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海豚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发布时间:2021-12-23 22:06
  为探究昆明某海洋馆患病海豚死亡原因,将死亡海豚进行剖检,发现其肝脏、肾脏肿大,肾包膜积液,肺脏出血并伴有纤维素性渗出,胃肠道点状出血;无菌采集死亡海豚肝脏、肺脏、肾脏积液分离培养,得到3株优势菌株,通过菌落形态特征观察、革兰染色镜检、PCR扩增、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生化试验检测,确定优势菌株均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用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接种菌液后的SPF昆明系小鼠出现精神沉郁、腹围增大等症状,接种后4 h开始死亡,16 h后全部死亡;剖检发现小鼠肺脏、肠道出血、肝肾出血肿大。无菌环境下取小鼠肺脏、肝脏、肾脏等病变部位进行复检,结果显示,从肝脏、肾脏、肺脏中回收到的菌株菌落形态、镜检结果、生化鉴定结果、DNA序列与目的菌相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极度敏感;氨苄西林、红霉素高度敏感;磺胺嘧啶和四环素耐药。本次试验为昆明海洋馆其余同群海豚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章来源】:中国兽医杂志. 2020,56(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海豚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16S rRNA的PCR扩增结果

镜检,细菌,琼脂,血液


细菌染色镜检结果

菌株,嗜水气单胞菌,海豚


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正常情况下可以与水生动物共存而不发病[13],只有在外界条件改变或自身免疫力下降时,才有可能引起机体发病。Rahman等研究显示,在17 ℃和25 ℃时嗜水气单胞菌对金鱼的致死率最大[14];储卫华等研究发现,鲟鱼养殖中嗜水气单胞菌一般多在水温25 ℃时致病[15];叶彩燕等研究发现,在水温为23 ℃时,人工接种嗜水气单胞菌于西伯利亚鲟,发病率高达100%[13],由此可见,水温的改变可能是该常在菌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该海洋馆海豚死亡时间为6月份, 此时海洋馆中水温上升,有利于嗜水气单胞菌的增殖;该死亡海豚平日主要以淡水鱼虾和混合料为食,与复杂的海洋食物链相比,人工饲养海豚的饮食结构相对单一,并且由于海洋馆场地有限,无法完全模拟海洋生态环境,很有可能导致海豚出现环境应激,上述情况给海豚带来的环境不适和营养缺乏都有可能导致海豚免疫力降低而发病,且水生动物的疾病相对难以察觉诊断,无法及时控制感染,这也会导致病情的发展和恶化。根据以往文献记载,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淡水鱼类由于种类不同,临床表现也略有不同。肖艳翼等在发病死亡的鲟鱼中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剖检病鱼发现鱼体眼周、硬鳞基部等体表出血,肝脏、肾脏等实质性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16];杨宁等在发病死亡的罗非鱼中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剖检发现罗非鱼感染该细菌后出现鳞片脱落,尾鳍腐烂,肝脏充血、糜烂等症状[17];郑杰夫等发现,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中华鳖发生红脖子病、白底病、腐皮病[18]。昆明某海洋馆患病死亡海豚剖检后发现,肝脏、肺脏出血肿大,肾包膜积液,肠道点状出血,部分皮肤溃烂。综合检测结果分析,大量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导致体内脏器广泛性出血而引发败血症可能是海豚死亡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耐药嗜水气单胞菌毒力与六类抗菌药物耐药元件基因研究[J]. 王建忠,钟建平,金法祥,王华钧,许文芳,费迎明,陈雪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8(10)
[2]西伯利亚鲟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J]. 叶彩燕,汪开毓,刘韬,贺扬,王二龙,杨倩,何琦瑶,谢恒,何晟毓.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8(03)
[3]中华鳖源嗜水气单胞菌的研究进展[J]. 郑杰夫,张一柳,钟蕾.  水产科学. 2016(02)
[4]鲟鱼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的研究[J]. 肖艳翼,胡利静,刘腾飞,杨先乐,夏永涛.  科学养鱼. 2014(12)
[5]尼罗罗非鱼嗜水气单胞菌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J]. 杨宁,黄海,张希,姜芳燕.  水产科学. 2014(05)
[6]斑点叉尾鮰“腹水症”病原的体外中药药敏试验[J]. 曹良,李英伦.  水生态学杂志. 2009(01)
[7]嗜水气单胞菌研究进展[J]. 张翠娟,于宙亮,赵宝华,何宏轩.  中国兽药杂志. 2008(07)
[8]鲟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J]. 储卫华,于勇.  淡水渔业. 2003(02)
[9]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与危害性[J]. 瞿国才.  内陆水产. 1997(12)
[10]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及其所致鱼病综述[J]. 陆承平.  水产学报. 1992(03)



本文编号:3549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549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e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