅藻对桡足类繁殖的抑制作用[J]. 李捷,李超伦. 生态学报. 2004(11)
[10]硅藻对桡足类生长和生殖的作用[J]. 张光涛,孙松. 自然科学进展. 2003(08)
博士论文
[1]脂肪酸标记在黄海生态系统营养关系研究中的指示作用[D]. 刘梦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0
硕士论文
[1]海洋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marinus Sato)培养及应用的初步研究[D]. 徐东晖.中国海洋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94589
【文章来源】:海洋渔业. 2020,42(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1 桡足类养殖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目标养殖种的筛选
1.2 发展集约养殖技术
2 桡足类人工繁育研究进展
2.1 种类选择
2.2 人工繁育桡足类的优化:驯化和选育
2.3 桡足类培养条件的优化
2.3.1 饵料供应
2.3.2 培养温度
2.3.3 盐度
2.3.4 光照
2.3.5 培养密度
2.3.6 培养环境水质影响
2.4 产滞育卵的桡足类用于人工繁育的潜在优势
3 桡足类集约化培养技术的发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Photobehaviors ofthe calanoid copepod Calanus sinicus from the Yellow Sea to visible and UV-B radiation as a function of wavelength and intensity[J]. TAO Zhencheng,WANG Yanqing,WANG Junjian,LIU Mengtan,ZHANG Wuchang.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9(04)
[2]河口近海桡足类休眠卵生态学研究进展[J]. 王庆,栾磊磊,陈亮东,杨宇峰.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7)
[3]2种浮游硅藻对底栖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 许婕,王桂忠,吴荔生.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4]中华哲水蚤室内培养装置及室内种群培养的初步研究[J]. 李捷,蒲新明,梁彦娟,张乐. 渔业科学进展. 2009(03)
[5]日本高密度培养轮虫的现状与展望[J]. 刘青.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7(04)
[6]两种藻类饲喂中华哲水蚤的繁殖差异[J]. 李捷,蒲新明,张展,李超伦,孙松. 海洋水产研究. 2007(01)
[7]不同饵料对桡足类无节幼体存活、发育的影响研究[J]. 李捷,孙松,李超伦,蒲新明,张展. 海洋科学. 2006(12)
[8]养殖水体氨氮积累危害与生物利用[J]. 乔顺风,刘恒义,靳秀云,李仁斋. 河北渔业. 2006(01)
[9]高浓度硅藻对桡足类繁殖的抑制作用[J]. 李捷,李超伦. 生态学报. 2004(11)
[10]硅藻对桡足类生长和生殖的作用[J]. 张光涛,孙松. 自然科学进展. 2003(08)
博士论文
[1]脂肪酸标记在黄海生态系统营养关系研究中的指示作用[D]. 刘梦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0
硕士论文
[1]海洋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marinus Sato)培养及应用的初步研究[D]. 徐东晖.中国海洋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945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494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