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赤眼鳟(♂)F1及其亲本的肠道结构和功能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5 20:30
本文选用雌性草鱼和雄性赤眼鳟属间杂交获得杂交后代F1,采用综合生物学技术对肠道组织学、酶活性以及肠道氨基酸转运载体Pept1/Pept2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了通过杂交后代F1肠道的遗传性和变异性,为解释Fl代抗性增强、生长速率增加的分子机理,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肠道组织结构比较结果比较研究三种鱼的肠道切片发现:草鱼的绒毛高度显著大于赤眼鳟和F1,F1的绒毛高度显著高于赤眼鳟(P<0.05)。比较肠道切片杯状细胞发现,F1杯状细胞数量显著大于草鱼、赤眼鳟(P<0.05)。三种鱼类均含有一定数目淋巴细胞,其前肠淋巴细胞均值大小依次为F1>赤眼鳟>草鱼,并呈显著性差异(P<0.05),F1中肠粘膜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赤眼鳟和草鱼(P<0.05),而草鱼和赤眼鳟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鱼后肠粘膜淋巴细胞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F1的肠道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显著大于双亲,说明F1代的肠粘膜免疫功能提高,肠粘膜的屏障功能较双亲增强,说明F1的抗病性较亲本增强,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绒毛高度的数值比较也显示出一龄杂...
【文章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鱼类杂交育种研究现状
1.1.1 生长优势
1.1.2 抗病、抗寒能力增强
1.1.3 出现单性或不育
1.1.4 产生多倍体后代
1.1.5 诱导雌核或雄核发育
1.1.6 鱼类远缘杂种的可育性
1.2 草鱼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2.1 草鱼♀×鳙鱼♂的杂交
1.2.2 青鱼♀×草鱼♂
1.2.3 草鱼♀×花鲢♂杂交
1.2.4 兴国红鲤♀×草鱼♂杂交
1.3 赤眼鳟远缘杂交的研究进展
1.3.1 赤眼鳟×草鱼的杂交
1.3.2 赤眼鳟×鳙的杂交
1.3.3 赤眼鳟×鳃鱼的杂交
1.3.4 赤眼鳟杂交的应用前景
1.4 草鱼和赤眼鳟杂交鱼的初步研究
1.5 鱼类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研究
1.5.1 鱼类杂交后代肠道形态组织研究
1.5.2 鱼类肠道组织与食性的关系
1.5.3 鱼类肠道消化酶研究
1.5.4 鱼类肠道消化酶与食性的关系
1.6 小肽转运载体在鱼类中的研究进展
1.6.1 Pept1的研究进展
1.6.2 Pept2的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草鱼、赤眼鳟、F1的肠道组织切片比较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取样器材
2.1.3 试验取材
2.1.4 HE石蜡切片制作
2.1.5 肠道组织形态指标的测定
2.1.6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草鱼肠道组织形态指标的大小
2.2.2 赤眼鳟肠道组织形态指标观察
2.2.3 F1肠道组织形态指标观察
2.3 讨论与结论
2.3.1 肠道组织结构特征与免疫抗病性的关系
2.3.2 肠道组织结构特征与食性的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草鱼、赤眼鳟、F1消化酶活性比较
3.1 实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取样器材
3.1.3 试验取材
3.1.4 肠道消化酶
3.2 结果
3.2.1 蛋白酶活性结果与分析
3.2.2 淀粉酶活性
3.3 讨论
3.3.1 消化酶活力与食性的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PEPT1、PEPT2在草鱼、赤眼鳟和草鱼♀×赤眼鳟♂肠道表达的比较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试验动物
4.1.2 取样器材
4.1.3 试验取材
4.1.4 试验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Pept1的肠道组织表达结果与分析
4.2.2 Pept2基因的肠道组织表达结果
4.3 讨论
4.3.1 Pept1在动物肠道中的表达
4.3.2 Pept2在动物机体的表达
4.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形态特征与其亲本子代的比较分析[J]. 李炎璐,陈超,王清印,吴雷明,宋振鑫,翟介明,奥谷 亮,大田 智. 渔业科学进展. 2014(05)
[2]基于线粒体DNA标记的长江中游草鱼亲本增殖放流的遗传效果评估[J]. 李树华,陈大庆,段辛斌,刘绍平,汪登强. 淡水渔业. 2014(03)
[3]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仔、稚鱼的异速生长[J]. 吴水清,李加儿,区又君,吕国敏,刘江华. 中国水产科学. 2014(03)
[4]斑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消化酶活力的昼夜变化[J]. 李莉,王雪,菅玉霞,张少春,高凤祥,胡发文,潘雷,郭文. 水产养殖. 2014(04)
[5]大泷六线鱼仔、稚、幼鱼期消化酶活力的变化[J]. 潘雷,房慧,张少春,王雪,菅玉霞,胡发文,高凤祥,郭文. 渔业科学进展. 2013(03)
[6]杂交生鱼池塘养殖试验[J]. 文衍红,杨琼,黄杰,周焕佳,司徒玲. 水产养殖. 2013(06)
[7]草鱼小肽转运载体PepT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特征[J]. 冯军厂,刘臻,鲁双庆,聂国兴,周玲,孙浪. 中国水产科学. 2013(02)
[8]斑马鱼肠道显微和超微结构的研究[J]. 林金杏,章琳俐,姚一琳,高诚,胡建华,陈秋生. 畜牧与兽医. 2013(03)
[9]草鱼野生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J]. 傅建军,李家乐,沈玉帮,王荣泉,宣云峰,徐晓雁,陈勇. 遗传. 2013(02)
[10]赤眼鳟生物学研究进展[J]. 刘巧林,肖调义,刘敏,周伟. 水产科学. 2012(11)
博士论文
[1]草鱼与赤眼鳟杂交F1遗传特征及对草鱼呼肠孤病毒抗性的研究[D]. 刘巧林.湖南农业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草鱼与鳙及其杂交子一代的形态、生长和遗传分析[D]. 郭诗照.上海海洋大学 2011
[2]大黄鱼与黄姑鱼远缘杂交的初步研究[D]. 刘颖.集美大学 2010
[3]鲫鱼LAT2和PEPT1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研究[D]. 熊钢.湖南农业大学 2009
[4]四种鲇形目鱼消化系统及消化酶的研究[D]. 沈怡.东北林业大学 2007
[5]中华鲟消化系统的发育及消化酶活性变化的研究[D]. 徐雪峰.华中农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71024
【文章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鱼类杂交育种研究现状
1.1.1 生长优势
1.1.2 抗病、抗寒能力增强
1.1.3 出现单性或不育
1.1.4 产生多倍体后代
1.1.5 诱导雌核或雄核发育
1.1.6 鱼类远缘杂种的可育性
1.2 草鱼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2.1 草鱼♀×鳙鱼♂的杂交
1.2.2 青鱼♀×草鱼♂
1.2.3 草鱼♀×花鲢♂杂交
1.2.4 兴国红鲤♀×草鱼♂杂交
1.3 赤眼鳟远缘杂交的研究进展
1.3.1 赤眼鳟×草鱼的杂交
1.3.2 赤眼鳟×鳙的杂交
1.3.3 赤眼鳟×鳃鱼的杂交
1.3.4 赤眼鳟杂交的应用前景
1.4 草鱼和赤眼鳟杂交鱼的初步研究
1.5 鱼类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研究
1.5.1 鱼类杂交后代肠道形态组织研究
1.5.2 鱼类肠道组织与食性的关系
1.5.3 鱼类肠道消化酶研究
1.5.4 鱼类肠道消化酶与食性的关系
1.6 小肽转运载体在鱼类中的研究进展
1.6.1 Pept1的研究进展
1.6.2 Pept2的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草鱼、赤眼鳟、F1的肠道组织切片比较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取样器材
2.1.3 试验取材
2.1.4 HE石蜡切片制作
2.1.5 肠道组织形态指标的测定
2.1.6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草鱼肠道组织形态指标的大小
2.2.2 赤眼鳟肠道组织形态指标观察
2.2.3 F1肠道组织形态指标观察
2.3 讨论与结论
2.3.1 肠道组织结构特征与免疫抗病性的关系
2.3.2 肠道组织结构特征与食性的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草鱼、赤眼鳟、F1消化酶活性比较
3.1 实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取样器材
3.1.3 试验取材
3.1.4 肠道消化酶
3.2 结果
3.2.1 蛋白酶活性结果与分析
3.2.2 淀粉酶活性
3.3 讨论
3.3.1 消化酶活力与食性的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PEPT1、PEPT2在草鱼、赤眼鳟和草鱼♀×赤眼鳟♂肠道表达的比较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试验动物
4.1.2 取样器材
4.1.3 试验取材
4.1.4 试验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Pept1的肠道组织表达结果与分析
4.2.2 Pept2基因的肠道组织表达结果
4.3 讨论
4.3.1 Pept1在动物肠道中的表达
4.3.2 Pept2在动物机体的表达
4.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形态特征与其亲本子代的比较分析[J]. 李炎璐,陈超,王清印,吴雷明,宋振鑫,翟介明,奥谷 亮,大田 智. 渔业科学进展. 2014(05)
[2]基于线粒体DNA标记的长江中游草鱼亲本增殖放流的遗传效果评估[J]. 李树华,陈大庆,段辛斌,刘绍平,汪登强. 淡水渔业. 2014(03)
[3]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仔、稚鱼的异速生长[J]. 吴水清,李加儿,区又君,吕国敏,刘江华. 中国水产科学. 2014(03)
[4]斑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消化酶活力的昼夜变化[J]. 李莉,王雪,菅玉霞,张少春,高凤祥,胡发文,潘雷,郭文. 水产养殖. 2014(04)
[5]大泷六线鱼仔、稚、幼鱼期消化酶活力的变化[J]. 潘雷,房慧,张少春,王雪,菅玉霞,胡发文,高凤祥,郭文. 渔业科学进展. 2013(03)
[6]杂交生鱼池塘养殖试验[J]. 文衍红,杨琼,黄杰,周焕佳,司徒玲. 水产养殖. 2013(06)
[7]草鱼小肽转运载体PepT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特征[J]. 冯军厂,刘臻,鲁双庆,聂国兴,周玲,孙浪. 中国水产科学. 2013(02)
[8]斑马鱼肠道显微和超微结构的研究[J]. 林金杏,章琳俐,姚一琳,高诚,胡建华,陈秋生. 畜牧与兽医. 2013(03)
[9]草鱼野生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J]. 傅建军,李家乐,沈玉帮,王荣泉,宣云峰,徐晓雁,陈勇. 遗传. 2013(02)
[10]赤眼鳟生物学研究进展[J]. 刘巧林,肖调义,刘敏,周伟. 水产科学. 2012(11)
博士论文
[1]草鱼与赤眼鳟杂交F1遗传特征及对草鱼呼肠孤病毒抗性的研究[D]. 刘巧林.湖南农业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草鱼与鳙及其杂交子一代的形态、生长和遗传分析[D]. 郭诗照.上海海洋大学 2011
[2]大黄鱼与黄姑鱼远缘杂交的初步研究[D]. 刘颖.集美大学 2010
[3]鲫鱼LAT2和PEPT1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研究[D]. 熊钢.湖南农业大学 2009
[4]四种鲇形目鱼消化系统及消化酶的研究[D]. 沈怡.东北林业大学 2007
[5]中华鲟消化系统的发育及消化酶活性变化的研究[D]. 徐雪峰.华中农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71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571024.html